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高校 > 正文

淮海工学院无偿献血志愿服务受全国表彰

作者:陈晓艳 发布时间:2015-09-09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热血写大爱 奉献显真情

淮海工学院无偿献血志愿服务受全国表彰

近日,国家卫生部、红十字总会和解放军总后勤部联合表彰了2010—2011年度对无偿献血事业做出显著成绩和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淮海工学院东港学院教师李守刚和学生杨晓青被授予“全国无偿献血志愿服务五星级奖”,张于生等62人同时受到表彰,东港学院志愿者协会成为全省获此荣誉人数最多的志愿者组织之一。

淮海工学院东港学院志愿者协会自2005年起,积极开展无偿献血志愿服务活动,并于2008年10月成立了连云港市首家大学生专业无偿献血志愿者服务队。多年来,志愿者们积极参与无偿献血,开展无偿献血宣传服务工作,用青春和热血,用责任与奉献,谱写了一曲鲜红的赞歌。

积极参与无偿献血 不求回报

血液是生命赖以延续的源泉,无偿献血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在淮海工学院东港学院志愿者们心目中,“多一个人走上献血车,就会多一个生命重获希望。”

2012年12月的一个周末,连云港市中心血站流动采血车再一次开进淮海工学院东港学院。车还没停稳,早早在这里等候献血的同学们就已经在志愿者的组织下,排起了长长的队伍等待验血。

“我们已经来了十几次,每年6月、12月,东港学院志愿者都会定期组织招募大学生参与献血,大大缓解了我市血液储备不足的问题。”连云港市中心血库负责人孙红玲说。

截至到2012底,东港学院志愿者协会开展“采血车进校园”活动近20次,近3500名师生参与到了无偿献血的队伍中来,献血量达80多万毫升。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志愿者们自发组织走上采血车为灾区群众献血;2009年4月连云港市中心血站A型血告急,志愿者协会迅速组织在校内开展宣传与招募,当血车开进东港学院时,同学们已早早在校门口排起了长队,仅一天时间共采集了A型血5000余毫升,其他血型一万余毫升。

近年来,无偿献血志愿者还积极参加了成分血(血小板)的捐献工作,已献血小板12个疗程量,居连云港市高校大学生捐献血小板量首位。

志愿者杨晓青曾经八次参与无偿献血,献血量达1600cc,“参与无偿献血,让我体会到了奉献的快乐,很高兴能用自己的力量长期服务社会,帮助他人。”

宣传服务无偿献血 无怨无悔

在参与无偿献血的同时,志愿者协会还配合市中心血站、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利用周末及节假日休息时间,在校园内外进行无偿献血的宣传与服务。

雅安地震发生后,连云港市民积极走上采血车为雅安加油,采血车的秩序与压力倍增,无偿献血志愿者到流动血车旁开展志愿服务工作,帮助指导填写健康状况征询表、服务无偿献血者以及献血现场的秩序维持。面对第一次献血的市民,志愿者毛奇莉和她的伙伴们热情地讲解献血前后的注意事项,为献血者拿面包、递牛奶,用微笑和鼓励减轻献血市民的紧张情绪。

无偿献血志愿服务队自2008年成立以来,开展“血车服务”活动已达500余次,累计服务工时达8000余小时。新浦区华联广场、陇海步行街、“连云港之春苏北鲁南地区民俗精英赛”、连云港白虎山庙会”现场,到处都活跃着无偿献血志愿者们宣传服务的身影。

流动采血车上,志愿者们为献血者端茶递水,不停地安慰他们不要紧张;采血车旁,志愿者们不厌其烦地向路人讲解献血知识,发放宣传手册。冬日的街头,志愿者们迎着冷风一站就是十几个小时;酷热的盛夏,汗水常常浸透红色的马甲。辛苦的劳动有时换来的却是路人怀疑的目光,有些人对他们的行为颇为不解,“人家给你们多少钱了,这么帮着宣传?”面对冷眼和误解,志愿者们从无怨言。一位志愿者在日记中写道:“我们经历了他人的不理解和怀疑,但是拯救他人的生命,为社会服务的信念,一直会支持我们大步前进。”

践行志愿服务精神 收获成长

八年多来,志愿者服务队获得的奖杯奖状一个挨一个,“全国高校优秀社团”、“江苏省高校百佳社团”、“江苏省青年志愿者服务行动组织奖”、“江苏省活力团支部”、“连云港市红十字优秀服务单位”、“连云港五四红旗团支部”、“连云港市优秀无偿献血志愿者服务队”……但是在志愿者们心中,再多的奖杯也比不上服务对象一句理解的话,一个感谢的微笑。

连云港市中心血站站长李克勤这样评价志愿者:“在淮工学子身上,我们看到了博爱的力量,看到了人道的可贵,看到了奉献的快乐,看到了人性的光辉。”

东港学院志愿者协会从成立至今,已经八载春秋,一批批志愿者们辛勤的付出与奉献,感动和激励着一个又一个青年学生加入到志愿服务的行列,协会从2005年的几十人,发展壮大到如今近千人。“在参与服务活动过程中,奉献和快乐始终伴随着志愿者们成长的脚步,汗水和收获也始终历练着志愿者们茁壮成长。”指导老师李守刚说。

志愿者张于生参加志愿服务已经三年了,三年多来,他几乎没有度过完整的周末,在志愿服务中也承受了众多的白眼与不理解,“但是我知道,如果我们大家不献血就会有很多的病人因为不能及时输血而得不到救治,这就是我坚持下来的信念与乐此不彼的原因。”张于生说,“三年的志愿服务经历,让我在收获奉献快乐的同时锻炼了自己、收获了友谊,也让我在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奉献社会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快乐。”

志愿者韩佳能去年毕业后,一有机会就会从事志愿服务工作。回忆起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情景,他动情地说,“参与无偿献血志愿服务活动让我学会了宽容,学会了倾听,学会了去体会他人的感受,我真心希望能有更多的同学行动起来,加入志愿活动,让世界充满爱与理解。”

“人生没有付出就没有回报,是社会给了我很多的无形东西,我要用更多的实际行动去奉献社会,回报社会。”毛奇莉说出了所有志愿者们的心声。

编辑:沈大雷

责任编辑:陶雯雯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