一个班30名左右的学生上课,这种教学方式增加了学生和老师的互动机会,减少了老师的压力,受到师生及家长的欢迎。今年9月,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工程系又将迎来33名特殊学生。说他们特殊,是因为他们从一进校门就清楚,三年后自己的去向,自己的单位。这已经是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和博世力士乐公司的第三次合作了。
“通过‘订单式’培养,我们实现了学生、企业和学校三方‘互利共赢’的良好效果。”副院长朱平告诉记者,对学生来说,一入学就吃了一颗“定心丸”,因而他们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竞争意识也非常强,很多人是在以一种“职场人”的心态自觉学习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对企业而言,满足了企业发展对引进特殊或急需紧缺专业人才的迫切需要;学校则丰富了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在合理设置专业、面向社会需求办学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从2008年的“博世力士乐班”到2009年的“久保田班”,到2010年的“明都班”、“常林班”、“骠马班”、“华生班”、“ALCHA班”、“玉柴班”、“外汽班”,到今年年初的“卡特彼勒订单班”、“海迅科技订单班”,学院订单培养的涵盖专业数和人数在逐年增加,规模也在逐渐增大,机械工程系、模具技术系和汽车工程系、电气工程系的10多个专业的近四百名学生被纳入订单培养计划中。
面对新形势,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在积极研究、开阔思路,充分分析常州的地缘与学校学科建设优势、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基础上,强化以市场人才需求为导向,积极实施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新模式,以特色求生存,以服务求支持,收到了良好效果。
朱平告诉记者,学校近几年通过订单培养方式,先后与久保田、博世力士乐等多家世界知名企业合作,开展农机应用专业“久保田班”、“博世力士乐班”等多项“订单式”培养工作。既创新、丰富了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又初步满足或缓解了企业发展对引进急需紧缺的石油主干专业毕业生的迫切需要,特别是解决了毕业生尤其是一些通用专业学生的就业问题,一举多得。
据悉,自2008年以来,该校“订单式”合作培养工作已累计培养600余人,其中,“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已为长三角输送优秀毕业生200人。这些毕业生到了单位很快适应岗位要求、进入角色,为所在单位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编辑:沈大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