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欣是江南大学的一名大四学生,同时也是百事食品(中国)有限公司的一名管理培训生。去年10月,当与上海交通大学等知名大学的毕业生一起站在百事公司老总面前的时候,高欣心里非常清楚,自己的优势并不大。但最终,她以出众的沟通、应变和语言表达能力,战胜了强有力的对手,成功拿到了百事公司的“offer”。当听到别人的夸赞时,她却说:“这些能力都是我在学校里勤工助学、当校园导游的一年多时间里锻炼出来的。”“近几年来我校着力改革勤工助学模式,将其作为提升就业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创新大学生就业工作模式。”江南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李红介绍说,一般学校都将勤工助学岗位提供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让其通过简单的校园工作获得一定收入,减轻他们的生活压力。“而我们的勤工助学岗位是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勤工助学踏出就业第一步。”
据了解,江南大学整合分散的勤工助学资源,创新勤工助学实践基地,目前已为在校学生开辟了近千个岗位。“我们将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和职业技能培训贯穿于勤工助学的整个环节,现已形成了资质培训、岗前培训与专业技能培训的三级培训体系。”李红告诉记者,学校还积极完善岗位聘用流程,通过公开招聘、现场面试、签订协议、持证上岗等系列举措推进勤工助学的职业化管理流程,让学生尽早由在校学生身份向学校员工身份转变。
走在江南大学的校园里,无论是生活区的水果店、零食铺,还是教学区的图书馆、办公室,甚至是学校食堂里都有学生们忙碌的身影。然而,这并不是该校勤工助学改革的最亮点。为了让学生通过勤工助学真切体验“职场”生活,该校打破传统“奖、勤、贷、助、减、免”的资助运行模式,依托校内外资源创办岗位经营实体,将勤工助学工作的管理制度与市场规律结合起来。江南大学学生资助中心主任苏晓晋介绍说,“学校运用现有的勤工助学资金,通过走市场化的道路,激发学生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使勤工助学资金滚动增值。”
该校物联网工程学院的大三学生杨杰程,从大二下学期开始便在学校的后勤服务中心工作。2013年9月,他萌发了一个大胆的念头——让后勤服务中心走出校门,与市场上的企业接轨。杨杰程告诉记者,他们的工作就是按照企业要求,介绍学校不同专业的学生去做短期兼职。去年10月,刚投入市场运作不久的后勤服务中心就接了个国庆节的大单子——为一家传媒公司办一场为期3天的游园活动。“我们发动了100多名学生参与,3天下来赚了3万元。”近一年来,杨杰程所在的后勤服务中心已经收益约10万元,净得服务费2万多元。“就业工作绝不是学生毕业时才需要关心的问题。”正如江南大学党委副书记周小浦所说的那样,学校抓住勤工助学小环节,下足功夫做大文章,从学生刚入学就为其创造了浓厚的就业创业氛围,也提高了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近几年来,该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始终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应届毕业生年终就业率一直稳定在92%以上。
编辑:沈大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