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 】 今年9月10日,是我国第29个教师节。回顾过去的这一年,用爱换回孩子的笑脸的陶勑恒,勇救落水儿童不幸遇难的“最美教师”杨向明,用一生的积蓄资助了200多位贫困学生的江苏大学退休职工邵仲义……在江苏教育领域,涌现出了一大批教师典型,他们是最平凡的人,却有着感人肺腑的事迹,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新时期人民教师为人师表、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看到江苏教育人的崇高追求。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本期关注特别将视线放在这些可敬可爱的教师身上,让我们静静聆听他们教书育人的故事,对教师多一点理解,多一份关爱,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
用爱换回孩子的笑脸
——记南京晓庄学院教授陶勑恒
教师简介:
陶勑恒: 南京晓庄学院心理健康研究所所长、教授,“陶老师热线”创办者,擅长解答孩子以及亲子之间的心理问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南京市中小学生心理援助中心(“陶老师”工作站)主任。江苏省家庭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江苏省心理卫生协会副理事长、江苏省心理学会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主任委员、南京心理学会理事长。主编教育部高校专业教材《小学生心理辅导》等。近年来参加“中国反对针对妇女的家庭暴力的研究”项目,是中国第一批从事男性家庭施暴者心理咨询的专业人员。“有郁闷,有困难,陶老师热线帮你忙。”如今,“陶老师热线”96111这个电话号码,在南京市中小学生中的知晓率高达95%。
在见到陶勑恒之前,记者不断在心里猜测,这位在南京市家喻户晓的“陶老师”到底是什么样子,像学者,像教师,还是像医生?走进坐落于南京晓庄学院的 “陶老师工作站”,大门上方一个张开双臂、带着阳光般灿烂笑脸的卡通版 “陶老师”映入眼帘,亲切、慈爱、温暖。“原来‘陶老师’是这个样子啊!”记者心里暗自答道。“有烦恼,就打电话96111找陶老师!”如今,南京市95%以上的中小学生及家长都知道96111热线电话,而以主创人陶勑恒命名的“陶老师工作站”也已成为了孩子们心灵的庇护所。(《江苏教育报》4月3日报道)>>详细
回访陶勑恒
用心和孩子在一起的平凡老人
“有烦恼,就打电话96111找陶老师!”如今,南京市95%以上的中小学生及家长都知道96111热线电话,而以主创人陶勑恒命名的“陶老师工作站”也已成为了孩子们心灵的庇护所……在陶勑恒看来,打开孩子心扉的秘诀就是 “成为和孩子站在统一战线上的人”。
21年来,多少跌入心理谷底的孩子在“陶老师”的帮助下回到了人生的正轨,燃起了重新生活的热情。>>详细
中医儿科领域的“孩子王”
——记南京中医药大学汪受传教授
教师简介:
汪受传: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会长,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儿科分会常务副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医师资格考试中医儿科学学科组组长,国家药品与食品监督管理局审评专家,享受国家特殊津贴。
长期从事中医儿科工作,擅长小儿呼吸系统疾病、脾胃疾病和疑难杂症。研究成果获得国家中医药科技进步奖、江苏省科技进步奖、江苏省教学成果奖、江苏省中医药科技进步奖等多个奖项。他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做学术要有自己的目标和追求,你只管去做,埋头苦干,不要考虑结果和回报,终究是会成功的。”这就是他的人生座右铭。
4月中旬的一天,记者来到南京中医药大学采访汪受传教授的时候,汪老正埋首工作,桌上摆着一大摞书。看见记者,汪老脸上扬起淡淡的笑容,细声慢语,神情亲切,流露出谦和儒雅的学者气息。
汪受传这个名字,国内从事儿科医疗工作的人几乎都听说过。2004年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2005年被表彰为全国先进工作者,2006年被教育部授予“国家级教学名师”等荣誉称号。如今,汪老以67岁的高龄依旧每天工作10个小时以上,每周出3次门诊,还带着10多个硕士生和博士生。(《江苏教育报》4月26日报道)>>详细
回访汪受传
教授就是“要教”
“宁治十男子,莫治一夫人;宁治十夫人,莫治一小儿”,这是古代名医的话,意指小儿发病率高,且大部分不能表达自身的病情感受,全凭医生水平来判断,故儿科又被称为“哑科”。这是一门考校医生能力的学科,但汪受传在这个领域始终如一地耕耘了30多年。
