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图片新闻 > 正文

名师导学:群星闪耀 童趣吐辉(图)

作者: 发布时间:2015-09-09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初中生世界》

本期“名师导学”配合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第一、二单元学习

▲本期作者:张五芳、华迎春、沈芸霞、王丽、黄雪峰、沈震洲、陈文萃、雷宁玲、刘继忠

【名师简介】

张五芳:江苏省特级教师。现任金坛市华罗庚实验学校副校长,教育教学成果曾获首届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评比一等奖。由其领衔的金坛市初中语文张五芳名教师工作室于2012年成功组建,吸纳了来自常州大市的共10名优秀青年教师。工作室以省“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中学语文自育式学习方略的研究与运用》为抓手,拟定了切实的成员发展计划,开展了一系列教学研讨活动。工作室成立以来,10名成员中,有两名成长为常州市教坛新秀、教学能手,3名成为金坛市学科带头人或骨干教师,1名获得“金沙名师”称号。

【名师寄语】

——自育式学习,离不开阅读的磨砺与历练。阅读就是最好的学习,她可以帮助我们求知、开智、立德、审美。

——读有字书,我们可以识知、明理、娱情,从而发现内在的自己。读无字书,我们坚信:心有多远,脚步就有多远;心有多静,脚步就有多深。阅读,让我们发现远方的自己。

——学会阅读,就是学会学习、学会自育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上讲,学会阅读,是为了更好地活着。

群星闪耀 童趣吐辉

张五芳

进入七年级的春季学期,语文教材以“人物风采”“童年趣事”两个单元来迎接我们再次打开文学的大门,向更远处走去……

学习七(下)的一、二单元,建议遵循以下几条学习原则:

一、系统性

学习是从系统开始的。每一个主题单元,都是一套小小的体系。

比如第一单元,围绕“人物风采”这一主题,推介了《童年的朋友》《一面》《我的老师》《展示华夏文化的魅力》《赵普》5篇文章。每篇文章都出自大家之手,每篇文章都着力塑造一个中心人物:最温暖最坚强的外祖母、低调冲淡的鲁迅先生、温柔美丽的蔡芸芝老师、才识高人的贝聿铭建筑师、“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赵普——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人格魅力,在作者看似不露痕迹的文字叙述中,处处流淌出如群星般耀眼的光辉。其中,外祖母之于童年高尔基、鲁迅之于售票员阿累、蔡芸芝之于少年魏巍,都是他们生命中的“重要他人”(心理学术语),正是这闪耀着星星般光辉的“重要他人”,点燃了他们继续走下去的希望;而建筑设计师贝聿铭及宋代名相赵普,则以其自强独立的人格、铮铮铁骨的魅力、学有所精的专长为人生的力量,引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民众以才能与思想闪耀东方。

第二单元,百草园中春夏秋冬的番番趣事加上三味书屋里的小小乐趣,无不使中年鲁迅缅怀徜徉;贾平凹的幸福则来自于智慧奶奶巧妙的牵引,姐弟仨不但找到了大自然的明月,也觅得了心魂间的明月;程海为我们讲述了“小狗”脱胎换骨的故事;王安忆让我们明察一个幼童的成长经历;宋学孟则让我们在柳叶儿的苦中品咂出乐的意味——一篇有一篇的趣味,一篇有一篇的童真,无不见证着一条真理:童年是人生最美的时光,小小的童趣吐露着迷人的辉泽。

而这两套小小的系统,又合成了一个大大的系统——“群星闪耀,童趣吐辉”。正是因为我们在童年或少年时代,曾经接触过类似于文本中的这些闪光的星星或奇妙的童趣,我们才会走得更好、更远。

二、精细化

当然,看到这10篇文章,我们所要做的不是走马观花,而是精细阅读。阅读精细化的程度越高,解读文本的能力越强。读《童年的朋友》,可以抓住其中的关键短语“温暖而柔和”和“最”来狠下工夫,别样的外祖母形象就会挺立眼前;读《我的老师》,可梳理文中出现的副词“多么”做文章,从中可以窥探作者水晶般的心灵;读《赵普》,紧紧抓住其中的“尝奏”“复奏”“又奏”“复奏如初”,体会文本运用“一唱三叹”之法来渲染出具有耿介中正人格的赵普形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乐园”“书屋”应成为阅读文本的主抓手,进而可以捕捉到两两相对的构思技巧;《月迹》的解读,可以紧扣奶奶的语言,如“的”“了”“吗”“呢”及叠词的大量运用,体会深藏作者胸间的纯粹与童真。

