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高校 > 正文

“打仗教授”三尺讲台决胜千里沙场

作者:沈大雷 发布时间:2015-09-11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打仗教授”三尺讲台决胜千里沙场

——记全国模范教师、南京陆军指挥学院教授胡坚

训练间隙,胡坚(左一)登上坦克,同士兵亲切交谈

叶丛如摄

■本网记者沈大雷

“瞧,这枚盾形臂章上两栖机步师的图案多么庄严威武”、“这枚镌刻在水晶牌上的臂章,是参加特种兵演习的纪念”、“这是‘和平使命-2014’联合反恐军事演习的臂章”……

前不久,记者走进南京陆军指挥学院军事训练系胡坚教授的办公室,他如数家珍地介绍着珍藏在书柜的100多个款式各异、大小不一的演习臂章和胸牌,像是谈到自己孩子似的充满深情。

这一个个独特而别致的“小物件”,记录着胡坚几十年来在部队演训场一路走来的串串脚印,也记载着他走进部队、融入实践、教战为战的成长路径。

从教35年,胡坚始终坚守讲台传道授业,深入部队谋兵论战,在“课堂”与“部队”两个“战场”的对接融合中想打仗、谋打仗、教打仗、练打仗,被学员和部队官兵亲切地誉为“打仗教授”。9月9日,作为军队系统的全国模范教师代表,胡坚受到习近平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到作战部队‘接地气’,回到讲台才‘有底气’”

课堂与部队“两个战场”融合对接

“胡教授的课与实战需求贴得紧,与部队发展同节奏,听着解渴、管用。”谈起胡坚的课堂,毕业多年的学员、现任空降兵某军军长李凤彪仍记忆犹新。

作为一名院校教员,能让课堂透着“硝烟味”,胡坚有着自己的“秘诀”——“正是到作战部队‘接地气’的经历,才让回到讲台的我‘有底气’。”

走进部队的最初想法,其实源自讲台的困惑。那时,胡坚已在院校工作多年,课堂教学与部队实践的脱节让他陷入了“本领恐慌”:“院校本该引领部队发展,为何却总是滞后于部队?”

“‘庄稼人看天,打鱼人看潮’。教员看什么?部队是训练改革的发源地和方向标,贴近部队就贴近了战场、贴近了前沿。”放下身段、扑下身子,胡坚果断走出课堂、走进部队。

不过,胡坚坦言,一开始下部队,自己也是张不开嘴、插不上话。于是,他就从“打小工”开始,仔细揣摩,用心思考,几年下来掌握了大量部队情况。对此,有人曾不解地问,作为一名教授,这是不是有失体面?胡坚却回答说:“学本事不都是从‘打小工’开始的吗?教打仗的,怎能不懂部队、不懂实践?”

自此,胡坚在向部队靠、往部队钻的实践之路上一发不可收拾。演习部队千里机动,他一路研究走打吃住藏的战法;我军两栖装备列装下海,他冒着危险和官兵一起编波抢滩,摸索登陆突击新战法;为体会复杂电磁特殊环境,他在高温中昼夜连续守候在电台车里感受和观察电磁变化……近20年来,他东赴舟山,西进高原,南下西沙,北上草原,每年都要拿出百余天到一线部队调研,足迹几乎走遍我军主要作战部队和各大训练基地。

一次次的零距离参与,一次次的全身心投入,让胡坚对部队战斗力的生成路径、现代战争的制胜机理有了更为深刻的洞悉把握,成为全军知名的演训专家。“点子专家”、“荣誉士兵”、“及时雨”……一系列美誉接踵而至。“他率真耿直,指导演训常常一语中的,切中要害。部队对抗演习中,他在红方,蓝军要命;他在蓝方,红军麻烦。”这是一次演习后,一位部队首长对胡坚的评价。

课堂连着战场,讲台系着战位。在深入一线作战部队中,胡坚既把自己当做“传感器”,捕捉部队的最新变化;又把自己当做“存储器”,将部队作战训练最鲜活、最管用的改革信息和第一手资料带回学院,并在第一时间融入教案、进入课堂。结合部队训练实践的最新发展,他坚持每年开设1至2门新课,先后领衔开设了《复杂电磁环境下训练》、《联合训练发展与对策》、《实战化训练研究》等20余门新课,成为学院开设新课最多的教授。

