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能让各类病人“服贴”,他能让贺龙元帅“害怕”。他强调,医生不但要“会干”,还要“会说”——
医学大家曾昭耆给南医大学子讲医患沟通
医学大师曾昭耆
陈梦星/摄
人物档案:曾昭耆,1952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曾任北京医院心内科主任、大内科主任,中央首长保健医师,中德医学协会秘书长、德国医学杂志编委,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委员。1993年离休。现任北京医院心内科教授、主任医师。发表医学论文80余篇,医学科普作品200余篇,主编《老年常见病咨询》等五部著作。1985年获中央保健委员会奖,1991 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证书。曾获卫生部科技进步3等奖。
“临床医学的人文特性是什么?”“医生在工作中如何体现医学的社会性和人文性?”这是曾昭耆教授日前在南京医科大学给该校的“准医生”们提出的问题。
“我还是给大家讲讲我经历过的病人们的故事吧。”曾教授从1954年开始担任贺龙元帅的保健医生,现在虽已83岁高龄,依然精神矍铄,他说:“希望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让大家认识到医学的人文性以及医患沟通方式的重要性。”
让贺龙元帅 “害怕”的大夫
“几十年的枪林弹雨,从来没想过能活到现在,保什么健啊!——这是贺龙元帅当初的原话。”担任了十几年贺老帅保健医生的曾昭耆说,贺龙一开始对保健医生的建议很不上心,在他之前也曾辞退过多位保健医生。曾昭耆刚一上任就遇到了很多问题:“我跟他说的话,他都不听。有一次,他感冒还没好,却一直开会到深夜,开完会还在看书。我觉得这样不行,就去劝他早点睡。
劝得烦了,贺龙元帅冲曾昭耆吼了句:“你还真想管我啊,出去!”吓得曾昭耆赶紧跑了出来。“但是第二天,贺龙元帅又向我道歉,说昨天自己态度不好,但他随后又说了句:‘小曾,我知道你是关心我,但是你还管不好共产党人。’”
正是贺龙元帅的这句话,曾昭耆开始反思应该如何展开工作。从那以后,他轻易不再约束贺龙,甚至平时还和他一起打牌、散步、钓鱼,和他玩在一块儿。但是,曾昭耆一旦作出什么医嘱也绝不改变,他曾经直接对贺龙说:“要不你现在就辞退我,要不这件事你必须按我说的办!”
“渐渐地,他开始尊重我的意见,甚至后来还有传言说,贺龙元帅一生有三怕,其中一怕就是怕大夫。”
谈起这段历史,曾昭耆不由感慨:“所谓‘会干’是指医疗水平要过关,能够运用自己的专业技能治病救人;而‘会说’是指医生要掌握说话的艺术,将其运用到解释病情、动员病人中去。‘说’和‘干’是相辅相成的。”
做“会干”也“会说”的医生
“曾经就有一个让我非常后悔的病例。病人是某核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来就诊的时候已经发现很多问题,我给他开了药,也开了假条,让他回去后一定请假休息。谁知这个病人非常敬业,回去将假条塞兜里又继续工作了,不到两周他就突然病倒,送来医院急诊后还是偏瘫了。我不禁想,如果当时我吓唬吓唬他,把情况说的严重一点也许结果就会不一样。”
曾昭耆说,对待过分担忧自己病情的病人,应该向其详细解释自己的病情,利用专业知识另其宽心。相反,对待某些特别容易疏忽大意的病人,要及时敲响警钟,甚至吓唬他。
北京交警大队某队长患有高血压,但是每次开了药回去都不吃。当他又来就诊时,曾昭耆问他:“出了交通事故,处分责任人不就行了,还做这么多工作干什么?”病人立刻回答:“那怎么行!即便做了这些工作,还担心出事故,不做更不得了!”
