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项面向本科生的优良学风班级评比活动正酝酿在苏州大学全校开展。评比以班级为单位,注重对班级学风的整体水平和学生参与程度及效果的考察,并对评选出的优良学风示范班和优良学风班给予一定的奖励。这也是该校推进优良学风建设的最新举措。
科学道德与学风问题,是全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苏州大学以开展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活动为抓手,积极加强师德师风、研究生学风、教风和制度规范等软环境建设,发挥大学的文化育人、文化传承创新功能,营造出良好的育人环境。
核心:抓师风促学风
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的核心是培养并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的高素质科学人才。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良好的师风教风是建设优良学风最重要的影响因素。苏州大学一贯重视加强师风教风建设,并以此带动优良学风的形成,把优良学风建设当做育人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苏大外国语学院名为“Office Hour”的教授接待日制度已实施近一年时间,颇受老师和同学们的欢迎。每位老师除了在课堂授课外,每周都必须保证有两个小时在自己的办公室接待同学的来访。同学们带着学习上的问题而来,通过与老师零距离的交流讨论,使许多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和难题迎刃而解;而老师则在交流中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为更好地开展教学做准备,同时也增进了师生情感,很好地弥补了仅仅依靠课堂教学传授知识以及师生交流的不足。
在苏大,不仅仅只有外国语学院的同学们才能享受到老师开的“小灶”。近年来,苏州大学坚持推行本科生导师制,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老师重在对学生专业、学业上的个性化指导和引导,兼有思想上、生活上的关心、教育、引导、爱护和帮助。有的学院甚至在大一学生初进校时就为他们配备了导师,这为同学们在最短时间内适应大学学习生活、掌握学习方法、建立对专业的兴趣、克服思想上的困惑提供了一个良好平台。老师们的爱岗敬业、勤勉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正深深影响着学生们。
关键:加强制度保障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文化创新的场所,制度保障显得尤为重要。规范的制度保障体系,不仅是推进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的基本要求,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管理水平的体现和办学质量的直接反映。苏州大学从规范培养管理上强化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的制度化、科学化,切实把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转变为一项基本的教学活动与管理事项来抓。
毕业论文作为反映研究生科研水平和培养质量的最重要成果,在苏州大学历来受到重视。学校出台了《苏州大学关于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抽检评议结果的处理办法》《苏州大学关于学位论文评阅结果处理办法的补充规定》等文件,对学术不端行为进行严惩。
从2008年起,苏大对博士学位论文全面实施盲审制度,对硕士学位论文则采用随机抽取和重点抽取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盲审。学位论文的盲审全部由校外专家承担,采取送审时隐匿作者及其导师姓名,返回时对作者及其导师和答辩委员会隐匿评阅人姓名的“双盲”方式评审。一旦发现有学术不端行为,校学位委员会实行一票否决制,对于已经授予学位的则撤销学位。作为严把毕业出口关的举措之一,苏大正在积极探索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学位论文评审制度。研究生是科学界的未来,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苏大将导师作为研究生毕业论文质量的第一负责人,把论文盲审的最终结果与导师资格直接挂钩。一旦三年内有两篇以上盲审不合格的论文,导师将被取消资格且三年内不得参评。
重点:文化氛围营造
学风建设事关学校的长远发展,更与每一位学生的成长成才息息相关。创建优良学风必须抓好学生这个主体,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创建优良学风的重大意义,使他们能够树立“学风建设我争先”的意识,主动参与到学风建设中来。良好的科学道德与学风不仅是学术科研活动的内在支撑,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助推器”。
全校及各院系开展的一系列科技文化节、“挑战杯”系列比赛、创业计划大赛、暑期学术周等课外科技创新教育活动,形式新颖活泼,引导学生强化创新意识,坚持创新理念,多出创新成果,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切实推动和促进学校优良学风的不断强化和提升。广大同学踊跃申报科研项目,通过这些科研活动选拔的大学生科研团队在全国“挑战杯”等大赛中表现不俗。2011年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苏州大学选送的5件作品最终摘得2个特等奖、1个一等奖和2个三等奖,特等奖数位列全国第二、江苏第一。
2011年底,苏大成立了“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并由校党委书记和校长亲自挂帅,统一部署全校宣讲教育工作,统筹协调全校宣讲教育各项活动。通过召开宣讲报告会、举办论坛等方式,邀请院士、长江学者等知名专家和校领导担任主讲嘉宾,宣讲遵守学术规范,自觉抵制学术不端行为。此外,学校还利用校官方网站、人人网、QQ群、飞信群、研究生网络论坛、宣讲教育报告会录像等现代信息技术和载体,开展网络交流、个人自学等形式的宣讲和讨论,调动广大研究生的参与积极性,加大对“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传播力度,在全校上下营造出崇尚学术道德、弘扬严谨求实学风的浓浓氛围。
编辑:沈大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