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高校 > 正文

东大教授尤肖虎:中国移动通信4G核心技术的开拓者(图)

作者:陆海 李冬梅 王静 发布时间:2015-09-09 来源: 中国江苏网

中国移动通信4G核心技术开拓领袖尤肖虎教授

中国江苏网2月16日讯不久的将来,用手机花半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下载一部电影的历史即将被改写。进入4G时代,手机下载一部高清电影只需1分钟甚至短短几秒。

2月14日,从北京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由东南大学等单位完成的“宽带移动通信容量逼近传输技术及产业化应用”项目,在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这一让普通人听来高深莫测的获奖项目,就是移动通信4G的核心技术。“相当于为4G移动通信建造了一条高速立交桥。”该项目的设计者东南大学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尤肖虎教授介绍说。

每个用户都希望手机的网速能快些,再快些。但受到频谱资源制约,移动通信一直面临扩容增速这一世界性难题。尤肖虎带领其团队经过10年的努力,历经理论研究、技术开发和产业化应用阶段,系统地解决了这一难题。

2001年,尤肖虎教授向温总理汇报“中国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研究与开发”项目进展

从技术空白,到与世界比肩

智能手机风靡全球,手机网民不断增多,移动通信数据业务流量也一路飙涨。如今,用手机上网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随时随地看网页、发邮件、发微博、下电影……快捷的移动通信技术让亿万百姓真切体会了时代的进步。

但中国移动通信的基础还非常薄弱:上世纪80年代移动通信系统技术在国内基本还是空白,当国际上1G时代来临时,我国几乎无所作为;到2G时,国外的设备已经启动,国内基站差不多都被国外设备商占领了,因为没有自主知识产权,中国厂家每生产一部2G手机都要向国外支付高昂的知识产权费。

为打破外国在这一领域的垄断,1990年,东南大学受命开始建设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也是目前我国高校中唯一专门从事移动通信研究的国家重点实验室。1999年初,36岁的尤肖虎开始担任国家“863”重大项目“中国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研究与开发”(简称C3G)项目总体组组长,全面负责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研究与开发工作。

带领团队搞科研是非常辛苦的。1998年,为制定3G的发展战略和规范,尤肖虎常驻北京,经常一工作就到下半夜。除了在实验室工作,他还要全国各地飞,忙的时候,一周要跑全国六个城市。久而久之,尤肖虎落下了腰疼的毛病。为减轻腰部压力,在家里看电视时他尽量躺着,所以他家里的电视机总比别人家挂得要高些。

2001年,在3G研发关键的网络化集成过程中遇到瓶颈障碍,尤肖虎在北京的一个研究所里,一个多月没出大门,和科研人员一遍遍地检查技术路径和症结所在,终于实现了既定目标。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2年,在尤肖虎带领国内20余家科研单位、近3000名科技人员的共同攻关下,中国成功地进行了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现场试验。

同年6月,以尤肖虎为组长的中国移动通信项目总体组从国家的战略高度出发,制定出代表未来10到15年中国移动通信发展方向的Future计划。这是一份中国4G(或称超3G、后3G)的宣言书。

中国移动通信人并不满足于追上世界的步伐,他们希望中国能站在世界移动前列,引领新一代移动通讯的发展。

尤肖虎教授(右二)和他的团队

移动通信4G的“筑路人”

“通俗地讲,移动通信技术的2G是顺风耳,3G让手机变千里眼,4G能把宽带送到你手上。”说到几代移动通信各自的特征,尤肖虎风趣地解释,“我们做的事情是修建一条无线的信息高速公路。在这个无线高速公路上,手机的下载或者上传数据的速度可以达到几百兆。不管你在家休息还是在郊外活动,都能实现手机的无线高速联通。”为此,他的团队得了个形象的名字——移动通信4G的“筑路人”。

研究无线电专业在很多人眼里是个枯燥活儿,可对尤肖虎来说却是一种享受。他用钓鱼来打比方:“有时候就像是你在钓鱼,而且都不用线,就拿根竹竿往那里一搭,鱼就往你手上蹦,真的是一种享受!”他告诉记者,当看到自己在一个很窄的方向上开拓出更远的路,你会觉得自己达到了某种巅峰,那种站在高处极目远望的感觉非常不一样。

在强烈兴趣和勤奋精神的激励下,27岁时,尤肖虎已经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近50篇,其中在国际权威杂志IEEE Trans上发表的两篇论文,得到该领域国际权威学者们的高度评价,在国际同行的论着中被多次引用。

