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教育新闻网讯 (通讯员 李思宇 赵倩 陆东哲)近两年来,有关军训的负面新闻传播的沸沸扬扬。面对社会的质疑,学院开展了一系列创新活动,时刻关注学生心理,使军训不再枯燥无味,让军训切实的帮助学生成长。
注重学生健康,改革势在必行
9月19日,扬州大学学生会的学长学姐利用新生军训休息的时间为训练场上的人带来了一段小苹果舞蹈,为新生枯燥的军训生活带来了一抹亮色。在别人看来,这一曲小苹果仿佛是一个闹剧,但学校的学生却不这样看。“我们都经历过军训,高强度的训练对我们来说是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考验,利用休息时间,为新生带来表演,可以在不打扰训练的前提下,尽可能帮助新生缓解这种压抑,让他们有精力去迎接接下来的训练。”扬州大学农学院学生黄海说道。
一提到军训,人们想到的都是每天七八个小时的训练量,千篇一律的训练内容,仿佛军训就是对新生心灵和肉体上的双重折磨。“我们同意磨练学生意志是军训的主要内容之一,但磨练意志不意味着要折磨学生。这几年新生军训猝死的情况屡见不鲜,这也证明了现在军训制度的缺陷,我们需要改变思路。”扬州大学农学院团委书记沙爱红说道。同样是考虑到学生的安全,在学校老师的倡议下,军训的教官全部由原来的在校学生换成了在役军人,只为了避免年轻的教官因为年少气盛而带给新生的伤害。
寻找军训真意义,让新生受益终生
“杀!杀!杀!”女生们手握拳头,全力往下捶打!这不是格斗场面,而是扬州大学农学院军训的一幕。今年八月以来,一系列女大学生失联事件在全国各地相继发生。因此为了提高女大学生的防卫意识,农学院首次在军训项目中首次增设女子防身术。
与前几年军训相比,今年军训学校缩短了站军姿、走正步的时间,转而教授学生如防身术、医疗救急等实用的技巧,填补了平时学校教育的漏洞。
在增强个人保护意识的同时,国防教育也是农学院军训改革的“重头戏”。扬州大学军训期间正逢“9.18国耻日”。早上九点,操场上突然响起了警笛声,如同长明灯一般“照亮”了每个在操场军训的大一新生的爱国之心。
农学院团委周老师表示:“农学院抓住时机改革军训,使军训不再流于表面形式,切实教给了同学们实用技能,时刻关注同学们的心理健康并身体力行的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军训以人为本,改革锦上添花
扬州大学认为军训在训练和教育学生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使学生适应大学的生活,因此学院在对军训的改革中提出教官的职责应不只是负责训练学生,而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对其做出合适的引导。农学院的教官们与新生交谈时也发现,大多数新生都是第一次离家独立生活,因此不少同学对军训有不同程度的害怕和抵触情绪,在与辅导员商议后,学院决定设立“教官心理咨询处”,由各教官轮流值班,担当穿着迷彩服的“心理医生”。据了解,教官们每天都会收到好几个预约,在晚上的训练结束后,预约的同学会和教官找一个僻静的地方敞开心扉聊聊天。扬州大学团委书记沙爱红表示,军训应以学生为本,学生需要什么,我们就给他们什么,我们一切举措都要让军训有意义。
农学院向来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军训也不例外。历年来,农学院的军训都不只是单纯的队列训练,同时还训练军队内务整理和紧急疏散等日常能力,并开展国防知识讲座,每年的靶场实弹射击更是同学们日夜期待的。这些都大大的提高了同学们参与军训的积极性。农院的军训改革无疑是成功的。改革后军训带给新生的回忆不仅有整齐的步伐和队列,更有实用的技能、教官的情谊和伟大的爱国精神。
编辑:汤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