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嫚是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动物防疫与检疫专业大三的学生,别看年纪轻轻,却已经接生过小猪仔,为猪打过针,还运用科学养殖理念增加了猪场养殖的经济效益。从一名没有实践经验的学生到业务精通的企业员工,娄嫚用实际行动让运作模式落后的农村养殖场转变了经营理念。
在江苏牧院,与娄嫚有着类似经历的学生还有很多。仅2011年,江苏牧院就选派了4个二级学院5个专业的330名大学生前往农村,直接参与了科技服务“三农”工作。江苏牧院院长何正东告诉记者,学校按照班级、地区、产业等不同类别将学生分成形式多样的“科技助农团”,在此基础上将学生的暑期顶岗实习、毕业生产实习与科技服务有机结合,让科技真正成为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助推力。
“我所在的企业经营理念很落后,一味降低成本,不注重科学生产,扭转他们的观念要付出很多精力。”娄嫚向记者讲述了她的实习经历。她当时在一家畜禽有限公司负责母猪生产、产后保健、产房管理等工作。一次,场区内的猪突然得了气喘病,娄嫚尝试很多方法都无济于事,眼睁睁地看着一窝窝刚出生的小猪在不停颤抖、气喘后全部死亡。心急如麻的她经过不断地测试,终于发现是场区使用过期消毒水造成的。她再三建议更换消毒水,可负责人却不理会她,认为使用过期的消毒水并无大碍,还能降低成本。娄嫚没有办法,只好先在自己负责的场区做了实验,更换了消毒水,并用药物给猪进行治疗。果然,她负责场区里的猪病情很快好转,娄嫚成功了。在事实面前,企业负责人听从了娄嫚的建议,更换了整个场区的消毒水,阻止了企业损失的进一步扩大。
下乡服务“三农”,如今已经成为江苏牧院大部分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该校遴选出品学兼优、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实践操作能力的学生,派驻到“一村一品”的龙头企业,加强这些企业的技术力量,真正做到企业与科技“零距离”对接。在这过程中,学生们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积极发挥科技帮扶作用,在饲养管理、疫病防治、成本核算、风险意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农村企业带去了新知识、新技术、新理念,得到了当地政府和养殖企业的一致好评。大学生科技助农团中涌现出了不少优秀的“大学生专家”,如耿金强同学因表现突出,获得了当地政府颁发的“助企帮扶优秀大学生”称号;刘健等3位同学已经与帮扶企业初步达成就业协议,真正成为了当地龙头企业“不走的专家”。
下乡服务“三农”,受益的不仅仅是农村企业,对于江苏牧院的学生来说,这也为其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良好平台。“我们的课堂就在农场里,通过亲自动手去做,我才发现很多东西是书本上永远学不到的,实际情况纷繁复杂,并不能用一个公式、一条定律去分析。”大学生科技服务团成员之一的周静回忆自己的实习经历,深有体会。而在江苏牧院党委书记吉文林看来,通过下乡服务“三农”,学生们已经在实践中熟悉了企业运作的整体流程,获得了超越书本知识的实践经验,“等他们走上社会,就能更快地适应工作环境、下乡服务为他们更好地服务企业、实现自我价值奠定基础。”
编辑:沈大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