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高校 > 正文

国际化办学,南京晓庄学院装上发展新“引擎”

作者:王延光 庄晓华 发布时间:2015-09-11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国际化办学,装上发展新“引擎”

南京晓庄学院首个境外办学项目印度尼西亚印多努沙大学中文系开学

学校十分重视对外交流与国际教育合作,并将教育国际化确立为学校的重大发展战略。

本网通讯员王延光 庄晓华

2015年1月9日,南京晓庄学院陈社育副校长率团赴印度尼西亚出席南京晓庄学院-印多努沙大学中文系开学典礼。印度尼西亚教育部、中国驻印尼大使馆文化、印度尼西亚巴淡大学、印多努沙大学领导出席开学典礼。

开学典礼仪式上,印多努沙大学校长Rasjidin详细介绍了印多努沙大学的办学规模和办学理念,并对印多努沙大学与南京晓庄学院国际合作办学的前景表达了良好的祝愿。南京晓庄学院陈社育副校长指出,积极推动国际合作办学,是南京晓庄学院重大的发展战略,并对南京晓庄学院-印多努沙大学中文系的建设思路与发展方向作了阐述和展望。

继往开来,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

“在高校林立的江苏省办学,晓庄的发展不能单打一,学校在强化教师教育特色与优势的同时积极拓展办学领域、扩大开放办学。近几年,学校在创新国际合作平台和扩大中外合作办学领域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在教育国际化方面迈出了一大步。”南京晓庄学院党委书记王国聘接受采访时说。

作为一所具有近九十年历史的老校,南京晓庄学院为何如此重视国际教育,具有这样超前的国际意识和发展举动?

创建于1927年3月的南京晓庄学院,创办者即是曾先后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留学的、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学校坚持以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为办学理念,大力弘扬陶行知“爱满天下”的博爱精神,努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宽广胸怀的新“陶子”,为此学校很早就将教育国际化确立为学校的重大发展战略,并一直走在江苏高校的前列。

自1999年第一批留学生进入南京晓庄学院学习,15年来,留学生人数逐年上升,在留学生教育实践中,逐步适应并形成了针对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习惯的留学生教育、管理模式,至今该校已经培养了来自美国、越南、韩国、印度尼西亚、印度、日本等40多个国家的长短期留学生近4000人次。

作为一所以教师教育为特色的学校,南京晓庄学院的留学生教育优势主要体现在汉语言培训上。该校国际交流处处长王静萍介绍:“我们学校的教师教育功底扎实,汉语言培训师资雄厚,这些教师都具有广博而精深的专业修养和丰富的对外汉语教学经验,并且对于HSK考试拥有着多年积累的丰富经验。”同时,南京晓庄学院还与中韩IT学院,土耳其城市花园大学合作,走出国门,已成为南京高校对外汉语言培训的品牌。

全面合作,加快国际化办学步伐

近年来,南京晓庄学院抢抓一切机遇提升影响力,王国聘书记告诉记者:“学校充分利用南京市建设国际人文绿都和世界教育名城的重大机遇,积极参与亚青会、青奥会、中外文化交流等活动,进一步扩大了学校在世界上的知名度,为学校的对外交流提供了便利。”

“在南京晓庄学院学习非常好!这里有一流的师资、现代的教学设施和先进的管理经验。”作为亚青会和青奥会志愿者的朱莉自豪地告诉记者。朱莉来自非洲赞比亚,在晓庄学习生活了两年,她爱上了晓庄、爱上了南京。

晓庄人的努力没有白费。几年来,学校在创新国际合作平台和扩大中外合作办学领域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在教育国际化方面迈出了一大步。一是正式开展境外办学,在印尼印多奴沙大学创办了中文系,中文系隶属南京晓庄学院文学院,面向印尼高中毕业生招生,采取“2+2”办学模式,学生在印多奴沙大学和南京晓庄学院各就读两年,毕业后将获得南京晓庄学院的本科文凭;二是共建孔子学院致力于汉语的国际推广和文化传播,南京晓庄学院受江苏省教育厅委托承办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教育与社区部孔子学院,已开设7个孔子课堂,为3000多名澳洲小学生开设汉语课程,今后孔子学堂还将不断增设。学校留学生规模不断增长的同时,每年还选送近200名师生赴海外高校深造或访学交流。

国际化办学这部“引擎”,必将在南京晓庄学院走上世界舞台的路上,提供无尽的动力。如今,学校已与美国、英国、法国、日本、韩国、印尼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等院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和英国基尔大学、韩国又松大学举办了三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正是这些方面的不懈努力,才使南京晓庄学院这所老学校焕发出了新生命力。

对于国际化战略,王国聘书记看得很准:“办一所学校,既要坚持共性,更要彰显个性,个性取决于办学的基础。坚持错位竞争、特色发展,这样学校才能在日益激烈的高校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而立足南京积极推进教育国际化战略就是南京晓庄学院创造新特色、赢得未来的重大抉择。”

编辑:沈大雷

责任编辑:陶雯雯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