数十年来,他潜心科研工作,始终站在中医儿科的前沿,取得了累累硕果。上世纪70年代,他以温病学、伤寒学为指导,治疗小儿传染病,在基层农村简陋的条件下挽救了数以百计危重患儿的生命。80年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独生子女增多,儿童多发、高发厌食症,汪老开始专门研究此病,通过数年积累,获得小儿厌食症488例、疳症54例、泄泻68例系统临床及实验研究资料,在全国率先提出了诊断标准、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方案。>>详细
用心描绘美丽的教育画卷
——记江苏省天一中学校长沈茂德
教师简介:
沈茂德: 江苏省天一中学校长,江苏省特级教师、中国人才研究会超常人才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地理学会理事,江苏省教育学会副理事长、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无锡市名校长、江南大学特聘教授。成功主持了《中学超常儿童群体教育的研究》等省级课题,在超常教育领域作出了很大贡献。他认为:“校长首先应该是学者,学校应该成为师生可以放声歌唱的乐园。”
前不久,笔者在江苏省天一中学采访时,听到这样一个故事:某个冬日,校园里有几只小野鸭破壳而出,毛茸茸的煞是可爱,跟着鸭妈妈摇摇摆摆地走在草丛中。晚上,总务处的一位教师看到它们在寒冷的窝里瑟瑟发抖,于心不忍,就把它们带到办公室的空调房间。可事与愿违,没过几天,小鸭子陆续死去……校长沈茂德得知此事后,不由得感慨:“万事皆有其道,动物这是在教我们学管理啊!”这件事虽小,然而在天一中学的教师看来,平时学校管理中的诸多棘手问题,在沈茂德手里往往能迎刃而解,或许,正是因为他深谙其道吧。(《江苏教育报》6月5日报道)>>详细
回访沈茂德
好校长的小事都是大事
某个冬日,校园里有几只小野鸭破壳而出,毛茸茸的煞是可爱,跟着鸭妈妈摇摇摆摆地走在草丛中。晚上,总务处的一位教师看到它们在寒冷的窝里瑟瑟发抖,于心不忍,就把它们带到办公室的空调房间。可事与愿违,没过几天,小鸭子陆续死去……校长沈茂德得知此事后,不由感慨:“万事皆有其道,动物这是在教我们学管理啊!”这件事虽小,然而在天一中学的教师看来,平时学校管理中的诸多棘手问题,在沈茂德手里往往能迎刃而解,或许,正是因为他深谙其道吧。>>详细
心怀圣洁之爱的“女神”
——记苏州市金阊培智学校校长刘嫣静
刘嫣静校长在指导孩子们阅读
教师简介:
刘嫣静: 女,1974年生,中共党员,苏州市金阊区培智学校校长,苏州市特殊教育学科带头人,省优秀教育工作者。长期以来,她以“人本特教”为理念,积极探索特殊教育规律,使特殊教育向学前教育、职业教育两头延伸,率先在苏州市实现智残学生教育体系全覆盖。刘嫣静校长的辛勤耕耘使她先后荣获了“江苏省劳动模范”“江苏省优秀青年”“苏州市劳动模范”“苏州市十杰青年”“2009苏州市年度十大教育人物等荣誉称号。
“作为一名教师,要有一份挚爱孩子的热情,才能获得孩子的喜爱;作为一名领导,要有一颗宽容的心,才能获得教师的信任;作为一名党员,要有克己奉公的精神,才能获得群众的信服……”这是刘嫣静的工作格言。
几个孩子骑着独轮车,车子时而向前,时而倒退,时而原地打转,像听话的小马驹;那边,几名“唐氏宝宝”现场泼墨,一幅幅灵动的山水写意画跃然纸上;这里,几个孩子专注于手中的软陶,三捏两弄,一只只充满灵性、生动逼真的陶艺小猪出现在眼前……5月19日是全国第23个助残日,在苏州市金阊培智学校里,正在举行苏州市同济儿童匡智中心助残日活动。这些创作者、表演者不是别人,他们是金阊培智学校的残障学生。孩子们有的步履不平,有的口齿不清,但无一例外的是,他们脸上都挂着纯真的笑容。来宾们纷纷鼓起响亮的掌声,一旁的校长刘嫣静笑了,在她心目中,这些孩子们就是她的折翼天使;孩子们能有今天,她和他们都付出了无数的艰辛和努力。(《江苏教育报》5月29日报道)>>详细
回访刘嫣静
“在特教这个行业里,我只是比较投入”
就像无法拒绝刮风下雨一样,无论人类怎样进步,也不能避免智力缺陷者的产生。让智力缺陷者与健全者和谐共处,不仅帮助前者获得生命的尊严和价值,还能让健全者更理性地看待生命个体的不同,更完整地了解生命的意义。刘嫣静和她的同伴们心怀 “大爱”,在特殊教育园地里默默耕耘、执著坚守,闪耀出人性的光彩;更令人敬仰的是,他们视残障儿童为己出,让残障儿童与自己的亲生儿女一样享受无私关爱,并为孩子们插上飞翔翅膀,他们心怀坚定而崇高的信仰,散发出神性的光辉。刘嫣静,就是这样一位心怀圣洁之爱的“女神”!>>详细
编者按: 如果说校长是全校师生的“大家长”,那么基层教育战线上的老师们就是全体学生和孩子们的“家长”。为了学生、孩子,老师们奉献了自己所有的时间、精力,甚至热血和生命……
杨向明、朱德平、谭中良、郁雪群、仲伟川……这一个个普普通通的名字背后都蕴藏了一段段不为人知,感人至深的故事,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感悟他们的教育人生。
杨老师,愿您在天堂安息!
