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9月,徐州市教育局第九届团代会选举徐州第一中学团委书记张焰担任徐州市教育局团委书记,那年她30岁。张焰当选,完全源自她的工作表现:任教后的第四年就获得“全国化学优质课”一等奖;紧接着被评为“徐州市优秀班主任”;代表徐州市参加“树立江苏人新形象”电视辩论大赛,在助团体取得第二的好成绩同时,自己则被授予“最佳辩手”称号。张焰的职业角色正从“化学老师——团委书记——乡村干部”急剧转型。
2013年4月,市教育局作出选派张焰到丰县梁寨镇挂职锻炼的决定,职务是镇党委副书记。
临行前,领导找她谈话时说:“小张,你有知识,有思想,到了乡镇要好好干,别忘记了,你代表的是徐州教育的形象……”
“我能代表徐州教育的形象吗”?张焰有些紧张,却认认真真地将领导的嘱咐听在了心里。
为了“不丢脸”,临行前的几天,张焰尽可能地找到了有关梁寨镇的所有资料,认真研究起来……张焰说,能不能胜任这份新工作?有些忐忑不安,但至少自己的态度一定要端正。
张焰来到自己在梁寨的“家”后,镇里的领导怕她不适应这里的生活,决意给她找了一间相对舒适的房间,再添置些高品质的生活用品,但张焰提议,自己要和大家一样住集体宿舍、吃大锅饭,决不能搞特殊。张焰还给自己定了一个原则,既然来挂职锻炼就绝对不走走形式,下基层,那就要真真正正地为普通老百姓多办几件实在事。
到岗第三天,张焰就“粘”上了刚刚来梁寨镇也没多久的党委书记王磊,一起分析梁寨镇的现状。争取徐州市中心镇是镇党委的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从哪干起?怎么解决最挠头的问题?触碰到一些群众的利益怎么解决?
在模拟推进梁寨镇“改革”的同时,张焰越来越意识到,要想取得改革的成功,一定要和老百姓肩并肩,不能站在他们的对立面。若自己此时是她们其中的一员,面对即将居无定所的拆迁、失去营生下去的买卖,会不会也是满肚子的牢骚和委屈?
换位思考之后,张焰下定决心,走村串户梁寨经验一定让梁寨镇的新貌成“心”貌。
接下来,张焰就在平日的习惯用的记事本上,做起百姓安居乐业的蓝图。写着写着,一条清晰且可操作的“群众工作路线”跃然纸上,事不宜迟,5月15日报到的张焰,5月底就在王磊书记的支持下,开起了动员大会,开启了梁寨镇“走百村、进万户、察民情、解民忧”的群众路线活动,并且责任到人,“请”求全镇148名干部分工完成15317户家庭的到访工作,也就是说,在接下来的三个月内,每个干部都必须完成各自的100余家指标。当然,决不是遛一圈,看一看,而且要有详实的家庭情况情况,细致到家庭成员的收入、孩子的学习情况,甚至养了几头猪几只羊,每个干部都要有大致的了解。
在这场活动中,张焰并不仅仅是指挥者,而且还是事必躬亲的践行者。对于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有无人陪同的情况下,有可能会走错路,有可能会因为太陌生,被别人拒绝,张焰比别人付出了更多的时间。
一番辛苦,张焰还未来得及体会其中辛苦滋味,又马不停碌地汇总起同事们的材料,并逐一归档。这套工作手法,张焰驾轻就熟,因为早在她兼职一中团委书记时,就在最短的时间内,整理出了66个班的同学的团员档案。
张焰了解情况就是为了解决百姓的困难,为梁寨镇铺开辟一条和谐的发展道路。后来,她的事迹被《新华日报》、《光明日报》、《农民日报》、《徐州日报》、江苏卫视《廉政时空》等媒体以“走街串户梁寨经验”。竞相报道。
“一卡”、“一车”、 “一网”、“一记”成了梁寨镇践行群众路线新的探索。
张焰历历在目当时在制作“民情连心卡”的情形,一群同事各抒已见,有人想将卡片做成一卡通,到哪里都能打折,有人想将卡片做成银行的联名卡,一卡双用,可张焰却始终坚持,连心卡就是连心卡,纯粹的将政府的心与百姓的心连在一起,所以,卡片的正面印有机关工作人员的姓名、职务、联系方式等。反面则写道:“您有什么困难需要帮助,您有哪些社情民意需要反映,您对党委政府的工作有什么建议和意见,请与我联系”,虽然语不惊人,却朴实有力。
而镇里开通的流动便民“服务车”,又是另一创举,实实在在把服务直接送到农民家门口,为广大群众提供社会保障、社会救助、医疗计生、法律援助、矛盾调解、政策宣讲、缴费充值等全方位、便捷式的服务,使群众办事从“跑政府”变成“政府跑”。
梁寨镇还率先将现代化信息网络技术融入镇日常管理工作,在全省乡镇率先筹建民情信息动态管理服务系统,具备数据管理、工作跟踪、网络传输、监督评估四大功能。系统投入运行后,镇领导班子可以全面了解全镇居民的基本情况,及时检查机关干部的工作进展,客观评估走访工作的成效,为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管理服务的信息化水平奠定了基础。
张焰坚持每天写工作日记,或许仅仅只是一日流水帐,但却在实践活动中,体现出了它知微见著的大作用,张焰在7月29日的日记中这样写到:“前天走访回来后,我把梁大爷家的情况向王磊书记作了详细汇报。王书记立即表示要亲自去,并会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帮扶。不巧的是,昨夜又下了大雨。听着窗外哗哗的雨声,我躺在床上,难以入睡,满脑子里都是梁后远大爷的家。这样的雨夜,不知道他家院子里是不是又灌了水,也不知道那几间摇摇欲坠的房子怎样了?
