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高校 > 正文

华东理工副校长在宁呼吁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

作者:张金凤 发布时间:2015-09-11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理性批判,执着求真

——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涂善东教授在宁呼吁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

本网通讯员 张金凤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为什么中国的GDP已经全球第一了,但以专利量、知识型服务业份额等集中体现创新能力的“指标”却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为什么截止目前大陆没有培养出一个诺贝尔科技类奖项获得者,不仅与欧美相差甚远,甚至连身边的日本也不如?”“为什么我国的科研经费已经与日本持平,可是科研创新的作品却不如人意?”最近,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涂善东教授在南京工业大学参加“卓然杯”第五届全国大学生过程装备实践与创新大赛时回答了钱学森之问和上述问题。

理性批判,创新发展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个被称为“钱学森之问”已引起了全国的关注。它是沉重的,也是不容回避的。就困扰学界多年的钱学森之问,涂善东在主题报告上,给出了自己的想法:在大学教育中重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涂善东表示,现代大学生应该学会理性批判,在学术研究上迎接挑战,对身边的事物保持足够的激情。面对创新不足的问题,大学教育面临着更高要求的标准。

温家宝总理在一次讲话中说:“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我们的教育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源于对中国教育深层次问题的忧虑。缺乏人才长远规划的短视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扭曲的考核评价和选拔机制,怎能催生“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怎能让创新之花盛开、创新之树常绿?

“批判性思维可以理解为,为决定信什么或做什么而进行正确决策的思维。面对日常生活中五花八门的问题,人们时时需要进行正确思考并作出行动。作为强有力的理性思维工具,批判性思维应运而生。”涂善东说,教育的目的是促进科学进步,在教育的过程不可缺少的是培养人的创新精神。

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创新是产生有社会价值的新成果的一种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内容一致、相互作用、不可分割,不能把二者对立起来。“党的十八大把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作为今后工作的主要战略,这是历史的必然。我们要继续发展科研事业,走出新的道路,就要有新的思路,要从根本上创新。”

“批判性思维是实现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创新思维是批判性思维的目的和归宿,有了批判性思维尤其是批判精神,人们才能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进而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发明,实现创新。”涂善东说,先进的、现代化的教育,绝对离不开一批又一批杰出的、真正的知识分子。我们是时候直面“钱学森之问”了,中国需要建立新的教育哲学和教育理想,需要形成新的教育发展战略和目标模式,需要推进以体制改革为中心的教育改革。

执着求真,坚持不懈

“虚假是创新最大的敌人。”涂善东教授表示,求真求实是批判的前提,应倡导理性批判,“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应该采用三部分齿轮驱动的模式,即独立自主,求真批判,创新思路三轮驱动”,在大学教育中让一部分人先静下心来做学问,提高崇尚教育的氛围。创新就在我们的身边。

涂善东教授特别提醒所有的学生,要正确认识批判性思维对创新的作用和意义,还需要澄清两种常见的观点。一种观点坚称创新需要发散思维,无需批判性思维。实践证明,片面强调发散思维而无端否定批判性思维,容易使创新半途而废。另外,发散思维本身也含有批判性思维(如类比)。另一种观点宣称创新是直觉、灵感、顿悟和形象思维直接作用的结果,批判性思维对创新非但无益,反而束缚人的思路,有害于创新。实际上,没有批判性思维的指引和制约,发明创造就会流于漫无边际、毫无根据的胡思乱想。历史上鼓噪一时的“永动机”等发明正是如此。

无论是伽利略、牛顿还是爱因斯坦、乔布斯,历史上的杰出人才都是在不断继承和批判前人的基础上,做出了自己的创新性贡献。最后,涂善东教授进一步呼吁道,大学应从课程建设、文化营造、教师队伍、评估反馈等方面入手,逐步增设批判性思维课程,不只是学生需要有批判性思维,老师也应具备批判性教学的能力,倡导平等、宽容,多方入手共同营造“以学生为中心”的开放氛围,最终形成“独立、自由”的大学精神。只有做到了这些,中国的大学才有可能真正培养出独立思考、求真务实、创新发展的创新型高水平人才,才有可能拥有自己的诺贝尔奖大师。

编辑:沈大雷

责任编辑:陶雯雯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