泰州实验学校教师杨向明勇救落水男孩不幸去世
泰州实验学校五年级的师生叠千纸鹤为杨老师祈福
教师简介:
杨向明: 勇救落水男孩的“泰州最美教师”。任教于泰州实验学校,中共党员,先后获得泰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泰兴市“教育科研先进个人”、泰兴市“知识型职工”、泰兴市“团队工作先进个人”以及泰州实验学校“优秀共产党员”“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称号,2009年荣获泰州市“精英风采杯”教学能力大赛专业素养一等奖。
2013年5月1日下午,一名男孩不慎掉入玉带河内,开车路过的杨向明听到求救声后,立即下车施救,不幸沉入水中,后经全力抢救无效,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5月7日18点09分,在泰州市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的病床上,杨向明安静地躺着,任凭病床前和室外走廊里哭声一片。这些天,泰州实验学校教师杨向明勇救落水男孩的事迹,感动了许多人,他的生命迹象更是牵动了无数颗心。但天不遂人愿,在深度昏迷了6天后,杨老师还是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江苏教育报》5月8日报道)>>详细
回访杨向明生前同事、亲朋
烈士的大爱精神正在延续
5月13日上午,泰州市殡仪馆内,一条条黑底白字的挽联寄托着众人对逝者的哀思和崇敬。9时46分,杨向明同志追悼会在此举行,数千名干部群众从四面八方赶来送杨老师最后一程。人们深深鞠躬,低声默念“杨老师,一路顺风”“向明,一路走好”……
杨向明是泰州实验学校一名普通的数学教师。为抢救一个素不相识的落水男孩,这位41岁的英雄奋不顾身,即使自己不谙水性,即使已被拖得筋疲力尽,即使最后一刻仍可独自上岸全身而退,他始终没有放弃他人生命。人性中最真、最善、最美的东西,在他身上瞬间爆发出来,是那么的光彩夺目、震撼人心!>>详细
师爱如父 静待花香
——记江苏省射阳中等专业学校教师谭中良
教师简介:
谭中良: 1964年出生,中共党员,大学本科毕业。谭中良先后担任射阳职业高级中学保卫科长、射阳职业教育中心校保卫科副科长、政教处副主任、现代服务专业部主任、政教处主任等职,现任学校政教处主任,任教高三年级对口单招班农业专业课程。其间先后担任班主任工作14年,所带班级多次被评为先进班集体,长期担任对口单招班的专业课教学工作。2012年2月,确诊为急性亚甲炎。住院治病期间,谭中良同志乘挂水间隙偷偷回校组织学生的开学报到工作,时常回校坚持正常上课,坚决不缺学生一节课。同年7月,为了不错过一次学习提高的机会,谭中良同志怀揣药瓶坚持参加了由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组织的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历时3个月。
谭中良深知,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特别是有着这样或那样缺点和不足的学生,要积极转化他们,使他们能够像其他孩子一样地健康成长。
谭中良是江苏省射阳中等专业学校的一名教师。谈起他,许多人有话要说。同事评价他是个“铁人”,拼命工作从不言苦;妻子说他是个大忙人,约他逛街得提前半个月;学生视他如父亲,大事小事都找他。从教20多年来,谭中良一天天起早贪黑往返于家校之间,一次次耐心等待少年迷途知返,尽管病魔不断示威,他仍把学生摆在首位,一直默默耕耘在教学第一线,从未离开。(《江苏教育报》4月19日报道)>>详细
回访谭中良
“我的眼中自有美丽的风景”
谭中良是江苏省射阳中等专业学校的一名教师。谈起他,许多人有话要说。同事评价他是个“铁人”,拼命工作从不言苦;妻子说他是个大忙人,约他逛街得提前半个月;学生视他如父亲,大事小事都找他。从教20多年来,谭中良一天天起早贪黑往返于家校之间,一次次耐心等待少年迷途知返,尽管病魔不断示威,他仍把学生摆在首位,一直默默耕耘在教学第一线,从未离开。>>详细
