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高校 > 正文

南大“三三制”人才培养改革:勇做本科教育改革的先行者

作者:蔡丽洁 发布时间:2015-09-11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江苏教育报》

勇做本科教育改革的先行者

——南京大学“三三制”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侧记

9月9日,庆祝第三十个教师节暨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在京召开,南京大学的《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三三制”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施》项目获第七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这是自1994年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励制度改革后,20年来江苏高校首次摘得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

把学习选择权还给学生

9月一开学,南京大学教务处的选课系统就处在飞速运转的状态,院系壁垒被“拆除”了,全校3000多名新生在网上可以选择任何心仪的通识课程。这既给南京大学的教学工作带来了挑战,也让南大人一次次品尝到了“三三制”的甘甜果实。

2009年秋季起,该校酝酿了近3年的“三三制”在大一新生中开始推行。改革的核心是2个“三”, 第一个“三”,即把本科教育按时间纵向分为大类培养、专业化培养、多元化培养3个阶段;第二个“三”指的是学生可根据自身需要,横向选择3个方向的发展路径——专业化培养方向、复合人才培养方向、创新就业方向。

南京大学教务处处长陈建群向记者介绍:“学校开放所有课程,并建立专业准入准出标准,通过实行课程、专业、发展路径‘三个百分百可选择’政策,使学生真正拥有学习的自主权和发展的主动权。”从新闻传播学院转入医学院,2009年,南大学子郭飞龙成为了通过“三三制”实现文理大转换的第一批受益者之一。仅在2014届学生中,就有420人获得辅修、双学位或二专证书。

唤醒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课堂上,我们看到了身边同学的改变,原本不爱说话的人努力使自己‘被听到’。”这是该校商学院2011级学生尹康成在上完新生研讨课后的感想。在改革人才模式培养过程中,南京大学借鉴了80余所国际一流大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削减了各专业的毕业总学分,将课程由“多而全”变为“少而精”;同时降低必修课程比例,增加选修课;精简课内、强化课外,保证学生有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

针对传统教学过于强调知识传授而忽视思维训练的问题,南京大学以提高学生批判性思维和激发创造力潜质为主线,建设了大批新型课程。截至目前,该校已经建设了170余门由高水平教授主持的新生研讨课、100余门高水平通识教育课和110余门高年级研讨课。

“‘三三制’本科教学改革让南大向理想的教学模式前进了一大步,它将激发学生潜能的多样性与国家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结合在了一起。”该校环境学院教授左玉辉如是说。

生成人才培养动力机制

自从学生获得课程选择权后,“良课”驱逐“劣课”的课程竞争效应就生成了,“三三制”本科教学改革立竿见影地改变了一线教师,促使他们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面临生源竞争的压力,很多在学界享有盛名的教授也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动力与挑战。文学院教授高小方开设的通识课《读书法与研究法》,一届有200多名学生选修,横跨几十个院系,从教多年严谨治学的他主动调整了授课方式:“富有激情的课堂依然要保持,但需要更加注意生动性和互动性,调动起更多学生对于文学的兴趣。”

“什么是‘三三制’”“我该如何选专业”“怎样当创业先锋”……在近5年的新生入学手册上,“三三制”详细的分解介绍通俗易懂,这种导学手段也成为了学校人性化管理制度的一部分。大到“三三制”各项政策的制订执行,小到3000多张个性化课表的合理安排……南大教学管理在“三三制”的执行过程中主动求变,打破了规章制度的刚性,构建适应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新型教学管理体制。

“当今世界,知识更新频繁,唯有能力和创造力的养成才是赢在未来的关键。”南京大学校长陈骏表示,“三三制”本科教学改革的实施,正是为了积极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办中国最好的本科教育。

编辑:沈大雷

责任编辑:陶雯雯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