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高校 > 正文

结缘“红丝带”:南医大一位女大学生的坚守

作者:蒋廷玉 蔡心轶 发布时间:2015-09-08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在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到来前,南京医科大学大三女生李梦莹刚好完成了一项有关娱乐场所女性性工作者艾滋病知识态度及行为的调查。

李梦莹,南医大红丝带同伴协会会长。就在社会上很多人对艾滋病第一感觉是恐惧的时候,这个20岁的女大学生却执着于“我能为减少艾滋病做点什么”。从2010年开始,她带领红协开展了十几场同伴教育宣传活动,协助申请并成功举办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

童年的非常记忆,使李梦莹与红丝带结缘。2000年的一天,小学三年级的李梦莹放学回家,听说邻近小区有人跳楼。奶奶告诉她,那人得了“脏病”。从围观人群的议论中,她得知,自杀者是个艾滋病感染者。“随后,这个家庭也从人们视野中消失了。当时觉得,能让人放弃生命,这病真可怕。”李梦莹说。

2009年,李梦莹考入南医大公共卫生学院。在社团招新现场,她一眼看见了红丝带同伴协会。“红丝带是对艾滋病人表示关心的国际标识,学长们戴着红协绶带,打着‘江苏省十佳社团’的横幅,拉风且专业。”李梦莹笑言。

“各国经验表明,同伴教育对于增长艾滋病和性病预防知识,具有特殊的效果。”李梦莹告诉记者,“人们通常愿意听取年龄相仿、知识背景、兴趣爱好相近的同伴和朋友的意见和建议。同伴教育就是利用这种趋众倾向开展教育,但同伴教育者自己首先要接受培训。”

李梦莹笑着说,“第一次主持同伴教育,讨论性话题的时候,还是不自觉地脸红了。”

2010年暑假她到无锡开展同伴教育,刚提到“艾滋”二字,现场的一位中年妇女立刻起身离开。“那一刻真的很尴尬,失落情绪也持续了好久,偏见、歧视、误解有时真的很可怕。”

“有时候我也会问自己:两小时一场的同伴教育,也就二三十人,能起多大作用?”李梦莹坦言自己也曾犹豫,不过“被需要”最终让她选择了坚持。

“即便是改变一点点,也是值得的。”李梦莹告诉记者。

编辑:陈路

责任编辑:陶雯雯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