最美“向日葵”老师
——记邳州市邢楼镇耿庄小学教师郁雪群
郁雪群老师(中)与阅读点儿童在一起
教师简介:
郁雪群: 1980 年1月出生。江苏省邳州市邢楼镇耿庄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师,班主任,兼任音乐、美术、思想品德等课程教师。2000 年从江苏省运河师范学校毕业后,先后主动调往邢楼镇范墩小学、大固小学、东庄小学等该镇六所师资匮乏的村小任教,将八个“差班”变成优班。她深入乡村教育实际展开艰苦探索,为弥补乡村家庭教育缺位,改变乡村儿童特别是留守儿童的成长困境,历时8年,先后在学生家中创建6个“向日葵读书点”,并利用周末、暑假常年坚持义务辅导留守、单亲等弱势儿童。获得“徐州市师德模范”“彭城好人”“感动徐州教育人物”等荣誉称号。
郁雪群老师的教育理想:“我愿永远做一株扎根在乡村教育土地上的向日葵,面朝阳光,热爱生活,再将爱和阳光化为阅读的种子播撒在乡村娃的生命中,迎来硕果累累收获的秋!”
人人都向往优越的工作环境,而邳州市最北端的邢楼镇有位乡村教师,先后6次主动要求调往更偏远的村小。她用课余时间,历时8年创办6个学生家庭读书点,方便周边孩子阅读。她,就是被人们称为“最美向日葵老师”的郁雪群。
不久前的一个周末,记者来到耿庄村,琅琅的读书声随风传来。顺着声音,来到一家普通的农村院落,东南角有个空心砖砌的石棉瓦棚,靠墙的石板桌上,整齐堆放着两排书,孩子们正围坐在方桌边,跟郁雪群一起诵读。(《江苏教育报》4月24日报道)>>详细
回访郁雪群
向日葵盛开的季节
为了关注照顾更多的孩子,郁雪群主动前往6所师资匮乏的村小,先后接手了8个“差班”。“全镇会考,改卷老师每次遇到好作文,都说一定是郁老师的学生。”同事刘兆珍的言语间充满了对郁雪群的钦佩。郁雪群的教学成绩连续12年在当地学校名列前茅。
耿庄小学的老师每周平均有20节课,繁重的教学之余,还要办好家庭读书会,管好6个借阅点。对于这些,郁雪群和她的同事们只是淡淡一笑,“看到孩子们快乐,所有的辛苦就都值了。”>>详细
用我的爱做你的双腿
——记赣榆县西张夏小学教师仲伟川
仲伟川老师帮助行动不便的学生
教师简介:
仲伟川: 1958年10月出生,现任连云港市赣榆县金山镇西张夏小学四(1)班语文老师兼班主任。多年来,仲伟川老师,在教育教学中,弘扬正气、助人为乐、富有爱心、甘于奉献。四年来坚持帮助班级残疾儿童仲毅、仲光君,课间帮他们上厕所、放学送他们回家、课后为他们补习功课,在仲伟川老师的帮助下两位学生成绩优秀、心理健康。
仲伟川的爱心帮扶善举,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赞誉。他的事迹被省、市、县多家媒体报道,得到各级领导的认可,曾被评为赣榆县师德模范、连云港市红十字爱心大使,近日,又入选连云港市20佳师德标兵。
每天早晨,在赣榆县金山镇西张夏小学的校门口,总有一位老师推着轮椅,四处张望,似乎在等待什么人。这位老师名叫仲伟川,是学校四(1)班的班主任,而他要等待的是他的学生——仲毅。“孩子的腿不能动,所以我每天都要背他。”仲伟川说这话的时候,显得很平静。4年前,当仲毅来到他面前时,仲老师就决定在今后的日子里要成为孩子的“双腿”。(《江苏教育报》5月22日报道)>>详细
心中有爱苦亦甜
——记滨海县滨海港经济区二小教师邵海霞
教师简介:
邵海霞: 1972年5月出生,江苏滨海人,汉族,中共党员,大学文化程度,小学一级教师,现任江苏省滨海县滨海港镇第二中心小学教师。10多年来先后无偿收养9名打工家庭无人照顾的孩子,让他们完成9年义务教育,被当地干部群众誉为老区留守儿童的好妈妈。曾先后获得“优秀少先队辅导员”“先进工作者” “十佳爱心妈妈”“中国百名优秀母亲”等称号,2007年11月当选为县第十一届人大代表和市第六届人大代表。