曾昭耆随即说:“治疗高血压也是一样的,吃药就是做工作,如果不吃,发生并发症就不好办了。”病人当时明白了这番对话的意思,以后就都乖乖吃药了。
“对待一些特别不容易劝导的病人,还需要掌握迂回艺术。”曾昭耆说。
他还强调,不注意及时向病人解释,或不善于做家属工作,是部分医生的一个缺点。越是想搞“愚民政策”,病人家属越是对医生怀有戒备心理。医生应该将病情向病人、家属解释清楚,要善于问病人“我解释清楚了吗”,而不是“你听懂了吗”,只有这样才能尽量减少医患矛盾。
医学是自然科学,更是社会人文科学
“医学的对象是人,这就决定了医学不仅是自然科学,更是人文科学,100年前的德国病理学家魏尔啸就下过这样的论断!”曾昭耆说,近年来由于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文特性逐渐淡化,产生了“高科技离病床越来越近,医生离病床越来越远”的现象。“不懂得社会科学在临床医疗中的重要作用,或虽然知道但不会应用者,不是好医生。”
“但医学的人文性又不完全等同于思想政治工作。”曾昭耆认为,“比如,病人不舒服时,寄希望于医生,但他对医生的医术人品完全不了解,所以病人会很注意医生的形象、态度。”
“有些医护人员因为医院大,设备齐全,自身派头也大,这是十分要不得的。”曾教授说,“我在国外设备先进的大医院里看见教授们对病人是很有礼貌的。”
“但良好的外在表现必须以内在的真诚为基础。”曾经有位年轻医生对曾教授说自己很会表演,甚至可以控制眼泪,所以接待病人完全没问题,但是当问到病人对这位医生的印象时,大家都觉得他很虚伪。“病人可以感受到医生的真实感情,面对病人时,医生应该是真诚的,这是医学人文性的表现。”
掌握物质治疗,注重非物质治疗
“有位年轻神父,在生活中他与其他年轻人没什么不同,可一旦走进教堂他立刻显得十分庄重。因为那时,他不是普通人,而是上帝的代表。医生在某种程度上也应该与神父一样,面对病人时转换形象,使病人信任自己。”
“50多年前我还是一位住院医生时,有一次值夜班,突然有病人说自己头疼得厉害,多项检查的结果都是正常。没办法,我只能陪在病人床边,并不断抚摸他头部,过了半小时病人居然睡着了。”
曾昭耆还曾经接收过一位70多岁的心梗患者,当初他被辗转送到北京医院时,精神状态非常不好。曾昭耆替他诊断之后,这位病人对自己的儿子说了一句话:“小子,你看那个医生的样子,我的病能好!”果然,在四周的治疗之后,他的病好了。
“病人之所以对自己病情突然有了信心,正是因为医生良好的仪表风度、谈吐举止而产生了信任感,而这种信心又有助病情的好转。”曾昭耆强调,医生的一举一动对病人都有很深的影响,现代医学在加强药物、手术等物质治疗方法的同时,也不应该疏忽“仪表风度、床边诊室、倾听、解释安慰、抚摸”等非物质治疗方法。
正因为有些医生没有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也导致了一些不幸的发生,前不久医院有个重症病人跳楼自杀,排查原因竟然是因为有两个医生查房的时候,在这个病人面前低声交谈,病人误以为是自己的病没治了,一时想不开就自杀了。
冷漠是医患沟通的大忌
“一对神情焦急的家长带着孩子到医院看精神科,医生给孩子检查完毕之后半天都不说一句话,家长非常焦急,于是有了这样一段对话——
家长:孩子是什么病?
医生:精神病。
家长:怎么办?
医生:吃药。”
“从头到尾,这个医生只说了五个字,结果他被投诉了。”
“其实这样的事情,在现在的医生诊疗过程中有很多,有不少医生抱怨,两分钟就得看一个病人,根本没精力一个个解释。其实两分钟也有两分钟的交流办法。”
曾昭耆说,自己在给病人看诊时会一边解释一边诊断,一直说话,不喝水,也不去厕所。“病人来医院看病,如果对自己的病情完全不了解,是不会安心的,这对治病也是有害的。”
“冷漠还体现在细节之处,举手之劳也不去做。比如有些农村来的病人不清楚诊室的位置,问路时医院工作人员却不予理睬;比如重症病人在家属不在时想上厕所,只能自己拼命取尿壶,而医护人员纵然经过也熟视无睹,这些都是让人无比寒心的。”
曾教授认为,在医生诊疗过程中态度粗暴恶劣的只是极个别现象,比较常见的是态度冷漠,态度冷漠是非常伤人的也是特别容易造成医患矛盾的,与其等到发生医患纠纷了再去花精力解决,不如在诊疗过程中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
编辑:沈大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