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高校 > 正文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主研制“迷你”卫星升天(图)

作者:沈大雷 陈琴 周新华 王宇宁 发布时间:2015-09-08 来源: 《光明日报》

南航自主研制“迷你”卫星成功升天

已在轨稳定运行138圈 80后青年学者“挑大梁”

南航研制团队展示“天巡一号”卫星模型。 朱旭东 摄

11月16日上午10时07分,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卫星地面测控地实验室,一群年轻的科研人员正紧张地守候在电脑前,测控实验室的接收天线正缓缓地转动着。就在此刻,由该校自主研制的“天巡一号”卫星飞入我国境内,出现在了地面监控人员的视线内。

据“天巡一号”卫星总设计师、南航高新技术研究院院长陈卫东教授介绍,11月9日11时21分,“天巡一号”卫星由“长征”运载火箭搭载发射,进入太空。南航成为全国高校中第四个成功研制并入轨运行小卫星的高校。截至11月18日上午10时,“天巡一号”卫星已在轨稳定运行138圈,系统各单机工作正常,卫星功能完整,已完成对地成像21幅,数传图像5幅,图像清晰完整。

“‘天巡一号’属于60公斤级别的微小卫星,由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主研制,主要用于空间科学实验。”陈卫东说,“不过,别看‘天巡一号’个头小,它的系统配置十分完备,和大卫星有着同样的基本配置。电源系统、结构系统、热控系统、数据综合系统、姿态控制系统、通信系统等应有尽有,可谓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作为一所航空航天类高校,必须能够涉足航空航天学科研究的主战场。”“天巡一号”项目副总指挥、南航校长助理熊克教授说,南航研制“天巡一号”卫星,首要目的是为了航天学科的人才培养,其次是要利用这一项目进行探索性的科学研究。“从2005年7月南航自筹资金研制‘天巡一号’到成功发射,6年多的时间,前后参与该项目的师生多达数百人,项目的实施让许多年轻的博士、硕士从书本中走出来,参与到世界先进科技前沿,迅速成长起来,不少人成为具有高级职称的青年专家。”

“这位是常务副总设计师康国华博士,今年33岁;这位是姿态确定与控制系统主任设计师郁丰博士,1980年出生……”熊克熟悉地向记者介绍着科研团队成员,脸上透露着掩饰不住的自豪。

据了解,“天巡一号”团队总共有25位成员,平均年龄30岁左右,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80后团队,许多人第一次从事的大型科研活动就是“天巡一号”。6年来,团队一直执行着“每周工作6天、每天工作11个小时,没有寒暑假”的“611工作制”。

编辑:周灵

责任编辑:陶雯雯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