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高校 > 正文

南大公益学院举办首届“志青春?公益汇”论坛

作者:崔孟怡 发布时间:2015-09-11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江苏教育新闻网讯 (通讯员 崔孟怡 夏晓璇 林海彬)5月17日、18日,由共青团南京大学委员会、南京大学公益学院主办的“志青春・公益汇”首届公益论坛在南大仙林校区成功举行。为期两天的论坛,众多国内顶尖公益研究专家、知名公益项目发起人及政府、高校、基金会与公益组织代表和全国各地青年公益达人们齐聚南京,探讨青年公益人才培养话题。

“大咖”现场话公益 擦出青年“创益”火花

Aha社会创新学院院长创始人顾远先生和善淘网创始人周贤女士,是活跃在公益领域的达人,同时也是一对夫妻。论坛现场,顾远先生为大家带来了一场激动人心的演讲,“社会创新——一场已经发生的未来”,激励青年人用创新改变世界;周贤女士也通过自己创办中国第一家慈善商店——善淘网的故事,向大家讲述了自己的公益历程,提倡残健融合,幸福工作。

中国高校正能量联盟主席张佳鑫,一位来自北京邮电大学的博士生,用自己睿智的眼光,犀利的谈吐和大家分享了从高校社团、到NGO组织注册与政府购买的过程,“在这个公共服务的口子向社区放开的的时代,是‘小行动、微公益、大改变’的良好契机。”

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高传胜和大家分享了社会企业研究成果;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党委副书记沈晖,根据自己多年的实际工作经验,从NGO组织注册与政府购买的角度解读现状,分析问题,给了大学生们参与社会服务许许多多切实可行的建议,希望公益更多与现实相对接。爱德基金会社会组织培育中心副主任周立婷秉着一颗助人的赤诚之心,告诉大学生们,从个人善举入手,青春需要多一份“公益”的色彩。

美丽中国创始人、CEO潘勋卓与同学们进行公益主题分享及互动。潘勋卓虽是“老外”,却是个中国通,言语中始终透着幽默,还要同学们称他为“小潘”。同学们提了十几个问题后仍意犹未尽,纷纷向他要签名、求合影,讲台下仍交流不断,气氛十分热烈。

公益学院结硕果 23个公益项目“自造血”

南京大学公益学院作为孵化公益项目的主阵地,已经有不少的公益团队从此脱颖而出,正逐步地由雏形走向成熟。从“名校直播”转播精彩,到“性别性向平等研究及倡导团队”用男神女神地图、出柜主题沙龙呼吁平等;从南大人都不陌生的“南朋友”,到新叶公益告诉我们,“有爱就没有什么不可能”。23支南京大学公益学院自主孵化出来的公益团队,作为南大公益的“自造血”,正在为社会公益的“大血库”不断注入新鲜血液。

17日上午,“名校直播”团队、性别性向平等研究及倡导团队、南朋友项目团队、晨光夕照UOOC团队、新叶公益NGO等数十个公益团队作为优秀团队的代表,在公益论坛的舞台上进行了形式多样的展示。其中,“名校直播”项目团队的独特展示成为现场关注的焦点。

“名校直播”团队成立于2013年9月,是一个为大学校园各类活动、讲座提供直播服务的网站。旨在传播有价值的高校活动内容,打破各高校间的地域间隔,使校园活动的价值更加社会化。名校直播的创始人刘靖康是南京大学软件学院2010级学生,他谈到自己所理解的公益时说:“公益并不仅仅是捐助,当我为社会创造价值、提供便利时,我也将其理解为公益。”

邓飞畅谈“免费午餐” 主张柔软改变中国

18日下午,“微博打拐”、“免费午餐”发起人邓飞来到了论坛现场,从给农村孩子提供“免费午餐”的想法谈起,讲述了他从一名媒体人转变为公益者的心路历程。正如邓飞的新书名《用柔软改变中国》,是孩子让邓飞发现,爱比愤怒更有力量。

当谈到如何让“免费午餐”持续发展并走向规范化管理时,邓飞提出了他的主张:“民主放权多中心、透明公开接受监督、跨界合作多赢持续”。邓飞先生侃侃谈着他在“免费午餐”项目上的主张与理念,包括如何行动起来、如何打造一支团队、如何稳定获取筹款以及他们的价值所在等等。在谈到自己得到了什么时,邓飞说:“公益事业让我得以自我发现,孩子们让我知道了爱比愤怒更有力量,谈到孩子,我们心中都有这个柔软的地方,他们还让我看到事情还有很多方法,不止愤怒,更要柔软,不止摧毁,更要建设,不止对抗、更要创造。我们可以联合起来,着眼未来、创造未来。”

“持续两天天的论坛活动很丰富,信息量很大,请来的也都是大牛和真正热爱公益的人们,与他们进行思想互动后,觉得自己的公益思路打开了不少。”来自淮安萤火虫公益协会负责人说。

编辑:汤雯

责任编辑:陶雯雯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