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民族生的培养不因为人数少而忽视,对民族人才的培训不因为时间短而敷衍,对民族地区的教育支援不因为距离远而放弃。”盐城师范学院院长薛家宝认为,正因为秉着这三项原则,盐城师范学院的民族教育工作开展得极富特色。
中午11点,回族学生于天军在清真食堂吃过午饭后,和往常一样在每个周六来到食堂后厨。这里刚到一批食材,于天军仔细地对每一份食材进行检查——鸡肉包装袋上有没有清真标志?油是不是植物油?检查过后,他在食堂的工作记录本上写上“食材合格”,并签上自己的名字与日期。
清真食堂到底是不是真的“清真”,食堂说了不算,学校说了也不算,要穆斯林学生说好才行。于是,于天军成为第四任学生监督员,没有他的签字,食材不能成为清真食堂的美食。他的前任杨富德说,任职一年多时间,只有一次采购的鸡肉没有清真标志,他指出来后,食堂主任立即通知供货中心退换。
目前盐城师范学院有民族生696人,只占全部在校生的3.41%;穆斯林学生更少些,但是,他们的需求却一样得到学校的重视。
在教育部针对全国所有承担国培项目机构的网络匿名评价中,盐城师范学院名列前茅。该校承担的国培项目多是面向新疆、青海等多民族地区的,培训时间一般15-20天,时间长的有90天,短的只有10天。
“我们从接到项目就开始忙,首先是摸清‘学情’,电话访问学员、发电子问卷给学员,有时还会到学校去调研,有数据支撑的‘学情’,才有满足学员需求、解决学员问题的培训。”继续教育学院院长闻永江介绍,“送走学员不是培训的结束,要回访,要继续帮扶。”
该校教师发展中心主任戴风明补充道:“我们的培训师资一流,结构合理。如,2013年新疆小学语文班共选聘33位专家,其中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的专家20位,来自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小学语文教研员、一线教学名师11位。”
新疆吐鲁番高昌区第二小学的回族老师马红艳参加了2013年新疆小学语文国培班,她能记住培训团队每位教师:史成明、刘艾清……“我们现在还保持联系,有时还会请老师观看自己的教学视频,给出针对性地指导。”
从江苏盐城到新疆哈密有3000公里之遥,可从2009年初春起,盐城师范学院派出的14批905名实习支教生和26名指导老师把两地紧密地联系起来。
前往新疆顶岗实习支教的学生都是过五关斩六将,优中选优而来的,普通话、粉笔字、钢笔字、多媒体应用、试讲等教师“十八般”武艺一个都不能少。
“何正东一周要上42节体育课,累得吃不消!”指导老师黄利秀很心疼,但是她还是安抚学生,“这里缺啥,我们教啥。学生听不懂就一句一句讲,一遍不行就讲三遍。”
支教学生还纷纷利用自己在文学、音乐等方面的专业特长,在任教学校开办了各种形式的兴趣培训班,协助当地学校成立了心理辅导小组,举行了近百场团体心理辅导。
提起这些学生,伊吾县一中校长吐尔贡·买买提直竖大拇指,“这些支教生了不起!他们教学基本功扎实,课上得灵活生动,孩子们喜欢听。”
而最令当地师生高兴的事,要数支教团在哈密市七小建起的“爱心图书室”,盐城师范学院“大后方”还捐书4000多册。
“在民族教育问题上,我们地处东部沿海的师范类高校也可以克服‘面窄时短距离远’等实际困难,只要我们认识有高度、情感有热度,那么我们的民族教育也就大有可为并有所作为。”盐城师范学院党委书记芮鸿岩说。
编辑:周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