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翔在塞拉利昂
霍翔在汶川地震灾区
“只要做出了选择,就要不忘初心。人生的很多事情根本无法预料,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把握好现在,保持积极的心态专注向前,这样方能得始终。”
12月18日是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更名二十年纪念日,在学院优秀校友成长分享会上,霍翔这样勉励自己的学弟学妹们。
公共卫生学院1999级本科、2004级硕士校友,现任江苏省疾控制中心急性传染病防制所的主管医师霍翔,工作以来一直奋战在大灾大疫的第一线。霍翔,这个在07年以“江苏省优秀硕士研究生”毕业的公卫人,两赴震区,三次援非。工作8年,江苏、汶川、绵竹、塞拉利昂、青奥赛场都有他的身影忙碌拼博,“5·12汶川大地震”、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非洲埃博拉疫情…他总是在最危急的“战场”,英勇前行。
疫情,就是命令。
1月、6月、7月,今年上半年,为了援助塞拉利昂抗击埃博拉疫情,霍翔三改婚期,连春节都是在塞拉利昂度过。因为疾控工作者都知道:“疫情,就是命令”。
今年1月,霍翔主动请战,入选国家卫生计生委组建的我国第一支第三批援助塞拉利昂防控埃博拉出血热公共卫生师资培训队。1月27日,他和15名队友出征,开始了和“死神”扳手腕的较量。那时,他刚刚领证1个月。
6月3日,霍翔正陪妻子拍婚纱照,收到江苏某城市一起不明原因聚集性肺炎报告。他立即中断拍摄当天赶到,连续20多个小时马不停蹄紧张细致地进行现场调查、锁定线索,化解了危机。未来得及喘口气,又接报另一个市可疑中东呼吸综合征疫情,当霍翔凌晨赶到该市市政府会议室后,立即参会领导专家商讨分析疫情、制定防控预案。
7月7日,为进一步验证我国自主研发埃博拉疫苗的安全性有效性,霍翔将再次奔赴塞拉利昂,参与埃博拉疫苗II期临床试验,“好日子”第三次被推迟。“疫情是全人类的敌人,抵抗它是为了公众的健康和社会的安定,责任重大。公共卫生防控就是‘急’,疫情来得急,处置更要急。妻子说她理解,会等我!”
连续作战,抗灾先锋
2008年汶川大地震。震后第三天,进入江苏省疾控中心传染病防制所工作的第二年,当时27岁的霍翔主动请缨,作为全国首支外省卫生救援队“国家救灾卫生应急队(江苏)”的医院,赴川开展抗震救灾防疫工作。
灾区气候多变,暴雨让帐篷里流成了小河;蚊虫的叮咬,引发了全身过敏性皮炎,皮肤泛起大块的红色疙瘩,相连成片,奇痒难忍。然而,穿上厚厚的防护服,背上沉重的消杀药水,霍翔在灾区连续奋战了一个月。
一个月后,考虑到连续应激工作对身体健康可能产生负面影响,霍翔被组织轮换回调整。然而,仅仅一周过后,当他得知江苏队四川绵竹的对口支援工作即将展开时,又主动要求再次赴川。白天参与对口支援工作,晚间加班对全队工作进行总结和提炼,形成工作报告,向指挥部汇报。又一个月后,霍翔结束对口支援工作,获得江苏省疾控中心“5·12赴川抗震救灾防病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汶川抗灾后的第二年,甲型H1N1流感肆虐,当时国内对该病毒了解甚少,霍翔主动承担起全省首批疑似病例采样现场调查的重任,将江苏流感监测网络从3个市扩大到13个市,他以办公室为家,监测疫情走势、参与应急方案、实现省辖市监控工作全覆盖,还使江苏的监测质量跻入全国第一梯队。那时霍翔常常对辛苦奋战的同事们说:“这个我来吧,你抓紧时间休息一下”
在各项灾后、疫情的疾控工作中,他工作成绩显著,荣获江苏省疾控中心先进个人称号。
中国兄弟
今年,远赶赴塞拉利昂与埃博拉病毒斗争的60天里,他与队友吃苦耐劳。热带强烈的日晒,在霍翔身上晒出了一件“背心”;潮湿的天气让他身上布满湿疹。工作的强度和难度没有阻挡他们前进的脚步。
“很多塞拉利昂民众认为,埃博拉病毒是一种魔咒,不是真实的病毒。患者不愿去治疗,民众更谈不上预防,这样的认知和肆虐的病毒一样危险!”霍翔和队友开始制作张贴标语横幅“埃博拉是真的!”“要洗手!发热就去医院,埃博拉是真的!”除了给当地医务工作者培训埃博拉防治专业知识,他们还面向社区意见领袖单独宣传,得到信任和同意后将其头像与宣传标语张贴在一起,民众接受度大大提高。
“埃博拉的传播,是通过直接接触感染者或动物的血液、口水、粪便、尿液、汗液、精液,当地的传统丧葬习俗暗藏着许多传播危机。”霍翔回忆说,埃博拉患者的尸体有很强的传染性,而西非葬礼习俗包括触摸、亲吻和清洗遗体等环节,要让亲属接受简易入土也着实不易。霍翔和队友通过社区意见领袖,指导民众在有安全防护措施的条件下给埃博拉患者举行葬礼,专业人员全副武装将尸体包裹进密封袋子、入棺深埋,家属在旁做简单的告别仪式。
60天辛劳,换来塞拉利昂人发自内心的“China good”赞誉,凭借出色的工语交流能力、吃苦耐劳的工作精神,他们圆满完成了工作。塞拉利昂媒体报道多次亲切称他们为“中国兄弟”,中国援非抗击埃博拉队伍获“最美医生”荣誉团队称号。3月30日,霍翔和队友们返回北京,进行医学隔离。4月21日得知零感染,经历紧张等待的队友们彼此兴奋地拥抱。
公共卫生是一份“三有”工作
“从事公共卫生工作是一份‘三有工作’——有责任、有挑战、有技术,实际工作中的一个小小疏忽可能会导致无法收拾的后果;疫情的发生和扩散非常迅速,一旦爆发,疾控人就必须勇敢地站到第一战线应对危机;过硬的专业技术本领不仅可以保护自己,还可以构筑坚强的防疫防线,造福社会。”霍翔这样分享他的工作经验。
2009年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期间,为解决新病毒快速检测的难题,保证病例的早发现、早干预和早治疗,他与同事们一起日夜奋战,查阅资料,自行研发了甲型H1N1流感病毒快速检测和病毒序列变异跟踪技术,解决了病毒快速识别和遗传变异监测的技术瓶颈,荣获江苏省卫生厅新技术引进奖一等奖(排名第二)。2010年,根据江苏省流感流行的特征,他将季节性拆分和简单季节性模型等统计技术应用于流感发病情况的预测和预警,准确刻画了江苏省流感的流行特征和发病趋势,并将该技术向全省疾控中心推广。2013年,他再次创新性地将流感病毒的变异因素加入流感预测模型,将“决策树”技术应用于流感暴发流行的预测,取得更好的预测效果,获得了国家卫生计生委20万元科研基金的资助。
工作以来,他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身份在SCI收录的国际知名杂志发表本专业科研论文5篇,累计影响因子15分以上。获得部级以上研究课题资助2项,其中以第一负责人身份主持国家卫生计生委科研基金资助一项;作为主要研究者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作为成员之一的新发传染病处置高技术平台,荣获了2014年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