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青春在实践中焕发光彩
——江苏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扫描
今年夏天,持续的高温并没能阻止江苏大学生们社会实践的脚步。他们有的走入田间地头体验生活,有的远赴山区开展支教活动,有的则利用专业优势进行社会调查。炎炎夏日里,他们经历了与象牙塔内完全不一样的生活。社会实践,这是他们踏入社会前的必经之路,也是他们奉献社会、了解民意的重要平台。
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
体验生活悟人生
“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大学生村官,对他们的工作、生活情况也有了切身感受。”作为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的一员,小王向记者讲起了南通之行的点滴经历。这次,他所在的实践团队走访了该市通州区平潮镇的大学生村官,倾听了他们的心声。
村官小吴来新坝村工作已有两年,她向队员们谈起了一件颇有感触的小事:有次看到一位腿脚不便的老奶奶来村委会办事,她就主动将老人搀扶到自己的办公室休息,并找到村干部把老人家的问题迅速解决了。小吴本没将这件事情放在心上,但后来却得到了很多村民的夸奖。“以前总担心因为缺乏经验,干不好‘村官’,其实只要能把乡亲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来办,大家就都会支持你。”
村官小李刚来上班时每天8点准时到岗,自以为很守时,却引起了村民的不满。原来很多村民都是一大早就来找他办事,却常常扑空。得知情况后,他主动调整了作息时间,“不看钟表时间,只以是否天亮为准”,村民们纷纷向他竖起了大拇指。
“通过走访,我们真切体会到了村官工作的不易。他们的工作平凡却伟大,琐碎却重要,只有常怀一颗‘为民之心’,才能得到村民的信任。”小王说。
南京财经大学:
支教路上共成长
“我觉得,因为支教,这个夏天变得更精彩。”谈起7月份的支教经历,南京财经大学学生何求感慨万分。一个月前,作为南财大“创翼梦”支教团队的一员,他与其他8名队员来到安徽省岳西县毛尖山乡留守儿童服务中心,开展志愿服务。
毛尖山乡留守儿童服务中心共有留守儿童600余人。给予孩子们生活上的照顾,让他们安心生活和学习,使远在外地务工的父母放心,是服务中心的工作宗旨。支教期间,除了帮助当地的工作人员维护服务中心的日常运作外,队员们还前往留守儿童家中,对他们进行一对一辅导。山区的生活很艰苦,队员晚上只能打地铺,洗澡也基本上是冷水,但这一切并没有阻挡大家志愿服务的脚步。队员们辅导留守儿童学习,与他们一起打羽毛球、乒乓球,在朝夕相处中慢慢了解了孩子们的内心世界。何求说,“支教磨练了我的意志,让我在困难面前变得更加从容。孩子们对于知识的渴望,也让我们非常感动。”
苏州大学:社会调研出真知
苏州素有“人间天堂”美称,但近几年却遭遇到了雾霾的侵扰,这在考验政府作为与效率的同时,也无形中展现了苏城市民的环保意识。今年暑假,苏州大学医学部研究生调研团队围绕“空气质量”主题,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冒着酷暑,在苏州市区展开定点监测和实地调查。
早晨八点一刻,团队成员首先将仪器摆放在东环路与现代大道路口处,15分钟过去了,仪器显示PM2.5平均浓度为0.126mg/m3。之后,成员们将“根据地”挪向了不远处的东环路平江中学路段,“这里与刚才的路口属于同一空气质量监测范围,但车流量较少。”团队成员杨果介绍道,“这里的PM2.5浓度为0.091mg/m3,比路口测得的减少了0.035mg/m3。”事实证明,机动车尾气排放是制造PM2.5的“元凶”。
队员们还向市民发放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94份。调查发现,89.3%的市民对苏州的空气质量不满意,但超过64.6%的人对于环保活动却持中立态度。这不禁引起队员们的反思:“苏州经济快速发展,但环境治理刻不容缓。”队员赵晓阳说,“只有加大对市民的引导,提高他们的空气环保意识,才能改善苏州的空气环境质量。”
编辑:沈大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