这两个单元的课文,篇篇都是经典,篇篇都有值得精细阅读的地方。

三、整体化

从单元学习的完整性看,我们还必须认真学习两个口语交际——《做一回记者》《劝告》。前者同学们可以以这两个单元中出现的某一个人物为采访对象,根据掌握的信息,运用学到的采访技巧,进行一次模拟人物采访。后者的学习可借助媒体资料,学习劝告的基本规范及注意事项。

诵读欣赏部分的《周总理,你在哪里》《黄纱巾》,可以分别作为一、二单元的补充,做延伸阅读:周总理的闪光人格、黄纱巾所映衬的美好心灵,都充分补充了“群星闪耀,童趣吐辉”的主题。

而两次作文《观察人物特点,写出人物个性》《记事写人线索清楚》,均从记叙文的立场出发,要求同学们进行某一层面的写作训练。我们可结合这两个单元所学习的10篇文章及诵读欣赏部分的作品,整体思考,学习借鉴。

期待在你的习作中,也能体现系统性的构思、精细化的描摹及整体性的展示。

温暖而柔和的祖孙情

——《童年的朋友》情感解读

华迎春

华迎春:中学一级教师,金坛市儒林中学副校长,金坛市骨干教师。曾获得金坛市语文评优课一、三等奖,多篇论文在省市级刊物上发表,两次受金坛市人民政府嘉奖。

童年往往是人们心底最为柔软、最为纯净、最为生动的记忆,在那一片天真自由纯粹的天空里,有我们珍爱的人,铭记的事。作为曾经吸引并鼓舞了几代中国人的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对我们更是影响巨大。《童年的朋友》是从《童年》里节选出来的,篇幅很短,几乎没有故事情节,但作者仅凭单纯零碎的描写和饱蘸了深情的笔触,就把“温暖而柔和”的祖孙亲情展现在了我们面前。

那么,情从哪里来呢?情是一种心灵感觉,情中自有妙趣。年幼的“我”用充满情趣的无邪双眸,从生活的琐屑中时刻追逐着“我”童年的朋友,关注着她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看她皱着眉头、歪扭着嘴唇梳头,“黑眼珠儿闪耀着气愤的光芒”,听她“自言自语地咕哝着”对头发、对生活的抱怨。即便这样,看起来“今天样子很凶”的外祖母,在“我”的眼里却“变得又小又可笑”,这是多么温馨的画面啊!只要“我”——她的外孙说话,她就表现出无限柔情,是那样一如既往的“温暖而柔和”。祖孙亲情在这些精湛的细节描写中,如醇酒一般不断地发酵酝酿。正是这样一位“温暖而柔和”的外祖母,驱散了“我”童年生活的悲惨,她处处呵护着“我”,犹如朋友一般关心鼓励着“我”,平等地对待“我”。“我”把牛奶瓶子打破了,为了使“我”不被母亲责打,她提醒“我”小点声说。虽然是批评“我”的过失,但语气语调中却充满了关爱。这样的点点滴滴无不透露出外祖母对“我”的爱,对“我”的情。作者从生活的细枝末节里发现了真善美,才会将一位上了年岁的老人亲切地称呼为“我”童年的朋友。

布莱尔说:“儿童的天真和老人的理智是两个季节所结的果实。”外祖母的爱深深地感染着“我”,影响着“我”,使“我”始终怀揣着一颗热爱、感激外祖母的心,用一支灌注情感与灵感的笔,记录下“我”对外祖母同样“温暖而柔和”的感情。在“我”的心里,外祖母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妙,那么深刻。她“说话好似在用心地唱歌”,“像鲜花那样温柔、鲜艳和丰润”;她的眼珠儿“像黑樱桃”;她的腰弯得“像一只大猫”。这些诗化的描写,巧妙的、创造性的比喻修辞,无不饱蘸了作者的款款深情。在“我”的心中,即使外祖母饱经风霜,皱纹爬满双颊,牢骚不断,生活困难且并不顺心,但“我”可以透过她闪烁着水晶般光泽的双眼,看到她内心那种对生活、对人生“永不熄灭的、快乐的、温暖的光芒”,“一种难以形容的愉快光芒”。人虽老,但心依然年轻、明朗、坚毅,正是外祖母的这种性格和心态影响了“我”,熏陶了“我”。唱歌似的言语,黑亮的眼睛,“坚固的雪白的牙齿”,黑黑的有许多皱纹的脸,松软的鼻子,镶银的黑鼻烟壶,黑黑的衣服,弯得几乎成为驼背的腰,这样一张人物肖像画永远定格在“我”的记忆里,外祖母的“温暖而柔和”也永远在“我”心中荡漾。

