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高校 > 正文

“白富美”变成了“灰姑娘”

作者:潘雨晨 李荣国 沈大雷 发布时间:2015-09-09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郝安琪在青海支教时与孩子们在一起

就读于南京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的郝安琪是同学们眼里的“白富美”:典型的江南女子,皮肤白皙,相貌姣好,家境也不错,父母都是大学老师。就是这样一个女孩子,今年春节一过,就只身一人自费前往青海支教去了。不到一个月,因为整天与山里的孩子们“混”在一起,她就从“白富美”变成了“灰姑娘”。

娇生惯养的女儿要支教 父母很吃惊

今年春节刚过,郝安琪就准备自费去支教。当她把打算告诉父母的时候,爸爸妈妈感到很吃惊。“和其他很多90后的孩子一样,她在家里也很少做家务,算得上是娇生惯养。我们并非不赞成女儿去支教,只是担心她是不是心血来潮,究竟能不能行。”郝安琪的母亲王女士告诉记者。

说起去西部的动因,郝安琪表示,大四下学期,课程很少,主要是做毕业论文和找工作,再就是一轮又一轮地吃分手饭、喝散伙酒,有点“醉生梦死”的味道,这样的生活让郝安琪感到厌倦。“来这里的确是想逃避一下现在的生活,太浮躁了,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不知道现在拥有的到底有什么意义。”在人人网里,郝安琪这样写道。

一开始,她想去四川或湖北一带支教,不过父母担心她的安全,建议她去爷爷曾支过边的青海,那里也是她父母长大的地方,对风土人情比较有把握。就这样,通过父亲朋友的介绍,她带着自己节省下来的压岁钱,来到青海西宁的湟源县巴燕乡。

支教第一天结束后,郝安琪很兴奋地给家里打了电话,详细描述了一天的活动内容,还特别郑重其事地跟父母说,那是她人生最有意义的一天。“我一下感觉到,当初在自己怀里撒娇的小安琪真得长大了。”说起这一段郝安琪的母亲难以抑制自己的激动。

“白富美”变成了“灰姑娘”

郝安琪一开始去的是巴燕乡中心小学,那里条件还不错。在那里工作了一周以后,她要求去更加艰苦的地方,于是就去了建在山里的上胡丹小学。

学校共有4个年级4个班,只有48个学生。她在学校教的是音乐和美术,每个班都要教,有的时候一天要教三四节课。学校没有食堂,一般都是在老师办公室搭个锅,然后做饭吃,饭菜不是土豆炖粉条,就是面片、馍馍等,偶尔会有猪肉,连蔬菜都很少。

“一开始吃一大碗炖土豆,其它什么都没有,还真有点不习惯。不过现在觉得很香,挺好吃的。”郝安琪告诉记者,以前自己在家里吃东西总是挑三拣四的,但来到这里,不知道是因为饭菜油水少还是身体消耗大的原因,饭量竟然大了许多,一顿能吃一大碗炖土豆再加一个馍,连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

上胡丹小学的孩子们特别喜欢她,带她去家里玩,爱把自己喜欢吃的东西带给她。除了上课,她还跟孩子们一起做游戏,有时甚至就坐在地上一块儿疯玩。以前“很爱臭美”的郝安琪竟然一个月没有洗外衣,“涂脂抹粉”也都省了,“白富美”整个变成了“灰姑娘”。

郝安琪说,她不洗衣服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西部风沙大,到处都是灰,在黑板上或课桌上写字,很容易就沾到灰,就干脆不洗了。更主要的是,西部缺水,孩子们也很少洗澡、洗手。

“我现在能和孩子们一起坐在地上玩,孩子用脏乎乎的小手递过来的小饼我照样能一口吞。”说到这里,郝安琪显得挺自豪。

希望有人接过自己的“教鞭”

郝安琪通过自己短暂的经历体会到,短时间的支教意义不大,反而会给地方上添麻烦,比如自己教孩子们唱歌,乐理知识对他们太难,更重要的是,时间太短,没法持续下去。“如果要来,至少要一到两年的时间,我很后悔为什么以前没有早点来支教。”郝安琪在与同学交流时说,很多大学生都曾有过支教的念头,但只是“心动”而没有“行动”,她建议同学们如果真的要去支教,一定要提前做准备,因为习惯了城里生活的人来到山区,无论是语言、生活习惯还是吃穿住行,都是很麻烦的。

郝安琪觉得,与教孩子们知识或捐助学习生活用品相比,支教大学生更应该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因为这些孩子缺乏父母的关心和教育,性格上比较内向孤独,学习行为习惯上也存在一些问题,所有这些都可能影响他们的一生。支教大学生的到来,可以温暖他们的心,可以让他们感觉到自己并没有被抛弃,还是有人在关心着他们。现在,她已经联系了几位同学和网友与“留守儿童”结对帮扶,除了在物质上给予帮助外,他们还会通过书信与孩子们进行交流。

由于要回校参加毕业论文答辩,4月中旬,郝安琪就要离开山里的孩子们了,孩子们都很舍不得这位大姐姐,给她送来了许多礼物,有自己画的画,还有亲手绣的鞋垫。每每想到要与孩子们分别的那一天,郝安琪的鼻子就会酸酸的。

临别前,郝安琪说出了自己的愿望:希望有更多的人接过自己的教鞭去山区支教,“这里原来是没有正式的美术、音乐课的,我离开以后,孩子们可能又只是画个小猫小狗什么的。所以我希望能有人把这样的课程延续下去。”郝安琪说。

通讯员潘雨晨 李荣国 记者沈大雷

编辑:沈大雷

责任编辑:陶雯雯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