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高校 > 正文

南工黄维院士团队为信息加解密技术再添新“法宝”

作者:孙会彬 发布时间:2015-09-11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江苏教育新闻网讯 (通讯员 孙会彬)日前,记者从南京工业大学校长黄维院士领导的先进材料创新团队(IAM)获悉,其磷光光电子学课题组近期开发出一种全新的信息加解密技术,实现了以“光”作为信息载体,充分发掘运用磷光金属配合物的“特殊”性能,取得重大技术突破,使得信息传输更为安全。据悉,该技术发明为国际首创。

传统意义上大家所熟知的信息记录器件,比如说电脑,都是以电或者磁为载体,通过计算机数字语言进行加解密。而对于以光学信号作为信息载体,团队骨干成员、该论文的第一作者、南京工业大学先进材料研究院孙会彬副研究员介绍说:“光子比电子速度快,光子计算机的运行速度可高达一万亿次。它的存贮量是现代电子计算机的几万倍,还可以对语言、图形和手势进行识别与合成。这种光子计算机现在已用于卫星图片处理和模式识别工作。那么,如果运用传统的电或者磁为信息传输的载体,在与光子计算机接轨时,就需要增加额外的光电转换装置。但如果运用光学信号进行存储和加解密,与光子计算机就可以实现无缝对接。”

一直以来,使用光学信号作为存储的器件只具备信息记录功能,这也成了光学存储研究领域的一大“缺憾”。而由南京邮电大学和南京工业大学科研人员组成的IAM团队的研究中巧妙地运用磷光金属配合物的长寿命发光优势,再结合时间分辨成像技术,使得原本只具备信息记录功能的光学信息存储,如虎添翼般增加了信息保护功能。

背景荧光染料发光寿命短,磷光金属配合物发光寿命长。该团队研究发现,利用磷光金属配合物的长寿命发光优势,结合短寿命的背景荧光,在复合光学信号的过程中,以一个发光“时间差”,就能顺利实现信息加解密。

IAM团队磷光光电子学课题组负责人、南京邮电大学信息材料与纳米技术研究院赵强教授在演示时说道,我们将信息记载在磷光金属配合物上,在常规状态下背景荧光染料的发光会直接覆盖磷光金属配合物的光信号,从而实现信息加密;然后当我们需要对信息解密时,我们就利用它们的发光时间差异,通过时间分辨光学成像技术,将发光寿命短的背景荧光扣除出来,保留磷光信号,这样信息就可以读取出来。

据悉,这一重要研究成果于日前刊登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通讯上,黄维院士说,“这一重大技术突破开辟了有机光电子学应用与研究的新方向,像磷光金属配合物这样的多刺激智能响应光电功能材料,今后可以被广泛地应用在智能光电器件和生物传感等领域。”

编辑:沈大雷

责任编辑:陶雯雯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