高尔基幼年丧父、母亲改嫁,他跟随脾气暴躁、日益破落的小工坊主——外祖父、外祖母一起生活。“外祖父家里,弥漫着人与人之间的仇恨之雾;大人都中了仇恨的毒,连小孩也热烈地参加一份。”在这样的家庭里,生活像“铅样沉重”,他的童年充满苦难,“仿佛是躲在黑暗中睡觉”。所幸的是,他的周围也有许多善良正直的人,其中首推外祖母,她给了高尔基良好的影响,给了高尔基以力量和支持。这种人性中最真挚最温暖的至爱亲情,跨越年龄、辈分、时空的限制,如甘露般滋养着高尔基原本灰色的生活,把他从沉睡中唤醒了,“领到光明的地方,用一根不断的线把我周围的一切连结起来,织成五光十色的花边”。是外祖母的爱,使高尔基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怎样才是幸福的童年呢?法国著名作家安德烈·莫罗阿在《人生五大问题》中说:“是父母之间毫无间隙,在温柔地爱他们的孩子时,同时维持着坚固的纪律,且在儿童之间保持着绝对一视同仁的平等态度。”那么,遇到“温暖而柔和”的外祖母,高尔基的童年无疑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感动,是刹那间的触动

——《我的老师》难点解析

沈芸霞

沈芸霞:中学一级教师,曾获金坛市初中语文优质评优课一等奖、二等奖。2007年被评为金坛市教坛新秀。多篇论文在省市级评比中获一、二等奖和在各级各类杂志上发表,并多次参加各级各类课题的研究。

感动,是一种对生命之美的关注,是刹那间触动心弦的柔美。写下《谁是最可爱的人》的作家魏巍,拥有丰富的人生经历,见证了世间的苦乐美丑,却一直保留着为生命之美而感动的心灵。在他的人生之路上,必然有很多老师带给他感动,可是最让魏巍难忘的,却是小学时候的女教师蔡芸芝先生。蔡老师为什么“最使我难忘”?

她是温柔的老师。例如那一次的假装发怒,大概是因为“我”犯了无法饶恕的过错吧,“从来不打骂我们”的蔡老师居然也举起了教鞭。但就在教鞭将要落下的时候,却轻轻“敲”在了“我”举起的石板边上,从儿童敏锐的察觉中,“我”知道她“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一定是蔡老师一直慈爱相待,“我”才能以敏锐的眼光察觉。而后,两个“笑”字,也让师生的心结随着笑声释然。虽是一次小小的惩戒,师生的心灵却在笑声中更为靠近,脉脉师生情也在彼此之间流淌,静谧而温馨。关爱却不放纵,严格却不局限,蔡老师给孩子们营造了一个宽松温暖的学习生活的天地,这也许不仅仅是为人师者的责任,更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善良。因为这份善意,孩童的心中也悄悄萌生出对老师的热爱之情。

善,刹那间触动了孩童的心弦,使孩童的心灵感受到惬意与温暖。

她是美丽的老师。那一次扮成女孩子跳舞的经历,是那么新奇、有趣。更重要的是,她让孩子们感受到,原来生活中并不只有玩耍和奔跑,还存在着另一种演绎生命的方式。也许就是这样懵懂的尝试,悄悄地为他们开启了艺术殿堂的大门。那一次观察蜜蜂也是那么的令人难忘,自然生物的神奇与美妙在孩子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重要的是,蔡老师让孩子们知道,打量世界原来不仅仅局限在那几本书中,亲近大自然也是一种很好的认识世界的方式。那一次的读诗更是让人难忘,当蔡老师以歌唱的音调给孩子们读诗时,她可曾知道,那优美的旋律已经如流水般浸润到孩子们的生命中;她可曾知道,有一个孩子的文学之舟从此刻起开始扬帆远航。美丽的心灵是丰富而高雅的,蔡老师正是如此,她带给孩子们的不仅是知识,更是来自于艺术、自然与文学的陶冶。因为这份美丽,孩童的心中流淌出对老师深深的依恋。

