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献青春智慧,携手保护环境
——苏州大学医学部研究生赴太湖开展水域生态效应调查
苏州大学医学部社会实践团队成员采集水样
苏州大学医学部社会实践团队成员进行水质检测
为响应苏州大学医学部暑期社会实践的号召,引领研究生这一高学历高层次的青年群体投身社会,近日,该校医学部10名研究生组成的暑期社会实践队伍在基础医学与生物科学学院水产专家宋学宏老师的带领下,进行了对东太湖退渔还湖的水域生态效应调查。
太湖是我国第三大淡水湖泊,是苏城人民的母亲河。但由于太湖流域人口的快速增长及经济高速发展,湖体营养过程加剧,2007年无锡的太湖蓝藻事件给人们敲响了警钟。为了还原太湖的清澈,2008年开始实施“退渔还湖”政策,养殖围网面积由20多万亩减至4.5万亩。
苏大社会实践小组经过前期的资料收集、知识准备等工作,从7月10日开始在东太湖的湖湾区、缓流区、敞水区共8处采样点进行采样进行水质分析,同时观察水体生物量进行生物多样性分析,采集水草标本检测水草的核辐射水平。
调查显示,湖湾区位于东太湖外围沿岸区域,三处采样点水深均为1.6米,透明度为0.35米,酸碱度为7.6,维持在中性水平,没有水草,生物量较少;缓流区为退渔还湖的重点区域,拆掉围网的两处采样点的水深依旧为1.6米,透明度增加到0.45米,酸碱度碱性增强,发现有茭草、苦菜等水生植物的生长,保持围网的一处采样点透明度稍有增加,碱性进一步增长至8.4,原本生长的水草均腐烂,水底淤泥增多;位于东太湖中心的敞水区水深为1.8米,两处采样点透明度进一步增加到1.2米,酸碱度回复到中性水平,水草等生物量增加,生物多样性较丰富。对于近期大家所关注的核辐射问题,实践小组采集了水草的样本进行检测,初步结果显示水草的辐射量为本底值,与正常生物无异,不必担忧东太湖水体辐射超标的问题。
为了了解市民对退渔还湖这一政策的看法,研究生暑期社会实践调查小组还走访了东太湖周边部分市民与渔民。位于吴江庙港村望湖路逢运日用品商店的王女士表示,东太湖退渔还湖政策有利于太湖生态平衡,现在水质明显比以前好,从太湖周边居民的角度来讲,很支持退渔还湖的政策。生活在东山镇的螃蟹养殖户王老先生表示,他从小在东太湖上长大,对东太湖有着深厚的感情,虽然退渔还湖会大大减少渔民和养殖户的利润,不过为了东太湖的持续发展,还是愿意这一政策的继续实施,维持太湖的那一份美丽。调查的最后,研究生们与养殖户面对面交流,了解苏州地区水产品的食品安全性,引导养殖户正确使用养殖投入品,达到既保证养殖对象存活率,又产出符合标准的安全水产品,为我们健康饮食、生活提供保障。
短短几天的暑期社会实践很快就结束了,但团队中的每个成员都对东太湖恋恋不舍。研究生社会实践队伍在领导的支持和老师的关心下,以及团队的互相帮助、互相扶持中取得了圆满成功。在实践中,研究生们运用书本中的知识活学活用,更好的融入社会,提高了自身素质。
编辑:沈大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