“我们学校80%以上学生都是留守儿童,让他们到我家来,给他们多点关心和爱护,是我的责任。”这是邵海霞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每天傍晚放学后,在滨海县滨海港经济区第二中心小学校门口,总会看到三五个孩子相互结伴,去同一个“家”写作业。这个“家”是该校语文教师邵海霞的家。“我们学校80%以上学生都是留守儿童,让他们到我家来,给他们多点关心和爱护,是我的责任。”这是邵海霞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执教25年,她用自己柔弱的身躯,为留守儿童撑起爱的蓝天,尽管饱尝艰辛,仍觉甘之如饴。(《江苏教育报》5月24日报道)>>详细
回访邵海霞
做教师和做母亲是一样的道理
每天傍晚放学后,在滨海县滨海港经济区第二中心小学校门口,总会看到三五个孩子相互结伴,去同一个“家”写作业。这个“家”是该校语文教师邵海霞的家。执教25年,她用自己柔弱的身躯,为留守儿童撑起爱的蓝天,尽管饱尝艰辛,仍觉甘之如饴。
多年来,邵海霞的事迹感动着许多人,她先后收获很多荣誉。然而,荣誉的背后邵海霞也饱尝着艰辛与泪水。为了支持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本就收入微薄的她常常入不敷出,需要家人接济;面对丈夫和公婆的不解,她选择坚持,最终用执著感动了家人;面对即将高考的女儿,她没有时间陪伴在其身边,只能把对女儿的愧疚埋在心底。偶尔提起这些,邵海霞的眼里不免会泛起泪光,“苦是苦了点,但为了学生,心里是甜的。”>>详细
“妈妈就是唐老师的样子”
——四川孩子的常州“妈妈”唐晓萍小记
教师简介:
唐晓萍: 1989年从南京师范大学毕业,1994年从武进卜弋中学调到常州建设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任教至今,多次获得校先进班主任,常州市优秀班主任,常州市师德模范,省“张丽莉”式优秀教师。常州市大中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优秀指导老师。所带班级多次获得校先进班集体,08年10月担任城市燃气四川班班主任,该班在校两年获得了省先进班级集体、常州市建设局五四红旗团支部,常州市先进班集体,常州市大中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先进班集体等荣誉称号。
走进唐晓萍的办公室,最显眼的,是墙上贴着的密密麻麻的便签纸。唐晓萍说,这些纸上写的都是四川班里孩子们的生日。“以前怕自己忘记,就贴在墙上提醒自己。孩子们都毕业3年了,我还不舍得撕下来。”
唐晓萍是常州建设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一名普通教师。3年前,她用自己全身心的爱,给了从汶川大地震中走出来的30个孩子第二次“生命”,重燃了他们对生活的希望。(《江苏教育报》6月14日报道)>>详细
回访唐晓萍
最亲的老师还是“唐妈妈”
“千里之外,灾区的孩子成了我一生都割舍不下的牵绊。”说起四川班的孩子,唐晓萍的话匣子一下子就打开了……为了让孩子有家的感觉,唐晓萍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学生的生日都记下来,她承诺要给每一个孩子过生日……2009年1月,学校放寒假,唐晓萍主动要求送孩子们回家过年。从常州到四川,36小时的旅程她几乎没合眼,把卧铺让给体弱的孩子休息,自己则坚持挤硬座。
唐晓萍说,这些孩子是她一辈子的惦念;孩子们则说,唐晓萍是他们永远的妈妈。>>详细
80岁“希望老人”的85次“爱心之旅”
——记昆山市退休教师周火生
教师简介:
