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度总冠军是——李琦!”不久前,《中国好声音》第二季在激烈比拼中落下帷幕。李琦这个被粉丝亲切称为“蘑菇头”的大男孩,摘冠后不忘感谢的是他的母校——江苏师范大学。从报名参赛到入赛选曲,一路走来离不开母校师长对他的关爱。而在该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王超看来,李琦这样优秀学子的成长,是该校坚持以人为本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典型案例,更源于学校对师德师风建设的不懈追求。“把爱贯穿在师德师风建设始末,是我校坚持不懈的追求。”
以生为本,爱满校园
今年教师节期间,一个瘦弱的身影出现在江苏师大一间教师办公室门口,她手里还紧紧攥着一封感谢信。这是该校12级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小赵。去年6月,小赵妹妹面临高考,妈妈罹患癌症,家里一贫如洗。学校老师得知情况后,发起爱心捐款活动,共募集善款74000元。“如果没有老师们的关心和鼓励,我不会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小赵说。
以生为本,让师爱洒满校园的故事不断在江苏师范大学上演。3年前,该校文学院教师带头发起“小桔灯”爱心基金,主要用于突发事件的处理和偏远地区困难学生的路费资助。目前已筹集捐款4万余元,受助学生达100余人。
热娜古丽·阿皮孜是基金受助者之一。一提起老师们对她的爱,这位新疆姑娘深邃的眼眸里就会泛起泪花。她告诉记者,由于家境贫困,每到学校放长假时心里就很纠结,想回家却付不起路费。后来“小桔灯”帮她“点亮”了返乡路,让她倍感温暖。
典型引路,以爱育人
前不久,由江苏师大与中国人民解放军73101部队共建的师德培育基地揭牌仪式在徐州举行。该校40余名青年教师走进军营开展军事日等活动,并围绕“师德、武德”话题展开讨论。该校以此创新之举,拓宽了师德师风建设渠道,丰富了师德教育内容。
每年开展一次“师德建设月”活动是江苏师大拓展“爱的渠道”又一重要形式。据该校党委宣传部部长孟昭学介绍,该活动已连续开展14年,活动期间,学校举行师德模范、“三育人”先进个人、优秀党员和党务工作者评选表彰,并借助校园媒体大力宣传优秀教师和师德模范的先进事迹。
此外,学校还建立了师德建设领导责任制,将师德岗前培训和岗位培训相结合,探索实施了教师自我评价、学生评价、专家评价的三维评价体系。“我们把‘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作为坚持不懈的价值追求,尤其注重将理想主义情怀融入对教师的思想道德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中,倡导教育者在教育实践中彰显人文关怀。”孟昭学说。
薪火相传,爱心永续
在江苏师大,良好的师德师风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更是每一位校友身上的独特烙印。从“用生命守望马克思主义阵地”的教师王强,到倡导“爱的教育”的全国劳模、著名特级教师孙汉洲;从背着父亲来上学的“江苏省道德模范”张衡,到扎根农村的“江苏省劳动模范”张秋香……一批批江苏师大学子把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奉献给了爱的事业,而他们的爱也在不断延续。
“作为一所师范院校,我们培养的学生大都将成为教师,所以我们必须把师爱贯穿在一言一行中,这是一种境界。”李昌集是江苏师大的一名特聘教授,也是《百家讲坛》主讲人。尽管工作繁忙,但他还是欣然接受了该校大学生吟诵团的邀请,担任了社团指导教师。5年来,在他的悉心指导下,吟诵团多次获得省内外大奖,而他爱生如子的情怀也深深感染了每一位团员。“将来,当我们走上讲台时,我们也会把这种正能量传递给更多的人。”该校吟诵团一名学生对记者说。
教育需要理想主义情怀
江苏师范大学校长 任平
党的十八大将“立德树人”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要求教育者坚持德育为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育学生健全人格。这些目标的实现期待着教育工作者的理想自觉,抱持坚定的信念信心、乐观精神和高度热忱对待教育事业,即教育的理想主义情怀。它激励着从教者发现和创造教育中的真善美,用自己的心灵之炬点燃学生最初的信仰火种,使学生在诗意化的人文关怀中得到教化。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理想主义情怀的存在,决定着教育的价值与高度。
理想主义情怀是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回顾历史,大凡杰出的教育家及其教育活动,无不闪烁着理想主义的光辉。而在呼唤教育公平,期待教育改革的今天,教育的理想主义情怀更使得千万教育工作者恪守师道,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呕心沥血、无私奉献。
江苏师范大学历来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尤其注重将理想主义情怀融入对教师的思想道德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中。除了“师德建设月”系列活动,我们还从2011年起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成立教师教育学院,旨在培养具有理想主义情怀、博雅人文素养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卓越人才;今年夏天,学校获批教育部教师队伍示范项目第5大类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牵头单位,通过与政府、高校、中小学的协同创新,切实发挥学校的社会服务功能。
教育的理想主义情怀,是对事业的热爱,对信念的坚守和对梦想的执著。教育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面对这样崇高的事业,我们必须有所敬畏并始终满怀理想与豪情。江苏师大负载着教育改革创新的使命,秉持素朴坚定的为国育才信念,正昂首阔步向着更高远的目标和理想迈进。
编辑:沈大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