2001年,当国际上Beyond 3G研究初现端倪、国内3G商业化刚刚启动之时,洞见国际移动通信发展大势的尤肖虎把目标瞄准了4G。接下来的10年,尤肖虎团队对4G核心技术进行了深入地探索研究,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解决宽带移动通信系统问题的解决方案。

2011年,中国提出的4G标准得到国际认可,成为国际4G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意味着中国移动通信的整体研发水平,已经跨进了国际竞争的行列。”

尤肖虎教授和他的学生们

图片均转自中国江苏网

“我的事业在中国”

在出国留学走热的今天,很多人一定不相信,在移动通信行业取得如此大成就的尤肖虎,竟从未出国留过学。虽然如此,但尤肖虎从未闭门造车。在他读博士的时候,他给东南大学信号与信息处理国家重点学科创始人何振亚教授当秘书,每个月都要收发来自国外的几百封信件,通过这样一个过程,他慢慢了解了自身与国外高水平的差距,具备了国际视野。

毕业后能置身东南大学无线电系,尤肖虎感觉自己无比幸运。由于东大无线电系在国际上享有盛誉,他可以很轻易地接触到自己所在领域中最前沿的人才。他坚持用一种国际化的战略眼光瞄准未来移动通信的方向,他在3G项目中提出的“人才战略”、“专利战略”、“标准战略”每个观点都让业内人士交口称赞。

1987年,着名学者预言FTRLS自适应法的数值不稳定问题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将无法解决。尤肖虎凭借自己在该领域的研究经验,经过苦心钻研,终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该结果在国际IEEE学术年会上宣布后,美、加、法、德、苏等国的学者纷纷来信来函索取论文,要求合作开展应用研究。

同年8月,在他赴美参加学术会议期间,国外有人竭力劝他抓住当前难得的“机遇”留在美国,尤肖虎始终不为所动。他明确表示:“我的事业在中国。”然后义无反顾回到祖国怀抱,无怨无悔地坚守自己的岗位。

尤肖虎从来不相信,移动通信行业各自闭门造车可以做出成果。尤肖虎说:“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的过程离不开国际交流与合作,只有与人家不断交往,才可能了解自己的差距在哪儿。”

2006年,尤肖虎与国内一批专家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的支持下,发起成立了未来移动通信论坛,旨在通过国际交流,把自己的技术辐射到国外。论坛吸引了国外不少工业界和学术界同行踊跃参与,我国的移动通讯技术也由此逐步被日、韩、美及欧盟等发达国家的研究人员认可。

“别人蜻蜓点水,我必须做到底”

如今,50岁的尤肖虎身兼多职:未来移动通信论坛秘书长、东南大学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863计划通信技术总体专家组副组长、未来移动通信主题专家组组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未来移动通信重大项目首席专家等等。但在他心里,最认可的身份还是老师。

在教育学生时,他常常强调苦练功力的重要性:“我们的研究功力一定要上去,无论是硕士生、博士生,一定要达到境界才行,达到这个境界,做东西才能做到底。别人蜻蜓点水,我必须做到底。”在尤肖虎观念里,每一项东西你只要开始做,就必须做到水落石出,揪到根上。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全部把它搞明白。

以“让人们随时随地可以享受高质量宽带”为目标,尤肖虎带领他的团队已经进行了长达20几年的探索。从落后数十年时的白手起家,到紧跟世界技术发展前沿,最终跻身国际发展前沿,人们每当想起中国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总会产生扬眉吐气的快感。

然而谈到成就,尤肖虎常把功劳归于中国开放进取的时代:“我们这一代人的特点就是不停的追赶。我们经历了太多的第一,没有人告诉我们怎么做,都是一路摸索过来的,如今我们的成果终于被国际学术界和工业界接受,这些跨越与我国发展大的环境是分不开的。”

当问及此番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后,是不是就可以停下来,让自己歇一歇时,尤肖虎笑着摇了摇头:“歇不下来啊,因为现在移动通信本身已经发展到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再怎么去进一步去发展,是需要我们好好琢磨的事情。”

他告诉记者,接下来,他的团队一方面会继续沿着过去的路进一步提升,探索世界上从来没有探索的东西,比如4G之后5G是什么,怎么做;另一方面,还要开拓一些更新的方向,比如说探索怎样把有线和无线能够更好地结合起来。

编辑:陈路

责任编辑:陶雯雯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