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教育新闻网讯(通讯员 陈思宇 丁贝贝) 4月15日至17日,第七届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华东分区赛在南京医科大学江宁校区举行,来自华东六省一市33所高校的132名医学生,展开为期一天半的激烈角逐,决出11支代表队参加全国总决赛。省教育厅副厅长、党组副书记、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丁晓昌教授,江苏省卫生计生委正厅级巡视员陈亦江教授出席开幕式。
“女,28岁,孕38周,因腹痛伴见红24小时,在丈夫陪同下驱车前往医院待产,途中遭遇车祸,被救护车送到医院急诊室救治。” 伴随着“孕妇“因“疼痛”发出的呼叫声,第七届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华东分赛区决赛开始了,4支队伍的选手两两出战,迅速接诊“病人”。
一张床上躺着一位标准化病人,正在模仿临盆孕妇打滚喊疼,另一张床上“躺”着一个孕妇的模型,胸口随着“呼吸”起伏,不时发出闷哼声。与此同时,一对扮演孕妇父母的标准化病人跑到场内,向选手质问:“你们是怎么抢救的?为什么一直在呼叫?”因为情绪激动,“父亲”突发心绞痛,蹲在地上。赛场的另外一侧,和“孕妇”一起被送来的是她的丈夫,因为车祸已经失去意识。“孕妇分娩、婴儿检查、丈夫外伤、家属干扰……决赛题目考验的是一个复杂的临床情景。” 教育部医学教育临床教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实践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本次比赛裁判长、吉林大学医学院迟宝荣教授赛后点评道,而这一系列救治需要在20分钟内完成。
“你叫什么名字?哪里不舒服?不要紧张,我们会帮你的!”现场的急救忙碌而有序地进行着。
“这是一个急症,要在急诊室接生,我们的身份是急诊科医生,但需要掌握妇产科、儿科的知识。我负责帮助孕妇分娩。”一位参赛选手在赛后介绍说,“因为现场情况比较复杂,我们首先要做的是保住生命。”
赛后,观摩比赛的师生们感叹场景格外真实而惊险:“堪比好莱坞大片!”
一位裁判表示,如果选手临床思路不够清晰,操作不够熟练,脱离了临床情境,是不可能很好地完成任务的。“一名优秀的医生不是短时间内在模拟临床环境中培养出来的,而是应该在真正的临床环境中珍惜每个病人、每个机会,培养自己的临床思维,使理论和操作生动灵活的结合在一起。”
第一附属医院曹晓建教授认为,临床是一个实践过程,但扎实的理论基础也很重要。先学习理论知识,然后在实践中验证知识,才能将两者灵活地结合起来。
闭幕式上,宣布2支队伍获得特等奖、3支队伍获得一等奖、5支队伍获得二等奖、22支队伍获得三等奖,南京医科大学不参与排名,另有22名选手获得单项奖。
此外,南京医科大学的组织工作获得大赛组委会认可,被授予“优秀组织奖”。
对此,南医大教务处高兴亚处长介绍,本次比赛具有很多创新之处,“首先是初赛环节,首次实现了对选手操作的全程实况转播,使赛场外的老师和学生都能实时观摩每个赛站的情况,这是学校对医学教育信息化的重视的体现。”
(南京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