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高校 > 正文

扬州大学构筑人才高地:“平原造山”与“高原造峰”并举

作者:吴锡平 陈森青 发布时间:2015-09-11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江苏教育报》

“平原造山”与“高原造峰”并举

——扬州大学三套“加法”构筑人才资源高地纪略

特约记者 吴锡平 陈森青

在前不久刚刚公布的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二期项目名单中,扬州大学兽医学、作物学、化学、畜牧学、文化传承与区域社会发展5个学科成功入选。“这是近年来学校改革人才工作思路、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的结果。”扬州大学校长焦新安说。作为一所位于苏中地区的地方高校,如何克服区位条件的不足,引进人才和留住人才,成为学校推进教育综合改革的第一要务。

“学校+地方+企业”:柔性引进海外高端智力

自江苏启动“产业教授”选聘工作以来,已有两批共10名具有海外背景的地方科研院所专家和企业家,相继被扬大聘任为“江苏产业教授”。该校通过设置“讲座教授”“短聘教授”“产业教授”等岗位,“柔性”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积极打造扬大—扬州市“高层次人才驿站”。

“这是一个由学校、政府和企业联手打造的海外高层次人才高地。”扬大人事处负责同志告诉记者,高层次人才驿站是一个人才、学科、科研和技术应用四位一体的人才与智力资源整合平台,地方牵红线、学校搭台子、人才唱主角,形成共同建设、多方共赢的生动格局:地方可以引进一大批海外人才,建立地方人才高地;企业依托高校的学科、科研资源,可以有效弥补在新产品研发、技术攻关、项目申报等方面的不足,增加发展后劲;对学校来说,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学术背景、研发能力、实践经验,无疑有利于提升协同创新能力、培养复合型人才;对于产业教授本人而言,则获得了一个加强学术交流、跟踪学科动态的平台。

近年来,扬大每年投入5000多万元,用于引进高端人才。仅去年就有99位高层次人才加盟学校,其中具有海外背景的29名、国家“千人计划”人才1名、“双创”人才2名、省特聘教授5名。目前,学校已建立了一支由50多位学者组成的高水平海外兼职教授队伍。

“学科带头人+团队+平台”:改革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

张洪程是扬大“土生土长”的高层次人才。他曾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和中华农业英才奖,被聘为农业部水稻专家指导组副组长,承担国家与部省级重大课题20多项。去年,由他领衔实施的百亩连片杂交粳稻钵苗精确机插超高产栽培攻关实验田,再次刷新我国稻麦两熟条件下水稻高产纪录。在张洪程的带领下,作物学学科成长为扬大的一块“人才高地”,优秀人才脱颖而出,重大科研成果屡有惊喜。

近年来,扬大坚持“内扶外引、引培并举”,构建起“学科带头人+团队+平台”的人才成长模式,充分发挥学校本土高水平领军人才的集聚效应,让优秀人才迅速成长,萌发生机和活力。

这一模式催化了高层次拔尖人才的成长,形成了优秀人才的团队效应。“十一五”以来,扬大教师队伍中入选国家和省部级以上各类人才项目的人数继续呈现递增趋势,目前学校拥有1个国家级创新团队、4个省级创新团队,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8个部省级重点学科,以及3个国家级教学团队。它们为学科、专业和课程的进一步建设,发挥着重要的标杆和牵引功能。

“政策+机制+投入”:搭建青年成才“快车道”

最近两年,在扬大新增博士生导师名单中,一批年轻学者集体亮相,令人瞩目。这得益于该校实施的职称晋升“绿色通道”。

“十一五”以来,扬大确立并实施了“青年教师成长”战略,建立科学、规范的青年教师培养体系,加大青年教师培养经费投入,为他们的迅速成长搭建起“快车道”。

为助力青年人才的快速成长,扬大实施了青年教师国际化和博士化工程。每年不惜重金组织青年教师到国外著名大学和重点科研机构进修访学,支持他们参与国际合作研究,增强他们在国际学术界的“出镜率”和“能见度”。截至目前,该校60%以上的40岁以下青年教师,人均拥有3个月以上的出国深造经历,全校40岁以下教师博士率已超过40%。同时,扬大不断完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的选拔和培养机制,激励青年拔尖人才脱颖而出。近年来,该校中青年教师中共有100多人次入选国家级、省级人才培养工程。

目前,一支结构合理、具有良好发展态势和发展潜力的教师队伍在扬大初步形成。“我们将坚持‘平原造山’‘高原造峰’并举,加快高端人才的积聚和成长,使扬大成为人才想干事、干成事、干大事的理想学府。”扬州大学党委书记夏锦文这样说。

编辑:沈大雷

责任编辑:陶雯雯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