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瀚太空 梦想无限
——我国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戚发轫院士与南理工学子共话飞天梦
我国第一颗导弹“东风二号”,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第一艘飞船“神舟一号”、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在我国的航天发展史上,有很多个“第一”,都与他息息相关。他,就是我国著名空间技术专家、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戚发轫。6月6日,戚发轫院士作客南理工,与师生们一起分享了中国飞天梦的实现历程,并欣然为南理工飞行器设计专业的同学们题字:“热爱祖国,崇尚科学,胸怀全局,注重细节,为强国梦的实现做出应有的贡献!”
要想吃馒头就得自己准备白面
为什么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航天领域?戚院士表示,太空有资源,有很多地球上没有的东西,我们可以利用,这就是财富。人类的生存空间已经由陆地、海洋、天空(大气层以内),拓展到了第四空间——天(大气层以外)。国家主权现在有领土、领海、领空,将来还要有领天。
戚院士对胡锦涛同志在“神舟六号”飞船发射成功后的讲话记忆犹新:“无垠的太空是全人类的财富,探索太空是全人类的追求”。太空资源是属于全人类的,所以中国人也要去探索太空,这是我们的追求。世界各国的政治形势瞬息万变,不管在哪一方面依靠别的国家总会遭人掣肘。“要想吃馒头得先有白面,这个白面要我们自己慢慢去准备。”
“经过将近六十年的努力,中国已经成为航天大国,但还不是一个航天强国。”提起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戚院士既有喜悦,也有时不我待的急切。他说,“成为航天大国要具备三种能力:进入太空、利用太空和控制太空的能力。我们距离世界先进水平还有很大差距。”
戚院士说,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火箭把“东方红一号”卫星送入太空,标志着中国具有了进入太空的能力。“现在,我们已经可以把10吨重的物品送到近地轨道,但这样的能力与世界强国相比差距很大。美国、俄罗斯、欧洲和日本,都有能力把20吨以上的物品送入太空。我们正在研制的‘长征五号’大型运载火箭,预计将于明年发射,届时运载能力可超过20吨。”
提起“长征五号”系列运载火箭,戚院士还“悄悄”告诉大家一个小“秘密”:我国之前研发的运载火箭都很‘纤细’,没有外国的粗,火箭直径最大都控制在3.35米以内,原因是什么呢?“因为火箭是在北京制造的,但是发射地点不在北京,这就需要通过铁路运输把它运到发射场去,途中要经过涵洞,涵洞所能通过的运载物体的宽度最大就是3.35米,火箭如果粗了,运不过去啊。”
戚院士的“小幽默”让在场的师生们都笑了起来。“粗直径的大火箭是需要的,但怎么运输是个头疼的问题,我们没有自己研究的大飞机来搞空运,唯一的方法只有走海路。”明年我国会在海南文昌县建成一个新的发射基地来发射“长征五号”。据了解,“长征五号”的直径达到了5米。
2020年前中国空间站将在太空“安家”
中国人的飞天梦由来已久。1992年,我国正式启动载人航天工程,确定了“三步走”战略:载人飞船阶段,空间实验室阶段和空间站阶段。戚院士表示,“载人航天三步走的第二步是空间实验室阶段,是为第三步建立空间站做技术准备,其中最主要的是要突破四项关键技术。”
第一项就是出舱技术,这个已经由“神舟七号”完成。另外三项技术,即:交会对接、补加技术和再生式生命保障技术,就得通过空间实验室完成。其中,交会对接是最复杂、风险最大、规模最大的项目,就是两个航天器要能在轨道上交会对接,为空间站提供补给。补加技术就是我们需要研制一个货运飞船,能把几吨重的货物送上去。
说到再生式生命保障技术,戚院士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说:“水和空气如果一直指望运送是送不起的,每运送一斤就要花费几万元。就像你买个汽车可以,但是养不起。因此,要让空间实验室以及将来的空间站,成为一个自给自足的可循环环境,要让水和空气可以循环再利用,还可以在太空培养食用生物。”这四个问题都解决了,中国人才有可能在2020年之前建成自己的空间站,进而建立太空家园。
戚院士还表示,如果俄罗斯的国际空间站在2020年前结束使命,届时中国空间站可能成为人类唯一的空间站。未来在空间站上,中国科学家将与国际科学家展开合作。
说到载人航天的意义和效用,戚院士说了一个小笑话:现在小孩用的“尿不湿”,当年就是为航天员准备的,现在已经成为了一个产业。戚院士说,航天事业带动了科学和一些产业的发展,像微波炉技术最早其实也是应用在载人航天领域的,现在已经进入了寻常百姓的生活。当前,太空育种也已开始产生效益。有些植物的种子在天上运行一段时间以后,能够培育出更加优良的品种,它们具有产量高、抗病毒、营养丰富等优势,像甘肃的辣椒、陕西的豇豆都已在市场上得到推广。
把自己岗位的工作做好就是爱国
中国航天事业从零起步,到进入航天大国的阵列。作为中国航天工业的重要参与者、见证者,戚院士感触颇多,他说,每一个行业都有自己的精神。
几代航天人在实践经验中凝炼出来的中国航天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严谨务实,勇于攀登”。
戚院士重点向在场的师生们介绍了航天系统的三大精神:第一个精神就是航天精神,核心就是自力更生。” 从设计通讯卫星,到设计航天飞船,戚发轫始终秉持着“自力更生”的航天精神,他说,“中国的航天精神,核心就是4个字‘自力更生’,靠别人靠不了,必须靠自己。”
第二个精神就是“两弹一星”精神,核心是爱国。戚院士说,一个伟大的科学家、有成就者首先必须是个爱国者,有爱才有奉献。爱国不是抽象的东西,爱国就是爱事业、爱团队、爱岗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岗位,把自己岗位的工作做好就是爱国。
第三个精神就是载人航天精神,核心是“特别”: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戚院士说,当国家特别需要你的时候,你就得拿出特别的姿态来,因为“我们确实失败不起”。
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奉献了一辈子的戚发轫载誉无数,风光无限。他在青年学子面前却一直强调宽容失败。他说,自己也曾失败过,“当你第一次遇到失败的时候,你自己都不能宽恕自己”。“1962年,我们研制的第一颗导弹‘东风二号’发射失败。当时我们亲眼看着它‘摔死’,爆炸了。”时隔多年,戚发轫回忆这件事时仍然很痛心。
“对于前期的工作、一些基础的、研发的工作,是应该允许失败的,要宽容失败,否则怎么创新呢?人总有失败的时候,只要继续努力攻关,最后总会成功。”戚发轫借此勉励南理工学子,“你们都还年轻,以后如果参与祖国的航天事业,必须要有不怕失败的精神。”
戚发轫院士在讲座结束后与学子们亲切交流,在与科技发明小怪才丁云广同学的对话中叮嘱他,要注意锻炼身体,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
编辑:沈大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