美,刹那间触动了孩童的心弦,使孩童的心灵变得丰富而饱满。

她是公平的老师。在“我”孤独无助的时候,蔡老师援助了我。她既批评了“我的那些小‘反对派们’”,又写信劝慰“我”,说“我”是“心清如水的学生”。在孩子阴霾弥漫的天空里,蔡老师就像是清风,吹走了那些不快与愤怒,让孩子的世界一下子晴空万里。一个“莫大”道出了孩子多少感激、多少热爱,一个“多么”道出了孩子多少敬意、多少赞美!蔡老师的援助带来的不仅仅是排除纠纷,更重要的是她以自己的公平,指引着孩子的心灵航向,帮助身处无助中的孩子塑造正直而公正的人格!“为人师者,必先正其身,方能教书育人”,蔡老师必是真正的师者。因为这份真,孩童的心中充盈着对老师无比的崇敬之意。

真,刹那间触动了孩童的心弦,使孩童收获健康与明亮。

这些刹那间触动心弦的感动,滋养了孩童的心灵,也建立起了师生间深厚的情谊。不过,作者该有怎样的笔力,才能把这些平凡无奇的小事写得触动读者的心弦呢?

如波涛般热烈的抒情。浓厚的师生情谊让作者在回忆起这些往事时,似乎又回到了纯真的童年,他以孩童的口吻真诚地赞美:“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他以孩童的口吻炽热地抒情:“我是多么想念我的蔡老师啊!”他以孩童的口吻生动地表白:“一个孩子的纯真的心,就是那些在热恋中的人们也难比啊!”

如清风般怡人的文字。因为真实,所以平凡;因为平凡,所以质朴;因为质朴,所以更让人感觉惬意。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精辟的言论,但却如清风拂面般怡人。例如“也是在那时候,我认识了蜂王,并且平生第一次吃了蜂蜜”,字里行间渗透着愉悦、得意和对老师的喜爱之情。作者感情的波涛就蕴蓄于清爽的文字中。

感动是触动心弦的美,不过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拥有发现美的眼睛。生活的精彩和心灵的丰沛,都将因为感动而得以升华!

只为那一片宁静的精神家园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题探究

王 丽

王 丽:中学一级教师,儒林中学办公室主任,金坛市教学能手,金坛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个人,两次受金坛市人民政府嘉奖。主持市级课题《新课程下农村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研究》,多篇论文获奖或发表。

童年是流淌在人们心中的一首歌,不同的人可以唱出不同的味道,但其中有一种味道是始终不变的,那就是向往快乐、追求快乐——那正是童年的味道。在鲁迅先生的回忆性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我们也可以找到这种童年的味道。

放眼望去,百草园里,从低到高,无不充溢着各种各样的乐趣,单是那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足以令人流连忘返。这里有声有色,有动有静,趣味无穷。瞧,那可怜的斑蝥,被强大的力量按住,就只能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来逃脱。这一幕多么类似于我们曾经将那忙着赶路的蚂蚁围得团团转,将那恃强凌弱的蛤蟆赶出自己的领地,将蜻蜓捉到帐子里,让它吃掉那烦人的蚊子……可以说昆虫是每个孩子童年生活中最大的乐趣之一。到了冬天,百草园里可就没那么好玩了。百草枯萎,动物冬眠,似乎再没有什么可玩的了,但儿童又怎会甘心就这么待着呢,他们是不会错过任何一点创造乐趣的机会的。雪地捕鸟虽不是自己擅长的,但也足以满足儿童那强烈的表现欲了,即便只捕到几只麻雀,他们也能兴奋许久。总之,百草园符合儿童追求快乐的每一个要素:无拘无束、无忧无虑、丰富多彩、变幻无穷,所以离别才会显得那么困难。小脑袋把自己能想到的理由都琢磨了一遍,仍旧想不通,只能无奈地与百草园告别。而此时,蟋蟀们、覆盆子们、木莲们……都早已成了“我”心中最亲最爱的朋友。

