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庆六一”文明礼仪养成教育作品展
从今年春季学期开始,江苏在全省未成年人中开展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出台《江苏省未成年人基本文明礼仪规范(试行)》,向全省1700万未成年人全面推行“八礼四仪”,这在全国尚属首次。规范试行距今已有百日,这一活动在学校开展得如何?各地各校都有哪些特色亮点做法?“八礼四仪”教育开展前后,孩子们发生了哪些变化?眼见为实,记者随同未成年人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百日“回头看”督查组,走访省内部分学校一探究竟。
“文明公约”少了抽象概念,多了具体指导
连云港解放路小学五(三)班的朱家宝小朋友是在课间活动时被记者“揪”住的,问他觉得文明礼仪教育重不重要?他想了想,严肃地说:“我觉得很重要!现在都没有人叫我外号了。 ”
“不用带侮辱性的绰号称呼别人”是八礼中“言谈之礼”的一条细则,“言谈之礼”还包括了“与人交谈时目视对方,不东张西望”“不随意打断别人说话”“不强迫别人回答不愿意说的问题”等各种礼数,规范制定得很细,这也正是“八礼四仪”教育和与以往的文明礼仪教育最大的区别所在。走访所见,《江苏省未成年人基本文明礼仪规范(试行)》出台前,很多学校已经有了自行制订的礼仪规范,但落实到具体条款上,有时大而化之,失之空泛。记者接触到的一线教师普遍反映,“八礼四仪”把抽象概念落到了实处,操作性很强。而且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提出了不同要求,更加系统,更有层次。
“‘八礼四仪’相对于我们以前的小学生守则,小学生行为规范,更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徐州湖滨中心小学五(二)班班主任窦丽芳告诉记者,“八礼四仪”好就好在规范到了细节。比如说待人之礼,其中一条提到上课要尊重老师劳动,要认真听讲不能说话,“如果有学生不听讲,我就问八礼四仪里有一条怎么说的?马上学生就坐直了。真的立竿见影!”她和一个办公室的老师也讨论过,都觉得“八礼四仪”特别细致,从点点滴滴规范了孩子的生活起居。
在南京雨花实验小学采访时,适逢午饭时间。一个班四个组,分批到走廊上的汤桶里打汤,后面汤快没了,有一个孩子非常自然地把脚垫在汤桶下,倾斜汤桶方便其他同学打汤,一个班40多个孩子打完汤后,汤桶外没有洒落一滴汤;吃完饭之后,餐具又被孩子们整整齐齐码放回回收筐里……整个过程安静、有序。该校郭卫星校长告诉记者,“其实只要帮孩子规范好了,孩子一般都能自觉遵守。所以我们尽量将规范做细,比如规定吃饭要带一个汤杯,避免汤泡饭对胃不好;不允许用饭盒盖打饭,不卫生;还要求孩子们带一块小方巾,吃完饭自己把饭盒打包,这些都是学校‘餐饮之礼’的一部分。”
南京夫子庙小学校长冯爱东认为,学校的文明礼仪教育,不能仅仅是教化与规训。以孩子的视角,贴近孩子生长的地面,在孩子喜闻乐见的活动中润物无声地落实教育目标,才更有可能提升教育的效果。如何让文明礼仪教育更接地气?连云港解放路小学将“八礼四仪”融入学校原有的“阳光儿童”评价体系,用阳光儿童“十好”标准(排好队、做好操、唱好歌、扫好地、行好礼、走好路、上好课、读好书、写好字、护好物)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每两周评比一次“阳光儿童”;徐州鼓楼小学编写智慧成长评价手册,将”八礼“细化为50个小的行为习惯,在实践中养成礼仪习惯;南京拉萨路小学采用积分卡的评价方式,注重对学生日常学习和发展的评价……这些习惯没有大道理,都是和孩子的学习生活紧密相关的小事,既容易操作,又便于养成,而且还能使孩子受益终身。
徐州“庆六一”文明礼仪养成教育作品展上,孩子们手绘爱心公益广告
文明礼仪贵在“养成”,让文明成为血液里的基因
采访中记者听到的很多声音都在反复表达一个观点:文明礼仪教育重在“养成”。养成教育有其连续性,要有检验、巩固、提升的过程。在淮安清河实验幼儿园,记者看到一个很鲜活的事例:上课前,一个小朋友拎着小桶,跟在其他同学身后非常有秩序地上楼梯;放学了,还是这个小朋友,书包往来接放学的奶奶怀里一塞,大吵大闹要奶奶背着回家。
