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药科大学外语系探索实行“良师益友”项目——
本科生也有“专属导师”
■本报记者 潘玉娇 通讯员 姜晨 张文璟
“史爸爸,我这学期拿到奖学金了,请您吃饭!”
“乖孩子,钱你自己留着花,有空回家让干妈给你做点好吃的。”
“好嘞,那我周末早点回家!”
临近周末,中国药科大学外语系大三学生霍伶俐习惯性地拨打了一通电话,她口中的“史爸爸”,是她的“专属导师”——该校外语系史志祥副教授。
“史爸爸”陪伴在霍伶俐身边已经两年有余。谈起“专属导师”的源起,该校外语系党总支书记纪乃旺颇为感慨:“据有关调查,在校大学生中35%的本科生和31%的高职高专生与任课教师每年联系不到1次。师生之间感情变淡,关系疏远,这既容易使老师产生职业倦怠感,更容易造成学生的厌学情绪。”
为破解尴尬现状,2015年底,中国药科大学外语系开始探索实行“良师益友”项目。这也成为该校深入贯彻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多层次育人现代教育理念的重要探索。今年11月,外语系在所有班级全面启动第三季“良师益友”项目,2017级英语专业每一位大一新生都有了自己的“专属导师”。
据统计,外语系一届学生约有100余人,原则上每位导师指导2至3名学生,最多不超过4人。为了确保每名学生都能找到既合适又负责的导师,该系建立了严格的操作流程:报名、互选、匹配、跟踪、反馈,每个环节都不马虎。“教师经常和学生交流,才会形成温馨和谐的关系。让导师用丰富的学识、高尚的品德、严谨的治学态度感染学生,形成全员育人的良好氛围,这是我们的初衷。”外语系主任赵光慧说。
在启动“良师益友”项目的基础上,中国药科大学外语系开始实行颇具特色的“双辅导制”:既有专职辅导员负责学生的思想教育和日常管理,又有本科生导师在“导学导心”方面进行有益补充。
接受记者采访时,霍伶俐正和她的导师一家在玄武湖公园散步。她告诉记者,两年前从乡村来到南京上大学,入学不久她便患病住院,奔波操劳的父亲也重病倒下,家中入不敷出,一度面临休学。正在一筹莫展时,史志祥拎着一篮子水果出现在她的病房门口。“史老师鼓励我乐观向上,告诉我有任何困难他都会帮助我一起解决。”
有了“史爸爸”的支持,霍伶俐经过短暂休养后,便重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她的学习进步很快,整个人也变得开朗起来。每逢节假日,史志祥还邀请她到自己家,与自己的家人一起吃饭。“原本让人敬畏的教授就走进了我的日常生活,成为了我的亲人。”
中国药科大学外语系2015级学生章玉兰连续两年获得专业第一的好成绩,还常常担任英文活动主持人。殊不知,入学之初她还一心想转专业。“良师益友”项目启动后,导师孙杨杨了解到她“军心不稳”,便开始了“润物细无声”的细致工作。“他从没试图说服我打消转专业的念头,但他会为了解答我‘英语是不是边缘专业’的问题,连夜写出1000多字的文章,既风趣又严谨。”章玉兰回忆说,“学年过半,我因为成绩优异获得转专业的资格,但我没有报名,因为真的喜欢上英语了。”
“项目启动了3年,我们也在不断调整,比如现在大一新生进校后,我们会根据其专业方向、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等,为其量身定制导师。只有找到有针对性的‘培养皿’,才能真正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目标。”纪乃旺说。
据悉,中国药科大学外语系“良师益友”项目今年首次引进了企业导师、家长导师,力求在家庭、院校、社会之间形成合力场,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新模式,进一步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和科学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