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扬州来到徐州市大许镇魏集实验小学的义务支教的15天里,14名来自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的志愿者每天清晨5:30就要起床,看着陆续来校的孩子读书,中午和晚上放学要将孩子护送回家,到晚上8点多吃上晚饭。
暑假里,这支“心旅爱心支教”团队为当地91名小学生(大多数是留守儿童)带来了多堂音乐、美术、体育、面塑、交通安全等课程,在支教之余队员们走访了孩子们的家庭,与孩子接触的过程让志愿者们深有感触:给予他们关爱才会有幸福的回报。
结业典礼上他第一次唱起了歌
“我叫朱一凡,是三年级2班的学生……”7月12日,学生们一一作起了介绍,这是暑期支教班三年级的首堂课。朱一凡之后,一位瘦弱的男孩子走上了讲台,但是他一句话没说竟哭出了声,让志愿者很惊讶。
记者了解到,这个男生叫马李想,是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在小李想年幼的时候,父亲因病去世,留母亲一人在外打工维持着生活。小李想从小与年迈的奶奶相依为命,因为缺少亲情与关爱变得孤僻、内向、缺乏自信。对于小李想来说,这个世界变得灰暗了。
在一节美术课上,因为不会画蝴蝶,小李想又一次趴在桌上哭了。与小李想的交谈中,美术老师许建发现“他是一个非常认真、踏实的小男孩,只是不知道如何与人沟通,与人交往。”
许建握起了小李想的手,一笔一划,带着他描画出自己的蝴蝶。看着美丽的蝴蝶,小李想开心说:“大哥哥姐姐很亲切。”
为了帮助小李想克服性格上的缺陷,志愿者专门设计了简单小问题在课堂上引导小李想回答;活动时间陪着小李想打篮球,而他也从未玩过篮球;放学时带着小李想回家,陪他谈心……这些也都成了小李想15天里的最真诚的回忆。
25日是支教结业典礼汇报演出的日子,学生们与小老师同台表演,呈现了一场朴实、精彩的演出。在《闪闪红星》的合唱中,记者看到了小李想的身影,唱歌时的他表情专注,认真。“这是他第一次主动提出要参加演出,也是他第一次唱歌。”班主任老师的这番话让支教小老师们欣慰的笑了。在当天的节目中,小李想还参加了《弟子规》的选诵,支教老师说,“他是班上40多名学生中第一个完成全文背诵的。”
一起跳兔子舞完成了她的梦
7月13日,教室前的空地上,响起了欢快的兔子舞音乐,十几名学生跟着小老师学起了兔子舞。动感的音乐,轻盈的脚步,孩子们笑声和志愿者的笑声融在了一起。
默默的蹲在一旁的女孩王晓凡,一言不发,眼中流露出忧郁。她本该和其他女生一起学习的,却因为腿脚的不便,容易摔倒,而只能静静地看着大家。[nextpage]
“她的膝盖有伤,走起路来有点晃荡,平衡能力比较差。”这是体育老师曹珍看到的晓凡。
看到晓凡眼中的渴望,曹珍有些自责,“不应该在这个时候学习兔子舞。”
在和其他老师的商议下,志愿者决定让晓凡也参与进来。怕踩到她的脚,小老师把晓凡安排到了最后,因为兔子舞步调较快,她们干脆不听音乐,直接放慢步调,随着晓凡的步子情况前进。
那天晓凡学会了兔子舞,是和大家一起的。
因为残疾的原因,平日里的晓凡显得有些自卑。“看到她时,我们想和她交流,可是她对我们总是又躲又闪的。”志愿者蒋婷婷说。
7月15日,志愿者进行了一次家访。
“一个不大的院子,一间低矮的平房,院子中种着蔬菜。走进房内,看到一张大床、一个灶台、还有一个大柜子,都很破旧了,唯一显得贵重的是一台小电视。”这些让支教队长许建看的有些心酸。
从老师口中记者得知,因为父亲长年在外打工,晓凡与母亲还有奶奶生活在一起。奶奶身体状况欠佳,而晓凡又是先天性残疾,家里为了治疗晓凡的病已经背负着好几万元的外债。“生长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让她比同龄人更加懂事,只是身体上的残疾使她变得很自卑,不愿意与别人交流。”班主任及老师这样评价晓凡。
之后的每节课上,听到老师对晓凡的表扬开始越来越多。
临行的那天,志愿者为晓凡准备了精美的小书包、画笔、尺子……她只是哭着,拉着小老师们的手说:“谢谢你们,我亲爱的老师!”
那一刻他几年的心结得以打开
“奶奶身体怎么样了?”“还好”
“学习最近怎么样了?”“和以前一样吧”……
在一间小办公室里,这样简单的对话在李梓俊和他的爸爸之间展开。
小梓俊是支教班四年级的学生,他与爸爸一年多没见了。“你有什么样的心愿?”“想爸爸了”这是小梓俊最朴实的心愿。
“小梓俊6岁的时候父母离异,原本开朗的他也变得沉默寡言,因为爸爸打工,小梓俊只能跟着奶奶一起生活家。”家访老师刘亚琴向记者讲述着小梓俊的身世,为了帮他完成心愿,志愿者经多方联系找到了小梓俊的爸爸,双方准备后才出现了上一幕的对话。[nextpage]
“我很想爸爸,也很怕爸爸。”对于小梓俊来说矛盾的心情一直在他的内心纠结。
“见到爸爸的一刻,小梓俊挣脱了爸爸的拥抱,躲到了我的身后。”看到这样的情景,刘亚琴开始开导他。
多次交流终于让小梓俊解开了心结,小梓俊扑到了爸爸的怀里,懂事的他哭着说道:“爸爸,我过的很好,把奶奶也照顾的很好,你不要担心,放心工作,照顾好自己。”这样的语言让现场的志愿者都哭了。
随后的几天里,志愿者成为了父子间的桥梁,爸爸与小老师的关爱让小梓俊更多的露出了笑容。
孩子们的感谢——“老师,请直走!”
26日,每个人的心情都很复杂。刚刚从校外回来准备离开的志愿者们被校门前的一行粉笔大字,还有箭头标识吸引了——“老师,请直走!”
“每一个拐角都有一个箭头,我们沿着箭头,走到了我们的支教教室,让我们惊喜的是门把上插着鲜花。”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刘亚琴依旧满脸幸福。
“黑板上英语写着‘I LOVE YOU ’下面是‘亲爱的老师’,粉笔字很工整。”
“没想到孩子们当时躲在了楼梯口,我们没注意,他们一拥而上。”
“15天里,有的孩子很调皮,有的孩子很听话,有的孩子很认真……”
“他们都很活泼,都很天真”
“大家都哭了,看到他们不舍但是幸福。”
“我们还会回来的”……
编辑:沈大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