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三校”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江苏大学举行
5个国家107名青年学生收获自信与机会
破旧的布、二手军训服、粗毛线能否再利用?10月30日下午,在江苏大学举行的“三国三校”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地毯环保节能竞赛”环节,记者看到来自中国、日本、泰国、印度尼西亚、加拿大五个国家7所高校的107名学生,经过头脑风暴,做出了一件件让人意想不到的环保作品。
“印尼学生来到镇江后,感觉很冷,我就想到给他们做副手套。”心灵手巧的江苏大学女生倪琼仅用两块红色的布就做成了手套,既废物利用又漂亮新潮,“他们都说戴起来有明星的范儿。”“在印尼,像我妈妈一样的很多女性都要做大量家务,浇花就是件特别花时间的家务事。”孝顺的印尼大学生阿利用两个塑料瓶和一个乒乓球做成了节能爱心水壶,通过塑料瓶控制水流速度,通过漂浮的乒乓球观察水量,“这样妈妈就能腾出手来干其他活了。”
据了解,“三国三校”国际学术研讨会最早于1994年由日本三重大学、泰国清迈大学和中国江苏大学共同发起,每年一届,由三个国家的三所大学轮流主办,时至今日,会议每年都吸引一些非会议成员的国家和高校加盟。记者了解到,今年在江苏大学举行的第十八届会议为期五天,以“生态发展与低碳”为主要议题,具体包括学术交流、低碳环保竞赛、感受中国文化行和文艺晚会等内容。
江苏大学国际处处长李仲兴告诉记者,学术交流是“三国三校”的主要环节,通过PPT、用英语介绍论文的主要观点,这对很多本科生来说是不小的挑战。“从7月开始到现在,写中文论文、翻译、制作PPT,每天都要花大量的时间。”该校财经学院大三刘旸旸用“煎熬”来形容之前的准备过程,她担心自己英语不好,回答不了现场提问,也担心论文写得不好。“现在,我自信了很多。英语口语突飞猛进,EXCEL函数运用、PPT、word操作都用得滚瓜烂熟了。”她精心准备的论文《资源环境承载力》建立了指标体系,给江苏省13个地级市的资源环境承载力依次打分排序,获得了与会评委的好评。泰国清迈大学的一位老师专门和刘旸旸联系,要引用她的研究方法撰写论文,向当地政府提出建议。
“我就是三国三校的成果之一,因为它才有机会来中国读博士。”在活动现场,一位中文流利的泰国人孙龙骄傲地告诉记者,他分别以学生和老师的身份先后四次参加过会议。孙龙最早在泰国清迈大学读硕士生时参加了“三国三校”,通过会议他结识江苏大学教师,到江大读取了食品学科的博士学位,回国后在泰国青莱皇家大学能源工程系任教。此次,他带着两名学生再次参会。孙龙的学生泰国人Somkiat说,“我长大了很多,这次的经历给我打开了一扇门,回去后我要好好学习英语。”孙龙告诉记者,他所在的大学部分学生不太重视专业和英语学习,比较贪玩,他要带着更多的学生参加“三国三校”,给学生更多“长大”的机会
“日本学生特别随性,学术演讲时也会手舞足蹈;印尼学生英语很好,创新的点子很多;泰国人特别尊重中国的文化,非常虔诚。”五天的相处,江苏大学齐欢告诉记者,她感受到不同文化背景下学生 的不同特性,“但是这一点也不影响我们交流,听不懂就写下英语单词,大家都聊得特别欢,就像玩了很久的朋友。”
编辑:沈大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