当把这些“活水”融入教案时,胡坚的课堂也悄然发生了变化,学员们聚精会神、争相提问,就连他的选修课、讲座课也座无虚席,他因此成为学院最受欢迎的名师之一。“‘打仗教授’的讲座一定要去听,他的讲座绝对能让你开窍……”私底下,“打仗教授”的名头在学员之间渐渐传开了。

“我教他们学会打仗,是为了让他们活着回家”

执教为战探求制胜之道

“走上讲台,与学员目光交汇的刹那间,我就会条件反射式地进入一种状态,忘我地投入到角色创造之中。”这是胡坚对自己多年授课感受的细微描述。

对讲台,胡坚既有挚爱与享受,更有敬畏与责任。

1979年,在与老山前线官兵的交流中,一位毕业学员信中的两句话,胡坚至今记忆犹新:“很多在学校学到的技战术在战场上都很管用,但也有些科目没学好,很后悔”、“如果能活着回来,我一定跟您再好好学”。

时隔30余年,胡坚仍坚持认为,学员的这两句话,既是他多年来坚守讲台、执教为战的一个动因,更让他始终把解读制胜之道作为一门科学去探索,把传授练兵之策当作一门艺术去追求。“讲课是个良心活。我送他们走上战场,不能让他们倒在战场上;我教他们学会打仗,是为了让他们活着回家!”

作为全军军事训练专家,胡坚始终紧盯军事斗争准备最前沿,潜心战法创新、锐意训法改革、探求制胜机理。近年来,他先后参与总部筹划决策20多次,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和全军重大课题20多项,他牵头完成的《陆军军事训练指导法》,与我军第七代《军事训练与考核大纲》配套使用,在全军部队大量使用、影响广泛;主持编写的首部《部队联合训练指导法》、《复杂网络电磁环境训练指导法》,充实完善了我军军事训练法规体系。

对待新开教学课题,胡坚就像一名新教员,诚惶诚恐、如履薄冰,每一次课都要与学员交流一次,根据学员建议修改一次。2010年,他当时的新开课题《联合训练发展与对策》,是按照理论讲授的一般模式,区分联合训练概念、联合训练内容、联合训练方法3个内容进行讲解的。一年后,这一课题的教学,变成了基于问题的讲授,围绕部队高度关注的联合训练重难点问题,以交流研讨方式来阐述联合训练的内在机理。

“没有充满激情的状态,再好的教学内容,也会让学员感到味同嚼蜡”,讲台上的胡坚从不看讲稿,总是目光如炬直视学员,激情四射,气场十足,就像在进行一场激情洋溢的战场演讲,或是一次热血澎湃的战斗动员,“理论中蕴含思想,知识中包含力量,听他的课,总让我们热血涌动”,这是许多学员的共同感受。

然而,谁也不知道,激情四射的胡坚却长期忍受着病痛的折磨。由于长期伏案工作和频繁奔波,他患上了严重的腰椎疾病。刚开始,他坚持绑着腰托上课,后来发展到连走路都困难,领导和同事们劝他休息治疗,但他却以“教学计划就是法规”、“调课太复杂”为由予以婉拒,有几次竟然打了封闭针后走上讲台。

作为一名军事教员,胡坚讲军事课有“精气神”,讲政治课有“打仗味”,主持开设的《中外军官共话军人价值观》、《强化打仗思想、践行强军梦想》等特色讲座,在内容上面向部队、在方法上基于问题、在讲解上充满激情,引起学员强烈共鸣。

“讲台是我最钟情的舞台,教员是我最喜爱的角色。”这是胡坚常说的一句话。几十年来,胡坚形成了融知识与技能、理念与经验、人格与激情于一体的独特教学风格。翻开学院的教学档案,胡坚的名字几乎出现在每个班次,授课的满意度几乎都是100%。

在学员眼里,胡坚是一名风格独特的教授,有众多自称“坚果”的“粉丝”。“胡教授您不仅教给了我们能打仗的本领,还在我们的血液里注入了打胜仗的激情。”一位学员毕业前握着他的手说。每次上完课,不少新老“坚果”常会给他发来信息,或赞誉、或感慨、或交流。逐条翻阅这些信息,总让他倍感幸福和愉悦,“我十分享受这份虚荣心的小小满足”,胡坚说。

