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教育新闻网讯 ( 通讯员 代 成)它是个“小家伙”,重量仅有2.3千克,可以轻松地握在手里。但它却可以在太空飞行,绕地球一周只需90分钟。这就是南京理工大学小卫星研究室师生自主研制出的“袖珍卫星”——“南理工一号”。记者日前从该校学获悉,这颗微小卫星将于2016年4月发射,用于探测地球低热大气层。
“南理工一号”由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廖文和教授、机械工程学院张翔副教授和他们的研究生一起研制的。“南理工一号”是“QB50”项目中的一颗微小卫星,将和全球其他49颗微小卫星一起,共同探测人类尚未涉足的90~380公里低热层大气组成。
廖文和介绍说,“QB50”项目,由比利时冯卡门流体力学研究所牵头,欧盟第七框架出资,计划由一枚火箭发射50颗微小卫星,在轨、多点、长时间探测 90-380公里低热层大气组成。这50颗小卫星主要由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生研制,我国内地7所高校入选该项目。
“截至目前,尚无有效手段对90-380公里低热大气层进行探测,而小卫星恰好可以在这一区域发挥作用。这将是目前世界上参与国家和地区最多的微小卫星国际合作项目,也是一次发射卫星最多的项目。”廖文和说。
据介绍,南理工于2012年6月加入“QB50”项目,研制的小卫星命名为“南理工一号”,这颗小卫星除结构按项目要求设计外,其他分系统均是自主研制的。南理工卫星地面站已于2013年12月建成,已成功接收“希望一号”等卫星信标,目前正对“南理工一号”进行严密的调试。
张翔告诉记者,小卫星研制周期短,可大量采用低廉的商用元器件,制作一颗小卫星只需十几万元人民币,高校学生有参与研究的可能。记者了解到,共有10名研究生参与了“南理工一号”的研究,每一位学生还独自承担一个分系统的研制。
提起“南理工一号”的研制工作,南理工小卫星研究室硕士研究生于小康说:“我们从方案设计、部件开发、装配到验证试验,全程参与。另外,每个同学还独自承担一个分系统的研制。做项目使我们接触到复杂系统设计和研制,对于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的提高非常有益。”
据悉,南理工除研制“南理工一号”以外,2015年底还有两颗“袖珍卫星”将连同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两颗小卫星一起发射,四颗星组网,实现天地一体化通信以及船舶和民航飞机自动识别。
编辑:汤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