周火生: 高级教师。历任农村单级小学教师、中心小学校长、昆山县文教局教研员,长期从事复式教学研究,先后于人民教育出版社和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复式教学》一书,1993年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再次出版,并定为师范生选修教材。1980年获江苏省先进工作者称号,1983年他又被评为全国儿童少年先进工作者,1989年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1994年10月被评为昆山市有突出贡献的教育工作者。1994年11月退休后他又致力于“希望工程”。16年来共捐资460多万元,其中个人捐款达26万元,协建5所学校,改善10所中小学办学条件,资助了约650名学生,事迹已为国内十多家电台和报刊报道。
在昆山,他被称为“希望骆驼”“希望老人”“昆山捐资助学第一人”,但他更愿意把自己称为“希望工程搭桥工”。 他的誓言:“一切为了孩子,义不容辞;生命不息,奉献不止。”
3月7日,清晨,天刚蒙蒙亮,昆山市千灯古镇上,80岁的周火生老人便开始忙碌起来了。为中风后行动不便的老伴做好早饭,自己一个人将房间内的一大堆图书打包、捆扎好,然后从二楼搬到楼下,等待自己雇的面包车来将图书送到市区的花桥中心幼儿园,老人要在那里进行 “希望工程”图书义卖活动。早上7点半,当挂着红色“希望工程”牌子的送货车到达幼儿园时,老师们已经为老人搭好了台子,品种丰富的少儿图书摆了出来,随即便吸引了许多小朋友和家长。人群中,一位家长激动地对周火生说:“周老师,我上小学时就买你的书,现在我的孩子也来买你的书。我们要向你学习,为‘希望工程’尽一份力。”
一位八旬老人为何仍要如此辛苦地工作?他和“希望工程”又有怎样难解的情缘?(《江苏教育报》4月10日报道)>>详细
回访周火生
爱的感动在传递
从起初的单枪匹马到如今的队伍壮大,周火生将“希望事业”越做越大。他前后去大别山85次,共带去捐款800多万元,其中他个人的捐款达36万元;协建了5所学校,并为10所中小学改善了办学条件;为希望小学送去了上万册图书、数千件衣服以及近百台电脑等物资;资助了700多名学生,其中40多人考上大学,还有6名硕士生、4名博士生。2012年12月,周火生被安徽省文明办评为“安徽好人”,是当选的12人中唯一的外省人。>>详细
编者按: 了解了这么多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的教师们,最后让我们将目光投向一位老人。他,江苏大学一位普通的退休校工,却获得了无数人的尊敬。这位老人,用一生的积蓄资助了200多位贫困学生,捐款总额超百万元。让我们进一步了解这位“百万善翁”的一生,他不是教师,但他照样“桃李满天下”。
大爱无痕 润物有声
——追记江苏大学退休职工邵仲义
邵老和受其捐助的学生的合影
整理遗物时发现席子早已破旧
邵老捐献遗体的证书
人物简介:
邵仲义: 1934年出生,江苏镇江人,2013年3月28日因糖尿病并发症辞世,享年 81岁。邵仲义是江苏大学基建处的退休工人,曾就读于上海第二医学院,先后在华东工业部、河南农机局、国家一机部等单位工作,1981年调至镇江工作。邵仲义一生兢兢业业,克勤克俭,乐于助人,生前捐赠数额超过百万,资助200多名贫困学生,去世后捐出遗体和全部近60万存款。一位平凡的老人,用他毕生的善行美德诠释了“爱生如子、待人如友”的仁爱精神,“乐善好施、扶贫济困”的慈善精神,“克勤克俭、敦厚朴实”的品德风范,“不逐名利、超然旷达”的人生境界,用实际行动勾勒出了不平凡的人生。
邵老总是固执地说:“房子够住就行,买房的钱用在学生身上更值。”
5月7日,怀着沉重的心情,记者来到了江苏大学退休职工邵仲义老人生前的住所。门口的角落里,三支菊花静静地倚在墙角,也许是前来吊唁老人的学生放在这儿的。老人已经走了一个多月了,没有墓碑、没有灵堂,按照他的遗愿,遗体捐献给红十字会用于医学研究,名下的存款则全部留给了贫困学生。这个什么也没有带走的老人静静地离开了,却留下了让人沉痛的思念和无私的大爱。(《江苏教育报》5月15日报道)>>详细
回访邵仲义生前同事、亲朋
沿着好人之路继续走下去
