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央视文化节目《朗读者》引发热烈的讨论与关注,出现在各地高校和图书馆旁的朗读亭俨然成为了新晋“网红”,处处可见排队等候的“朗读者”们。
其实,在苏州大学校园的清晨午后,也有这样一群朗读者,他们讲述着一段段触动、激励、改变过自己的故事,在某个特别的瞬间,与你不期而遇。
融汇语言的朗读
“蔚蓝的海面雾霭茫茫,孤独的帆儿闪着白光……”激昂的诗句伴着女声娓娓道来,这段意象优美、韵律流畅的俄语诗歌来自一期名为“为你朗读”的微信。去年11月以来,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团委每月邀请外语专业的同学朗读经典的外国文学作品,本期推送的正是来自俄罗斯民族诗人莱蒙托夫的作品《帆》。
“这首诗很有代表性,想分享给喜欢俄罗斯文学的朋友。”15级俄语专业的陈子君说。去年,陈子君用这首诗参加了俄语书写比赛,虽然没有取得名次,但这是她爱上俄语的开始。为了把音调和韵律表现得更好,录音前她准备了一个月,每天用手机反复录、反复听。“推送以后有很多同学给我点赞,”陈子君很开心,“也让我更有动力了。”
朗读对语言专业的同学而言,既是学习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发现和创造语言之美的契机。外国语学院的陈寒老师在节目中用中法双语朗诵了恩师的翻译作品,打动了荧幕前的观众,也让与她朝夕相处的同学们非常惊喜。“平时大家都很享受她的课堂,氛围自由又投入。”曾经参加过陈寒的高级法语课程的陆君尧同学很为老师自豪,“陈老师一直是大家学习的榜样。”
感受生活的朗读
闲暇午后,漫步在校园小径,总有一段声音陪伴着苏大师生的工作和学习。它的“朗读者”,是来自校园广播台的主播们。
“节目以原创为主,也会播报时事新闻,”广播台台长王佳珍同学介绍,校园广播主要针对大家课下、用餐这些“碎片”时间,每天中午和傍晚放送。主播们会在微信群里讨论选题,以专栏的形式准备文稿。
广播的内容多种多样,文学、生活、学业、情感都会成为探讨的主题。“准备广播稿要查阅很多资料,但主要还是真实的感悟,这样才有共鸣。”主播张沁宜同学展示了一篇自己赏析民国四大情书的广播稿,穿插着时代背景和情书内容,加入校园生活中的见闻,她希望大家在回味中重新审视网络时代的爱情。
随着网络传播效果的凸显,王佳珍把自己制作的校园广播,日常琐碎的随笔、剧评“搬运”到了网络电台,收获了一大批校外粉丝。“电台是很个人化的东西,愿意收听的观众,往往也认同你的观点和生活态度。”王佳珍告诉记者,“希望在我的节目里,大家能感受到不同的生活。”
守望校园的朗读
令苏大学生印象深刻的,还有杜立开出的《朗读与朗诵》公选课。
“这门课的主要内容是普通话测试辅导和诵读技巧,进行现场练习,”杜立介绍,“经常有一些口音重的同学和留学生来选修,也很有趣。”看到朗诵比赛的通知,杜立会主动组织同学参加,指导他们练习、录音、寄送作品。2011年,他指导的三位同学在全国性比赛中获奖,其中还有一名韩国留学生。
诵读已经成为杜立生活的一部分。他在校内成立了教职工诵读协会,每周和朋友们切磋练习,参与各种诵读比赛的组织;工作之余用吴方言录制的诗歌朗诵视频,被国内多家诵读协会转载。他也关注着《朗读者》节目,“朗诵的关键在于从心,普通人的情感更能引起共鸣。如果朗读亭来到苏大,我也想去感受一下。”
(苏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