相比较而言,三味书屋里就单调了许多。“一扇黑油的竹门”,“一个高而瘦的老人”,“一条戒尺”和一堆读不懂的文章……一幕幕画面,总让人联想到那腐朽落后的封建教育。所以有人认为,写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是为了与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形成对比,作者写作本文的主旨意图是揭露和批判脱离儿童实际、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制度。

本文的主题到底是什么?是描写一种单纯的人生况味,还是对一种社会现象的深刻挖掘?要解开这个疑团,还得从作者本人说起。对于本文的写作初衷,鲁迅说:“是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回忆旧时的好事物,来排除目前的苦闷,寄一丝安慰。”可见鲁迅写这篇文章,不为声讨战斗,也不为痛惜哀怜,只为寻找一片心灵的祥和之地,让精神得到片刻的憩息。

百草园带给作者的是快乐,三味书屋里的快乐又何曾缺失过。因为儿童是最伟大的发明家,只要那颗童心未泯,那么追求快乐的步伐就永不停止,即使是在大家看来最单调无味的地方——学校,他们也依然可以捕捉到快乐。溜到三味书屋的后园子里折腊梅花、寻蝉蜕、捉了苍蝇喂蚂蚁,这些我们都不陌生。尤其是为了避免受罚,想尽办法“瞒天过海”的那些情景,无不触动着我们的心弦,引得我们会心一笑。先生也是十分可爱的,虽有戒尺却不常用;虽有罚跪的规矩,却总不过瞪几眼;他念书时投入的样子,让我们也情不自禁地爱上了文学。虽然每日只是读书、习字、对课,但我们的知识在一天天积累丰富。此外,在三味书屋,“我”还能看到上学前连长妈妈都难得找到的各种小说,并描摹了成本成本的《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后来还卖了钱。这对于少年鲁迅来说,不知道是如何得意、如何自豪的美事。由此说来,三味书屋不但不可怕,反而是一个值得回味一生的好地方。

百草园让作者亲近自然,三味书屋让作者接触文学,都是作者成长道路上必不可少的经历。孰轻孰重,难做论断。但是百草园也好,三味书屋也罢,作者都采用了卷舒自如的笔调,为人们描绘了一个妙趣横生的童心世界。儿童读来拍手称快,成人读来点头回味,晚年的鲁迅读来,必定也是沉醉其中。

尽管鲁迅的笔是用来革命的“匕首”,但是对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我们何妨放下重负、远离硝烟,去品味那难得的祥和与单纯的快乐。这又何尝不是鲁迅先生在心底追求的那片宁静的精神家园?

掬水捧明月

——《月迹》中奶奶形象解析

黄雪峰

黄雪峰:中学高级教师,华罗庚实验学校语文教研组组长。金坛市语文学科带头人,曾获金坛市中语评优课一等奖、青年班主任竞赛一等奖,市优秀班主任,多篇论文发表于省级期刊。

在《月迹》中,奶奶的形象鲜明而又突出,孩子们觉得她可敬、可亲又可爱。在文中,奶奶至少扮演了以下三重角色。

一、童心天使:蹲下来和孩子说话

《月迹》一开篇,就说:“奶奶是会说故事的,说了一个,还要再说一个……奶奶突然说:‘月亮进来了!’”单一个感叹号,就道出了奶奶心中的欣喜。而这份欣喜,作为老年人的奶奶,只有当她把心放下来,放到与孩子们一样的高度,并用蹲下来的姿势,才能体会得到。一个时刻会说故事,且都是关于月亮、太阳等的故事的奶奶,一定是永葆童心的。这种童心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儿童化的语言:灵秀

文章的主体部分,奶奶一如既往地“演绎”她“童心天使”般的光辉。

“傻孩子,那里边已经有人了呢。”

“一个女子。”

“和三妹一样漂亮的。”

“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有走,你们再去找吧。”

这些看似不经意的话,展现了奶奶澄澈的内心,灼照出奶奶不泯的童心,处处透露出奶奶深藏于内心的童真与美好。如果仔细读这些句子,你会发现,奶奶还采用了一种独特的话语方式——儿童化的语言。

当我们反复诵读这些带有“了”“呢”“的”“吗”等语气词的句子,再揣摩此刻奶奶的内心,会发现那里有肯定、赞赏、期待、引导。而这样的肯定、赞赏、期待、引导,不是强加的、外在的,而是自然的、发自内心的,读来让人感受到奶奶的可亲与可敬,甚至可以触摸到她那一颗滚烫的心:赤诚无瑕、童心未泯。整个文本的语言也因此透露出灵秀之气。

(二)拟人化的手法:空灵

奶奶的这一颗童心,还可以从文本所采用的拟人化手法上显露出来。

“月亮进来了!”