老人走得无声无息,只是从前来的吊唁者口中,大家才知道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邵仲义的善举就从未间断过,只是他自己从不愿意与人提起。原来,这位81岁的“爱心老人”生前已捐赠超过百万元用于资助贫困学生,受助人数多达数百人。然而,走进他生前居住的房子,记者看到的却是另一番让人意外的情景:床上铺的草席四沿早已破旧,中间还有一个大窟窿;每个房间里装的还是旧式的拉线式电灯;厨房里摆放的热水瓶锈迹斑斑;放衣服的箱子还是抗战年代留下来的……“家里没有一件像样的东西。”邵仲义的家人感慨道,“他对自己太苛刻了,却一生都在做着善事。”>>详细
男阿姨的“玩”美故事
——记无锡市滨湖实验幼儿园教师王惠东
王惠东的“室内创意美术课”
王老师在教孩子们剪纸
教师简介:
王惠东: 1981年出生,学历本科,小学一级教师。2002年入党,现任无锡市滨湖实验幼儿园教师。他自2004年正式进入教育系统做一名普通的幼儿男教师起至今已是第六个年头了,带班担任班级配班老师足足五年,积累了较多的小、中、大班轮流美术执教的经验。
他辅导的幼儿集体和幼儿个人专题美术作品多次参赛并在全国、省、市、区多次获各类大奖,同时在《早期教育》美术版、《中国美术教育》等杂志刊出。
王惠东老师的幼儿美术教育理念:“在宽松的心态里体现高起点,高标准,让孩子快乐地玩出精彩!”
“王惠东”如今在无锡幼教圈是个响亮的名字,不仅因为他“万花丛中一点绿”的身份,更因为作为一名美术专职教师,他以一颗玩“美”的童心浸润自己的职业情怀。
“对孩子的尊重主要体现在对孩子作品的尊重。他一学期搜集美术课堂习作7000件,一年收藏幼儿作品12800件,工作至今共收藏幼儿各类美术作品原稿总计约11万余件。”在介绍王惠东的时候,无锡市滨湖实验幼儿园园长邹红英直接报出了一组数字,而这组数字也直观地呈现了王惠东作为一名专职教师对童心的呵护,对专业的追求。(《江苏教育报》6月28日报道)>>详细
一二三四像首歌
——记新沂市邵店镇中心小学教师丁新梅
教师简介:
师德演讲报告会上,她的故事让大家哭得一塌糊涂;教育生活中,她的“一二三四”事迹感动着身边的每一个同事;科研工作中,她的骨干教师科研班在新沂远近闻名……她就是新沂市邵店小学教师丁新梅。她全身心地热爱着她所从事的教育事业,享受着教育生活。
一路走来,一路花香,她所带领的邵店小学教科研骨干班实实在在地践行了团队成就梦想,梦想建造团队的执着与辉煌。最让教师们感慨、感动的不是那数十个课题的结题,也不是那数百篇论文的发表、获奖,而是教师们在教科研骨干班引领下拥有了最可贵的进取心态与团结互助的和谐心境。
丁新梅老师个人曾获得新沂市读书演讲活动二等奖、教师才艺展示二等奖、英语学科优质课一等奖、心理健康教育优质课一等奖、优秀教案一等奖等等,也有多篇论文在省、市级刊物上发表,《快乐人生三句话》发表在省级刊物《师道》上,《沉潜的美丽》发表在《行知论坛》……多个课题在省、市立项、结题。多年来她也获得了许多荣誉,如“新沂市十佳师德模范”“徐州市优秀共产党员”“新沂市十佳文明职工”“新沂市教学先进”“教学能手”“先进工作者”“优秀班主任”……这些称号也让她时时沐浴着为人师的幸福感。
在新沂市邵店镇,有一位名叫丁新梅的教师,在2009年至2011年间,她一人往返于两所学校之间,教3个年级4个班的英语课。除去寒暑假及双休日,400多天时间里,她总共走了近6000里路,每天至少上4节课,批改200份作业……作为一名军嫂,有人曾将她的这种生活形象地概括为军歌《一二三四歌》。而从教多年来,她在教育的园地里默默耕耘,用自己的努力,谱写着如军歌般铿锵有力的节奏。(《江苏教育报》7月5日报道)>>详细
为了乡村孩子的爱心坚守
——记南京市浦口区石桥中心小学教师兰全翠
教师简介:
兰全翠: 1981年生,2000年毕业后先于南京市浦口区石桥镇石村小学任教,2001年,因工作表现突出,被调至石桥中心小学任教。2004年,被查出患有尿毒症,后依靠社会募捐,成功换肾,重返学校。先后被评为南京市“敬业奉献、诚信公道好市民”、南京市师德标兵、浦口区十佳青年等。
在位于南京市最西角的浦口区石桥中心小学,教师兰全翠的数学课总是特别受欢迎。兰全翠上课时声音洪亮,态度亲切,对待学生总是笑眯眯的,而初见她的人怎么也不会想到,这位年轻的女教师,曾经历过怎样的坎坷。
