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通讯员朱宏 宋彦洁 周小钰)“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朋友们,让我们携起手来,响应时代的号召,不畏艰难,不惧流言,相信心中的信仰,来迎接‘长风破浪会有时’的将来!”演讲人的话音刚落,掌声立刻响起。
由共青团江苏省委、江苏省青年联合会主办,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承办的“为青春喝彩,我的中国梦”全省杰出青年成长报告会于5月28日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举行。崔栋国、叶聪、黄小国、唐登平四位杰出青年代表分别向南航师生诉说了他们自己的梦和“中国梦”。
强军梦:从“问题兵”到“第一兵”
顶着“大学生士兵”光环的崔栋国在入伍之初遭遇了挫折:5公里越野跑总当“尾巴”,障碍训练成绩垫底,装备操作频繁出错……一度成为了“忧郁男”和“问题兵”。但是他并没有自甘堕落,反而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体能训练别人跑一趟,我就跑5趟;仪器操作别人练一遍,我就练10遍,时常练得手脚发软、两眼发晕。”崔国栋说到这,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功夫不负有心人。入伍第一年,崔栋国就熟练掌握了20多种专业装备操作,第二年就两次在上级组织的军事比武中取得优异成绩,第三年在同年兵中第一个当上了班长,被破格增补为连队支委。
崔栋国的经历鼓舞了在场的南航学子。“我觉得我们一定要坚守内心的梦想,尽力去靠近它。”来自自动化学院的张文玮同学激动地说。
他的创新梦:创新图强 献身国防
他大学四年用贷款、打工、奖学金支撑着完成了自己的学业,他用自己的勇气和毅力与自己的团队完成了甚难攻破的科研项目,这些年的历练中,他学会了自立与坚强,责任与使命。他就是毕业于南航电力电子技术专业的唐登平。
“1999年,南联盟大使馆被炸,使我深刻地意识到,没有强大的国防力量,我们就会受制于人。”怀揣着对电源技术的喜爱和抱着学有所用的梦想,唐登平选择了加入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十四所这个大家庭,从事机载雷达电源科研工作。
2000年十四研究所需要为某型预警探测雷达研究供电技术,而当时西方的干预封锁,无法引进技术,而国内很多技术无法解决,唐登平虽然才二十几岁,没有系统性的工程历练,凭着自身的勇气和责任感主动要求参与此研究项目,成为主要研究人员。
经过两年高密度、高强度的攻坚克难,精诚协作,终于完成了该型号雷达高功率电源的研制工作。该型相控阵雷达电源技术在2009年获得了“国防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创新要有勇于承担重任的勇气和完成任务的责任心,要有矢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唐登平告诫在场有志创新的南航学子,“在某新型机载雷达的电源系统攻关中,面对国外先进电源系统的竞争,我毅然承担了该电源系统改型设计人的重担。当时很多人提出了担心的疑问:可能么?在一片疑问声中,我们没有多说什么,只是每天默默的来往于实验室、办公室、车间,穿梭在设计、调试、攻关的每一个角落,最终顺利完成了攻关设计工作。新版电源不论是在体积、重量或是性能上都超过了对手,并以零故障的表现完美保驾该型号雷达竞标。”
结束后,接受记者采访的同学说:“听了这些杰出青年的报告,自己受益颇多。他们在各行各业做出的贡献让自己知道实现自己成功是各种意义上的,自己在今后也会尝试更多的努力方向。”另一位同学则说:“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无论你在哪个岗位上,你都能够为自己的国家做出贡献,中国梦是靠每一个中国人一点点的努力实现的。即使我现在只是一个学生,但是我愿意为了中国梦的实现贡献自己,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
编辑:沈大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