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扬州大学利用微博、手机报、3D数据库、党史考试系统建立起数字化红色遗产保护平台,全面启动对扬州、南京等地的红色景区、红色建筑、红色文化的“远程保护”行动。
扬州大学利用建筑、环境、信息、历史等多门学科优势,承担了省文化厅、市规划局的重点研究课题,积极组织专家教授以及研究生、大学生,参与红色遗产的保护工作。学校通过于现代化信息通信方式,组织学生调查南京、扬州、苏州、无锡、宿迁等地的红色景区、红色建筑、红色文化,将红色遗产的现状、保护措施、文物资料通过数字化方式汇编入数据库,并构建红色保护网络体系。
数字化红色遗产保护平台将学生社会实践与“异地”保护联系起来,学生作为信息源与保护行动组,学校作为网络中心和指挥中心。学校将预先布置设好的各个红色遗产点作为信息站,学生将红色遗产保护的现状汇总到学校,指挥中心通过具体的现状,提出各种保护方案。
环境学院的“护航红色景点”实践团队建立“绿微博”,通过实地调查,发布各大红色景点的“软环境”指数,倡导全民保护行动;信息中心每天通过社会实践手机报将红色文化、红色历史、红色探访等主题发布给2万多名社会实践的学生;建工学院的历史建筑组成调研小分队开始对扬州城内的多处历史长达千年的红色古建筑进行测绘,结束后将制作3D数字模型并上传到互联网……在活动中,学校摸索出了一条专一、快速、简单的红色保护途径。
扬州大学近年来不断拓展大学生的党性教育的领域和深度。红色遗产保护和实践教育相结合是大学生增强党性的重要途径,红色保护行动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革命、认识党、增强党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编辑:沈大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