言及于此,省文明办未成年人处处长拾峰表示,养成教育是连续性,同时有反复性的。学校教育把该教的都教了,家庭教育往往具有不可想象的破坏性,孩子在学校五天走了五步,往往回家两天又退了十步。为此,淮安市天津路小学特别设计了“每日礼仪五分钟”环节,利用PPT对“八礼”内容进行详细解读,周一给孩子们看一些文明礼仪的图片和视频,让他们在心目中树立起自己学习的榜样;周四,孩子对照礼仪反思自己行为,如此反复,贵在坚持,效果十分明显。
“一个新的习惯的诞生,必然会冲击相应的旧习惯,受到旧习惯的顽抗。但如果能坚持365天以上,你想改变这个习惯都很困难。”徐州湖滨中心小学的颜拓老师对此颇有心得,学校坚持每天对照“八礼四仪”的要求,逐项检查、记录、量化、反馈、整改,每周公布一次检查结果,以达到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一系列条件反射,形成行为上的定势。为了巩固“养成”教育的成果,学校在上下课铃声前设置提示语:“下课了,请你轻声慢步,安全游戏。”“上课了,请你做好课前准备。”颜老师感慨道,“每一天我们都在重复着这些繁琐,看似微不足道的德育常规工作,不敢有丝毫的松懈。正是在日积月累中,我们的学生举止更加文明。”
南京雨花实验小学也一直在探索如何让“养成”教育在家庭中继续延伸下去,最大程度保护“养成”的连续性。校长郭卫星认为,让家长能用最简便的方法延续德育教育,才更易于坚持。学校给每位家长都分发了一本“家校联系簿”,家长可以对照小册子上的德育条目,孩子做到的就在后面打个勾,比如“孩子是否能正确使用礼貌用语,是否遵守交通安全。”因为简便易操作,家长们都很配合,老师们能够及时获得反馈,了解孩子在家中的表现。“这种探索是值得的,它的价值远比教会一道数学题来的重要。”郭卫星说,“我们一定要替家长多做一点,过程中可能会有反复,一定要坚守,要固定下来,成为血液中的基因。”
徐州市第一实验幼儿园自编礼仪操
孩子微笑着向你打招呼,你的回应很重要
走进江宁实验小学,放学铃声已经响过,孩子们三三两两走出校门,经过记者身边都扬起脸儿,笑着喊“老师好!”“同学们好!”校长李洪祥笑容可掬地回应着孩子们的热情,扭头对记者说,“孩子微笑着向你打招呼,你的回应很重要。”
在李洪祥看来,微笑是一切文明礼仪之源。学校结合文明礼仪教育,给那些最爱笑,笑得最开心的孩子挂上“微笑天使”的绶带,鼓励孩子们多多绽放自己最灿烂的笑容,“但我们说,要让孩子对你微笑,首先你自己是要微笑着的,把微笑传递给孩子,孩子才会发自内心地对你微笑。”
诚如李洪祥所言,礼貌的本质是对他人的体贴和尊重,这种体贴和尊重一定是相互的,有互动才能产生情感的流淌,文明礼仪才能真正具有说服力。在徐州湖滨中心小学,记者问到“爸爸妈妈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不文明的行为”,孩子们滔滔不绝,“我爷爷爱随地吐痰!”“我爸爸有时候讲脏话!”“我妈妈骑车带我过马路都不看红绿灯。”很多教师言辞中也流露一丝无奈,“家长都觉得把孩子送到学校,就是交给你们了,教得好不好,懂不懂规矩,那是你们老师的事。”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推进未成年人文明礼仪教育,教师要身正为范,家长也要以身作则。为了吸引家长主动参与到幼儿文明礼仪养成活动中来,南京市中华路幼儿园发放“告家长书——未成年人文明礼仪”,引起家长对幼儿文明礼仪的关注,通过召开家长会,举办家长学校,引导家长了解自身言行对幼儿发展的重要作用。江苏的很多幼儿园、小学也都开展了“小手拉大手”的活动,让孩子把良好的礼仪风貌带出校园,走出家庭,走向社会,让小朋友们成为“小小宣传员”,“小小监督员”。淮阴小学六年级学生家长高女士告诉记者,自己以前也经常教育孩子垃圾要丢进垃圾桶,但有时候远远一扔,扔不中也就算了,觉得反正会有清洁工人来收拾。“现在孩子看到了,就会走过去捡,我还怪不好意思的。”
社会是一艘知识航母,推进未成年人学习文明礼仪,社会的示范作用十分重要,南京拉萨路小学近年来实行全员育人,大课间会请保安叔叔,保洁阿姨给孩子们在树下讲故事,孩子们看到保安,从前会选择性无视,现在也会大声向他们打招呼,“保安叔叔好!”中华路幼儿园的教师们不仅自身做出表率,婉拒家长的礼金、礼物,对于那些盛情难却的鲜花,她们还想出借花献佛的妙招,带着大班孩子去探望敬老院的老人、马路上辛苦执勤的交警,把真情传递给关心、爱护我们的人,更传递给需要我们关心、爱护的人,也让孩子们在和他们接触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学会感恩。
徐州鼓楼小学一年级小朋友“击鼓明志”
从日常养成到激励巩固——我们为什么需要仪式?
