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教育新闻网讯 (通讯员 顾明吉)随着时代的变迁,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慢慢消逝。针对此类现象,7月14日,扬州大学环境学院的学子走进扬州东关古街、扬州市文化馆,深入调查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通过宣传来提高公众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参与度。
相比东关街的人流如织,巷内的中国剪纸博物院则显得冷清萧条。“剪纸的制作好精美!”剪纸大师的高超技艺引得同学们一阵惊呼。在同学们的要求下,大师现场演示剪纸过程,一折二画三剪,四五分钟便完成了极具观赏价值的蝴蝶、牡丹花、百灵鸟等作品,让同学们领略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随后,同学们来到了扬州市文化馆。一进文化馆,精细圆润的牙刻就立刻吸引了同学们的目光。“牙刻是中华艺术宝库中灿烂夺目的奇葩,而扬州牙刻作为扬州八刻之一,在全国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文化馆的工作人员介绍。馆内保存的通草花制作技艺更是让同学们大开眼界。中药材通草作为原料,几经民间艺人巧手的搓捏,便成了质地柔和、色调秀雅的“月季”、“杜鹃”、“腊梅”等仿真花。
文化馆的工作人员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不仅是技艺与经验的结晶,更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展现,蕴藏着传统文化的最深根源。调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后,负责人单体壮对它们濒临失传的现状深表担忧,“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无人愿继、无人可传的尴尬境地,如扬州评话、古琴等。一方面,年轻人不愿学这些传统技艺,;另一方面,政府也没有给予足够的支持。”
可喜的是,近年来由于传统文化的回归,非遗的传承也得到了重视。在扬州,剪纸的发展较为理想,这是因为政府鼓励一些大师开班教学,定期授课,全程辅导,吸引了一大波人前来学习,其中不乏上班族和在校读博读研的高材生。由此可见,政府的政策鼓励,无疑会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一大助力。
扬大学子呼吁全社会拯救非物质文化遗产,希望能够媒体加大宣传力度,政府给予更多支持,共同守护那些“没落”的国粹。
编辑:汤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