“它走了,它是匆匆的;你们快出去寻月吧。”

“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有走,你们再去找吧。”

月亮一来一走,仿佛是顽皮的孩子,在跟小伙伴们捉迷藏、躲猫猫。我们甚至可以设想,奶奶就是牵引月亮的女神,在暗中遥控着月亮明灭的踪迹,然后不断指引孩子们去寻找月亮的所在。

二、形象使者:站起来和孩子说话

(一)以形传神:画面隽秀

奶奶的光辉,还在于她勇于站起来,以使者的身份,不断用形象的手段,来指引孩子们去寻找抽象的月迹与日迹(太阳路)。

月亮的踪迹何其难以捕捉,可聪明如奶奶,她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带着孩子们分别到穿衣镜前、桂花丛中、酒杯里、葡萄叶儿上、瓷花盆儿上、锨刃儿上、小河水里去寻找月亮(月影),但这些都还只是大自然中月亮的踪迹。奶奶真正要让孩子们寻找的,是灵魂里的月亮,那月亮就在每个孩子的心坎里。奶奶的聪明,正在于她借用了以形传神的手法,把抽象的事理转化为形象的事件,让孩子们在寻找月亮的过程中,得到“只要心怀明月,就能拥有明月”的真谛。而以形传神的手法,也使文本描写的画面更隽秀耐看了。

(二)化静为动:意境纯粹

当然,月亮是不会跟孩子们捉迷藏的。对于天空,它是一个自然的存在;对于大地,它是一个静态的存在(相对时段内)。但正是因为这样,它成了孩子们眼中最神秘的存在。奶奶趁势又借用了化静为动的手法,指引孩子们借助不同的载体,来捕捉月亮的踪迹。在短短的一个夜晚,月亮的动作是不可能很大的,但在不同的载体中看到月亮的踪迹,却给猎奇心满涨的孩子们带来一种动态的错觉,仿佛月亮正在与自己玩着捉迷藏的把戏,探寻的欲望便一发不可收拾了。而这化静为动的手法,使文本中的意境也变得宁静纯粹起来:“倏忽间,哪儿好像有了一种气息,就在我们身后袅袅,到了头发梢儿上,添了一种淡淡的痒痒的感觉;似乎我们已在了月里,那月桂分明就是我们身后的这一棵了。”

月色朦胧,一切都因为奶奶化静为动的艺术手法而变得意境纯粹起来。这种纯粹的意境,使孩子们原本浮躁的心绪也慢慢变得宁静起来。

三、智慧大使:藏起来和孩子说话

(一)不急不躁:意蕴深刻

然而奶奶引导孩子们寻找月迹,不过是一个幌子。有例为证:

“孩子们,瞧瞧你们的酒杯,你们都有一个月亮哩!”

“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有走,你们再去找吧。”

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月亮是我所要的。”弟弟说。

“月亮是个好。”妹妹说。

正像奶奶说的那样:它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

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

是啊,自然的月亮好寻,心中的明月难觅。但孩子们在智慧的奶奶不急不躁的带动下,深深明白了一个道理:只要我们心存美丽,我们便能拥有美丽。

(二)潜移默化:心灵成长

奶奶作为智慧大使的形象,还体现在她于潜移默化间,带着孩子们一起作心灵的成长。从文本的开头与结尾的这一组对比中,我们发现,原本好奇、焦躁、“不满足”的孩子,经历了一番寻找月亮的体验后,变得宁静、放松而又“满足”。

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常常又什么都不觉满足。(开头)

大家都觉得满足了,身子也来了困意,就坐在沙滩上,相依相偎地甜甜地睡了一会儿。(结语)

孩子们的心智与精神好像一颗颗一直深埋于泥土中的种子,在奶奶智慧的催生下,得到了张力,破土而出,悄然成长……

佛语云:“掬水捧明月。”奶奶不过是贾平凹先生借用来展示儿童成长的禅意、童年境界的纯粹及生命姿态的曼妙的一根拐杖罢了,但没有了这一根拐杖,这篇散文将会逊色很多。奶奶的传神之处,就在于她做到了引导孩子们“掬水捧明月”,使孩子们在游戏中悄然成长。这也正是本文的传神之处。