天刚亮,我立刻爬起来,赶到梁大爷家。还好,家中一切正常,房子安然无恙!梁大娘正好好地坐在柴火灶前做饭,我揪着的心,一下子落到地上。
我也说不清为什么只见了一面,就如此牵挂这两位老人。或许是看到他们,就不由想起我已经去世的奶奶和仍生活在老家的爷爷。对待老年人,我总有种说不出的心疼,我看不得老年人受苦。”
而这篇日记恰恰来自于张焰在走访时的一段经历:
2013年7月27日,下午5点多,张焰第一次来到梁大爷的家,她被震惊了,眼前的院子杂草丛生,房屋低矮破旧,去的时候两个驼背的老年人正坐在院子里埋着头剥蒜。后来,在和两位老人聊天的过程中,她慢慢才了解到,梁后远老人81岁,老伴梁氏85岁,有一个50多岁的养子,由于先天大脑问题只能在镇上蹬三轮车糊口。老夫妻二人为了不给这个本就困难的儿子再添负担,就一直努力自食其力,卖一些松花蛋和瓜子挣点小钱维持生活,可现在梁奶奶的眼睛已经基本看不见东西,耳朵也聋了。走进屋子,两个老人只居住一间小屋,屋顶的瓦片看着摇摇欲坠。仔细询问后才知道,原来这两间房是老夫妻二人结婚时就开始住的土房子,到现在已经有五六十年了,因为时间久远,常年失修,已经无法继续居住。梁奶奶的那番话犹记在耳边:平时不怕,就怕下雨,一下大雨,又怕房子倒塌,也怕往院子里面灌水,水都到膝盖那么深,没法做饭,只能在床上坐着没法下地。当时,张焰就下定决心,无论有多困难,我一定要让他们住上新房。
第二天,张焰就为两位老人申请了草危房改造名额;第三天,她联系好了负责拆迁建房的城建队;第四天,她就亲自带着人把老人不能再继续住的危房进行的了拆除;一个月后,两位老人的新房建成……这期间,张焰个人为两位老人建房出资一万余元添置了必须的生活用品。并且保证每天都要亲自到建房现场看一看,保质保量的完工。在张焰的心里,或许早就把两位老人当成了自己的爷爷奶奶。
对梁寨镇更多百姓来说,现在的梁寨,路通了,灯亮了,就连广告牌也变漂亮了。在镇中心一家牛肉汤馆里,老板梁响远自豪地介绍到:“俺梁寨现在6个月的变化,比以往6年还要快。以前道路又窄又脏,既没下水道也没路灯,弄的生意很难做,年初我都想把店转租;现在可好了,大路中间有护栏人车分流,下水道通了,还有了红绿灯、公共厕所、保洁员,不比县城孬;好环境不仅吃饭的顾客多、来投资的也多了,真得感谢镇里这些好干部。”
事实证明,镇政府与百姓的这场一对一亲密接触,带来的成效是显著的,经上级政府严格考察,梁寨镇被列入徐州市20个重点中心镇,全力实施70项重点工程建设,汇集群众建言献策896条,形成调研报告248篇。
当大家探讨“梁寨经验”、赞赏“梁寨经验”、学习“梁寨经验”时,张焰却悄悄地”消失“在公众面前,她想起了自己来梁寨之前,一直是一名老师和团委干部,那就要把自己可以借用的资源,用于梁寨的教育事业。2013年12月,在市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张焰一面联系组织了全市20名特级教师到梁寨进行现场授课。一面,又组织丰县的老师到徐州撷秀中学等徐州名校进行观摩和学习。另外,她还为梁寨的困难学校募集课桌椅三百多套,电脑主机二百余台,组织教育局直属三十家单位对梁寨镇的五十多位困难学生进行了对接和帮扶…… 她象一位远方来的光明使者,用一双“翅膀”,为梁寨和徐州的教育搭建起了双向通行的彩虹桥梁。
编辑:汤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