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高校 > 正文

徐州工程学院积极探索“个性化培养模式”

作者:郑晋鸣 陆金玉 发布时间:2015-09-08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徐州工程学院,一所资质平平的本科院校,仅仅花了5年时间,就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骄人成绩:2007年以来,学校高数竞赛一等奖获奖率达41.3%;“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获国家级一、二、三等奖;成功承办省“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这也是江苏首次在非“211”高校举办的挑战杯大赛……

一鸣惊人的秘密到底在哪儿?徐州工程学院党委书记花长友一语中的,“高校教育不是为了培养工具,而是为了培养完整的社会人。我们希望通过个性化教育,不仅教会学生如何立足社会,更要教会他们如何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更加快乐的生活。”

过于强调市场导向只会把学生沦为工具

在学院党委副书记沈超看来,“当前教育往往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学生,我认为这种定位是不全面的,因为这样的学生只是满足特定岗位需求的一种工具,而不是一个活生生的社会人。”

2006年,徐州工程学院率先尝试“个性化”教育,将专业教育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相结合。经过两年试行,学校正式提出“个性化培养模式”。为此,学校专门在全校范围内进行了摸底调查,数据显示94%的学生愿意尝试这种新鲜的教育模式。2010年11月,该院召开个性化教育推进会,把个性化教育推向全面和深入,并初步建成了相应的教育教学体系。

独特的教育模式培养出了广受社会欢迎的人才。2007年以来学院毕业生就业率逐步提高,平均达97.15%。食品专业学生江军担任盐城市大学生村官以来,荣获“江苏省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等多项殊荣。而江军,只是众多优秀学生的代表。

个人兴趣也可登上大雅之堂

5年时间,徐州工程学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个性化教育培养模式——“一本双基四结合”。院长韩宝平告诉记者,“一本”,即“以生为本”,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双基”,即在顶层设计上,以保证基本的专业培养标准为基础,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为基础;“四结合”,即建立专业加深型课程与导师制相结合、专业交叉型课程与模块化教学相结合、特长培养型课程与专家指导相结合、素质拓展型课程与综合评价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记者了解到,学校不少学院都在自己的专业主枝之外,根据学生的兴趣延伸出了旁枝。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哪怕与自己的专业毫无瓜葛,也能登上学校课程的“大雅之堂”。“环雅花艺培训中心”、“桥牌俱乐部”、“大学生音响专业技能培训”等,打开徐州工程学院个性化培养目录,仅名字就让人耳目一新。

学校在经费投入上也不乏大手笔。2009年设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两年内扶持了42个大学生科研项目,扶持资金达34.25万元。学校还新建了1500平方米的大学生创业园,每年吸纳近20家大学生创业企业。

真正的教育是引导

插花、打桥牌、学烹饪……这些被外界认为是“不务正业”的兴趣爱好会不会影响学生们的专业课程学习呢?“不仅不矛盾,还相得益彰呢!它们是个性化教育的两个基石。”沈超肯定地表示。

2007级学生王强最近就沉浸在巨大的喜悦之中,因为他带领的团队历经半年时间,制作出了近两百分钟的原创动画片《淮海少年行》。年纪轻轻的王强已经是徐州市大学生创业园内赫赫有名的“明星企业家”,他和另两位同学创办的动漫公司拥有员工39人,不久前还获得市政府10万元资助。在徐州工程学院,像王强这样“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学生不胜枚举。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我们尽学校所能,让学生兴趣得到最大限度的培养。真正的教育是发现、引导和激励,这些兴趣会成为他们一生的财富。”沈超表示。而这,也是该院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编辑:陈路

责任编辑:陶雯雯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