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教育新闻网讯 (通讯员 邢超 莫诗 崔文怡)“拜孔子,起,上香”“呈拜师帖”“老师回帖”……看到这里,大家不要以为穿越了,这其实是最近苏州大学文正学院正在举行的“拜师礼”活动的现场。所谓拜师礼,即师徒结拜的见证,最早可追溯至孔子收徒的做法,是尊师重道的体现。到底拜师仪式是什么样子?记者带你一探究竟。
礼多学问大
在司仪的主持下,六名身着汉服的学生分列两侧拱手直立。在现场观众热烈的掌声中,李勇老师以及王建军老师上台接受了礼拜。这两位老师在古代文化与文学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不管学识还是师德,都深得学生爱戴。
李勇老师、王建军老师身着黑红相间的汉服,在孔子像两侧端坐。司仪一声“拜孔子,起,上香”,两位老师随即起身,接过准备好的香,面朝孔子像三拜。“为学莫重于尊师,君子隆师而亲友……”司仪一段主持词强调了尊师重道的重要性,论述了尊师与传承中华文化的关系,整个现场也陷入了神圣与严肃的氛围中。
“呈拜师帖。”司仪话音刚落,一位学生着汉服出列,面向两位老师鞠躬90度,递上了自己的拜师帖,并朗声道:“王建军先生道鉴:先生之学识才德,名扬杏坛,后生孟太港,欲投先生门下久矣……”大意为老师您学识渊博,我想跟您学习。王建军随即回帖:“孟太港同学一览:所呈师帖,吾已收阅。尔心至诚,吾已知之……”
老师回帖之后,学生向老师奉送“六礼束脩”,并敬奉香茶。 “一拜师道尊崇立人立德,二拜传学授业教化解惑,三拜感念师恩天地为鉴。”老师用茶之后,六名学生随着司仪的引导向老师拱手作揖,并在司仪的“礼成”之后圆满结束了整个拜师礼仪式。
珍贵的体验
据了解,我院文学系约150名大一新生参加了整个拜师礼。虽然都是经过十年寒窗苦读,但这种在电视里都极少看到的拜师仪式让他们“大开眼界”的同时,还学到了很多传统文化知识。
2014级汉语言班的一位同学坦承,对于“六礼束脩”是什么以及代表什么寓意他以前是一窍不通,通过参加拜师礼活动,他知道了 “六礼束脩”分别是芹菜、莲子、红豆、枣子、桂圆以及猪肉条。其中送芹菜寓意勤奋好学,送莲子寓意理解老师苦心教育等。“虽然看起来拜师礼的整个仪式看起来很复杂,但也加深了我们对尊师的理解,我以后也会更加珍惜难得的师恩。”
整个拜师礼持续了约45分钟,直接参与到仪式当中7位同学一直穿着厚厚的汉服,长时间保持着同样的姿势,活动过程中因为精神高度集中还不觉得多累。活动一结束,孟太港同学才发现手心以及额头上都是汗,而几位女生更是累得不行。不过他们都觉得这样的体验“很难得、很珍贵”。
尊师重教应成为习惯
王建军老师告诉记者,这是他第一次参与这样的仪式,“整个过程很令我激动,尤其是穿着汉服,更让我觉得多了几分神圣感”。据了解,王建军老师一直与昔日的老师保持着很好的联系。“我到现在每年大年初一都会去看我的初中老师,还会给大学老师寄贺卡。”他呼吁同学们要将“尊师重教”当作一个习惯来养成。
“拜师礼活动是一场秀,但又不仅仅是一场秀”,我院学生工作处处长卞海勇这样解释活动初衷,“我们是想通过拜师礼活动真正唤起学生正确认识师生关系,学会珍惜,懂得感恩,‘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据介绍,我院将通过倡导学生组建与国学相关的社团,激发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鼓励学生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传承之中去,“这也是我们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苏州大学文正学院)
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