攥出苦涩方感香

——细品《柳叶儿》中的苦与乐

沈震洲

沈震州:中学二级教师,茅麓中学语文教研组长,常州市教坛新秀,金坛市教坛新秀,获金坛市语文评优课一等奖。

杨柳,是中国古代诗歌中描写最多,也是最优美动人、情意缠绵的一个意象。“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柳,这种常见的植物,不论在南方还是北方,不论在山谷还是河畔,不论在田间还是地头,到处可见它的身影。文人墨客对柳“又是吟诗,又是作画,又是感叹它的多情,又是赞赏它的多姿”。但是,在那段特殊的岁月里,缠绵的柳的叶子却被当做果腹的食物,深深地烙在那个年代的人们的记忆中。

生活之苦

童年的“我”的乐趣是爬树、抢柳叶儿、吃柳叶儿,实际上这是在特殊年代里的特殊经历。因为当时“我”还很小,还不懂得生活的艰难,不懂全家面临的困境,所以有一种“少年不识愁滋味”的感觉。但在今天看来,这种乐的滋味又是何等苦涩啊! 文中写道,“天蒙蒙亮”,作者就去抢摘柳叶儿了,“脚丫子猛地踩到冰凉的硬地上,牙齿都咯嘣嘣响。我赶紧把裤带勒紧,手上吐口唾沫,抱住树干,缓一缓劲,便飕飕地爬上去。衣服扣子开了,肚皮蹭着了树干,凉飕飕的。树上的露珠滴进脖子,滚下去,通身又是一阵阴凉”。所以从这里可以看出,摘柳叶儿并不是件舒服的差事。而柳叶儿吃起来也并不可口,“苦中略带着些涩的滋味儿”。吃的时候加工过程也很复杂,要先“烧一锅开水煮,煮好之后,又捞进凉水里泡。往往要泡一两天,换三五次水,再攥干了剁碎”,加工过程为什么会这么复杂呢?可想而知,就是为了要把柳叶儿“苦涩”的味道去掉,可见柳叶儿并不好吃。而吃的时候呢,如果做菜包子吃,全家也只允许“我”一个人放开了吃,其他人都没有这个权利。这里又可以看出柳叶儿虽然不好吃,却非常珍贵,反映了那时饥荒的严重程度。窥一斑而见全豹,可见当时生活之苦。

面对生活之苦,作者有没有怨天尤人,满腹牢骚呢?没有!

苦中取乐

生活虽苦,但在作者的眼中,童年苦难的生活中也蕴藏着许多的乐趣:上树捋柳叶儿之乐——能显示自己上树爬高的本领;清晨抢柳叶儿之乐——近处抢完了就到远处抢,在抢柳叶儿的过程中,作者英雄有用武之地。闭上眼睛试想一下,如果没有去抢柳叶儿这个背景,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图画啊:湿润,清凉,朦胧,宁静,充满了诗情画意……可是如果一想到这是对抢柳叶儿的路上的环境描写,一种“苦中略带些涩”的滋味就会涌上我们的心头:太早了,万物还没有醒来,八岁的“我”就已经和三叔去抢柳叶儿了……“我”把太阳比喻成“肉做的”“鲜红鲜红”的大樱桃,这是“我”内心深处心理的真实写照,是极端饥饿在头脑中的折射:太饿了!随时都会想到吃,真希望太阳是“肉做的”“鲜红鲜红”的大樱桃。当然也有吃柳叶儿之乐——“只允许我一个放开了吃”,“我拼了命直吃到肚子圆鼓溜溜的,薄薄的一层肚皮几乎撑得透明” 。

这些所谓的“乐”,只是儿童“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心理,童年的“我”的确是感到“乐”,但这“乐”却是“苦中略带些涩”,最多也只能说是苦中取乐而已。王夫之在《薑斋诗话》中说:“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倍增其哀乐。”用快乐的景物书写哀伤的情感,用哀伤的景物来书写快乐的情感,能使快乐或哀伤的情感抒发得更加浓烈。宋学孟先生用貌似快乐的口吻细细阐述童年苦事,大大增加了文章悲哀的浓度。

(原载于2014年第3期《初中生世界》7年级“快乐语文”)

编辑:陈路

责任编辑:刘北洋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