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大学人文社科百名科研创新人才培养工程启动仪式现场
张卫斌/摄
11月1日下午,南通大学举行人文社科百名科研创新人才培养工程启动仪式。
人文社科百名科研创新人才培养工程,是一项专注于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精英工程。根据该计划,南通大学在2011到2015年将遴选培养100名具有发展潜力的人文社科中青年科研人员,着力培养一批素质优良、治学严谨、业务精湛、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科带头人和科研骨干,以推进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学术研究层次的提升。培养工程分三批实施,培养期为三年。学校预计将投入200多万元专项资金,还将针对培养对象的具体情况组织多种形式的培训与辅导。通过实施该培养工程,使培养对象主持一批省部级以上项目、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或在CSSCI期刊发表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学术论文和专著。
启动仪式上,周建忠副校长宣读了南通大学人文社科百名科研创新人才首批培养对象名单。41位首批培养对象与学校签订了培养责任书。
南通大学校长袁银男讲话。他说,人文社会科学承载着建设强大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功能,其发展水平体现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状态和文明素质,反映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是重要的软实力。我校启动人文社科百名科研创新人才工程,是完全顺应国家、社会和时代发展大潮的。他希望被列入培养工程的科研人员继承优良传统,紧扣时代主题,了解学科前沿,凝练研究方向,发挥自身优势,夯实理论基础,掌握科研方法,把自己锻造成治学严谨、业务精湛、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科带头人和科研骨干。袁银男校长还对加强人文社科研究和队伍建设提出了六点要求:一、坚持和加强党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的领导,把握正确政治方向。二、加强人文社科学科体系建设与队伍建设, 把人文社科科研创新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三、把人文社科研究与人才培养、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育教学改革有机地结合起来,强化育人功能。四、坚持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理论创新,多维度、多学科、多实证开展研究,打造南通大学人文社科研究的特色。五、要推进人文社科研究成果的转化,发挥我校在引领地方经济发展方面应有的作用。六、推进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学风制度建设。提倡学术民主、思想自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反对浮躁、急功近利,杜绝学术不端行为。
培养对象代表、管理学院副院长蒋国宏教授作了表态发言。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黄振平为首批培养对象作了题为《文化情怀与人文研究》的辅导报告。他指出,人文社会科学的学者要用历史的眼光奠定人文研究的基础、用世界的眼光开拓今天的人文学术视野、用科学的眼光求索今天的学术真谛。
启动仪式由南通大学副校长周建忠主持。党委常委、组织部长姚志平,人文社科处、学院分管科研的领导、科研秘书及教师代表出席会议。
编辑:沈大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