5月28日上午10:00,淮阴中学的十四岁成长礼上,大屏幕上闪过一张张朝气蓬勃的笑脸,孩子们纷纷诉说着他们眼中的青春是什么,“青春是一朵含苞待放的花,给了我们等待和期盼。”“青春是给我点阳光我就灿烂,给我点雨水我就泛滥。”一位一直低头在刷朋友圈的家长突然抬起了头,坐直了身体——他听到了自己孩子的声音。
相对于将日常行为规范落到实处、落到细处的“八礼”而言,“四仪”听上去似乎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一点距离,但对于那些亲历过仪式教育的人来说,好的仪式具有非同寻常的力量。“我是村小出来的孩子,直到上大学之前连毕业典礼都没有参加过,对仪式感这种东西印象是很模糊的。”雨花实小的赵梅校长告诉记者,看到现在的孩子有入学礼、成长礼、毕业礼,心里有时候还真有些羡慕他们。也会有错过了入学礼和成长礼的六年级学生不甘心地跑来问她,“老师,为什么我们那个时候没有入学仪式?”孩子们回想起自己进校第一天的心情,多少都是有点困惑、尴尬,甚至害怕的,有些孩子还会哭。“但是现在真的没有孩子哭了,入学仪式上他们都是笑着的。”赵梅很肯定地说。
早在入学仪式前,学校就做了精心的准备和铺垫,一年级教师团队介绍的小册子和孩子的胸牌早早就发放到家长和孩子手中,孩子们佩戴着小胸章,没见过的老师第一眼就能叫出他们的名字,小伙伴们也能迅速打成一片。入学仪式上,老师们会拥抱一下孩子,一个班的孩子们在一起拍一张全家福,每个孩子也都会单独拍一张照片记录他们成为小学生的样子,很简单,也很温暖。
南京东山外国语学校的青春仪式也很有心思,来回25公里的远足,用脚步兑现对青春的承诺,“孩子们哪里走过这么远的路?叫苦叫累的时候,我们会动员家长们陪孩子走上一段。”该校的德育主任杨庆说,“家长们都说这样的仪式很催泪,走在孩子身边有泪奔的冲动。” 通过仪式,教师、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了,因为体察到孩子的成长,进而不断反思以及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这是采访过程中,很多一线教师,包括家长的亲身体会。
作为以“开笔礼”闻名在外的南京夫子庙小学,礼仪教育一直是学校的特色和亮点,深受学生喜爱:一年级的“开笔礼”,破蒙启智,孩子由此踏上漫漫求学路;三年级的“成童礼”上,孩子学会敬畏自然、感恩生命;六年级的“状元礼”上,孩子们分享成长、立志成才,记于心,立于心。在夫小校长冯爱东眼中眼中,仪式是一种氛围的营造,可以让孩子及他人更快接受自己身份的转变。
“‘八礼’是日常养成,‘四仪’则是激励巩固。”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明办主任杨志纯说,在未成年人中开展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引导未成年人从小做起,学礼仪、知礼仪、行礼仪,其目的就是通过文明礼仪养成教育,融入“爱、善、诚、勤、俭、美”六种理念和价值取向,更好地促进未成年人良好品格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连云港解放路小学自编文明礼仪舞台剧“山羊公公倒了扶不扶”
起跑吧,青春!向上吧,少年!淮阴中学青春仪式
编辑:李月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