兰全翠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姑娘。2000年,刚刚从学校毕业的她并没有像村里其他女孩那样,急切地想到城市里去寻找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而是不顾家人的再三劝阻,坚持留在家乡的石村小学任教。“或许是因为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所以更加明白农村孩子对教育的渴望与需求。”兰全翠这样解释她当时坚持的原因。从教之后,她脚踏实地工作,真心爱护学生,虚心向前辈求教,很快获得了领导及同事们的认可和赞赏。(《江苏教育报》8月2日报道)>>详细
为乡村教育甘心情愿付一生
——记宝应县氾水镇中心小学校长张宏军
张宏军校长在和他们学生们谈心
教师简介:
张宏军: 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宝应县氾水镇中心小学校长、书记。先后被评为江苏省读书明星,扬州市优秀班主任, 扬州市教育科研型校长等荣誉称号。从教以来,始终遵循“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教学思想;潜心小语教学研究,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步确立了“文化语文”的教学主张,形成了“扎实、灵动、幽默”的教学风格,多次在省、市、县小学语文优质课竞赛中荣获一等奖;积极投身教科研,先后主持了《文化语文的理论建构及其实践探索》等十多项国、省、市课题的研究,撰写的60多篇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在学校管理上,紧紧抓住“有效教学”“精致管理”“文化引领”等关键词,致力于丰富学校内涵,打造学校文化,全面提升学校办学品位。学校先后被评为省先进绿色学校、省平安校园、省安全文明学校、省文明单位等。
“为你甘心情愿付一生,风风雨雨艰险去共存。”在熟悉张宏军的人看来,这句广为人知的歌词用在他身上是再合适不过了。自1986年走上三尺讲台以来,他始终坚守在农村教育的第一线,对农村孩子的关爱早已融入了他的血液中,“终身为农村孩子服务”成为他从教27年不变的座右铭。
张宏军的教师生涯,源于一位教师对他的触动。张宏军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班上来了一位语文教师,名叫李明皋。年幼的张宏军并不知道,李老师当时已是宝应县小学语文圈子里数一数二的名师,他只是觉得李老师的课非常有趣:抑扬顿挫的声调、丰富有趣的手势、妙趣横生的解读……讲台下的孩子们被深深吸引住了,从此,语文课成为张宏军最喜欢上的课。(《江苏教育报》7月26日报道)>>详细
用“心”“血”汇聚爱的河流
——记徐州市贾汪中学教师朱德平
教师简介:
朱德平: 徐州市贾汪中学数学教师。2007年9月被评为贾汪区“教育骄傲”年度人物;2008年入选“徐州好人榜”;2009年被贾汪区教育局授予“师德先进个人”; 2011年9月被评为徐州市十佳师德模范,同时获得徐州市五一劳动奖章。2012年被评为“江苏省师德先进个人”荣誉称号。朱德平老师24年坚持义务献血,从1989年至今累计献血超过15400毫升,相当于一个成年人血量的3.2倍。
近日,由徐州市委教育工委、徐州市教育局等单位联合开展的“感动徐州教育人物”评选活动落下帷幕,徐州市贾汪中学教师朱德平当选为十大提名人物之一。
提起朱德平,徐州教育界的人士都禁不住竖起大拇指:“太让人敬佩了!”这不仅因为朱德平多年兢兢业业、坚守岗位做好教育教学工作,更因为他24年如一日坚持义务献血,用自己的鲜血托起他人的人生希望。1989年至今,朱德平已累计献血77次,总血量超过15400毫升,等于一个成年人全身血量的3.2倍。(《江苏教育报》4月12日报道)>>详细
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