“平时真‘冒汗’,战时才会少冒‘虚汗’”

锤炼战斗作风助推战力生成

演习场上的胡坚,似乎特别爱“较真”。

在他眼里,部队演练来不得半点马虎、讲不得半点颜面,“平时加大风险,战时就能减少危险;平时真‘冒汗’,战时才会少冒‘虚汗’”。

2012年10月,学院首次担负全军依托院校组织部队首长机关指挥对抗演练任务。指挥对抗演练如期拉开帷幕,首场演练的“红军”师长怎么也没想到:演练开始不到10分钟,自己的一个师前进指挥所、两个团基本指挥所竟然被“蓝军”端掉了!

“战斗命令刚刚下达,我们还在召开作战会议,蓝军的炮弹就轰轰地落下来,哪有在对方召开作战会议时偷袭指挥所的道理?”演练间隙,“红军”师长气呼呼地找导演部“理论”。

“演习命令一旦下达,作战双方的对抗就已开始,敌人哪会按照你的套路、等你摆好了阵式再开战?”胡坚的回答让“红军”师长的心凉了半截,“演习就要来真的,不急眼、不冒汗,还是打仗吗?”

“这就是我们认识的胡坚,他这种求真求实的训练作风,我们早已领教过了!”带部队参加指挥对抗演练的某集团军领导说。原来,几年前胡坚应邀去该集团军指导对抗演习,他发现演习设计仍有“剧本”痕迹,一开始便较上了劲。提出要加强作战设计,从实战角度设计战场情况,构想“矛盾点”,把多元情况打乱、整体情况拆散、连续情况打断、真假情况混编,逼着部队打条令上找不到的仗,打对方意想不到的仗,打实验室模拟不出来的仗。

演习场上一丝不苟的胡坚,在课堂上不仅教给学员打仗的本领,也教给他们带兵做人的道理。

2013年夏天的一个上午,上课铃声已经响了好一会,一名学员才推门晃晃悠悠地走向自己座位。见此情景,胡坚停下了话语,两三秒钟的停顿,却让教室里的气氛在寂静中骤然膨胀。

“刚才进来的那名学员,请你出去打个报告再进来!”胡坚的话语里带着坚定、满是威严。“不就迟到几分钟,有那么严重吗?”那名学员嘟囔着,觉着这个教员怎么一点面子也不给,让人下不来台。

“我们在部队都是指挥员、带兵人,在部队你就允许你的‘兵’迟到?”胡教授有些激动,“教室连接战场、课堂就是战场,要是上战场你也敢迟到?”

课间,胡教授走到这名学员座位旁,专门与他进行了交流:“今天我在课堂上给你面子,明天战场上你就会失去军人的尊严!”

严归严,与年轻人一起讨论问题,胡坚却从不以“权威”自居,总是鼓励年轻人不拘一格,大胆发言。

2011年冬天,胡坚带着团队到北京军区某师指导新型机械化部队建设。汤立泉、黄建民、刘虎、邓昭、刘魁,都是他带着去的几员“干将”。一天晚上,大家讨论新型机械化部队作战运用时,脾气很“倔”的刘虎又与胡教授争的面红耳赤。

看着两人讨论问题就像吵架一样,部队的年轻参谋们有些不解:他怎么能跟老教授这样说话?更让他们吃惊的是,胡教授非但不生气,还耐心地让刘虎把想表达的想法说完,希望大家不要因为尊重自己而放弃了表达思想的愿望。“研究问题不要怕争,吵一吵,才能吵出火花来!”胡坚说。

大校军衔、全军优秀教师、总参军事训练专家、四次荣立三等功……胡坚如今拥有诸多骄人的头衔和荣誉,但年近六旬的他仍坚守讲台,每年累计上课300余个课时,讲台上的他依旧声如洪钟,站如青松。每次下部队,他的两个习惯依旧不变:钻帐篷、进坑道与官兵“聊天”,在部队战地文化的熏陶感染中磨励军人血性;进史馆、去荣誉连队,在前辈和先烈的英雄事迹中纯正军人基因。他说,“只有常闻‘硝烟味’,才能防止‘转基因’”。

编辑:沈大雷

责任编辑:陶雯雯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