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海大学,有这样一位青年共产党员,刚满40岁,就硕果累累——获得国家级科技大奖5项、省部级科技奖8项、专利36项,完成了40余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成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国家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她就是全省学校优秀共产党员标兵、河海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王沛芳。
谈到当选优秀党员标兵,王沛芳充满了感激之情,她说:“国家和学校为培养我付出了很多,我作为一名水环境保护领域的科研工作者,需要带领我们的团队付出更多的努力,做出更大的贡献。”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王沛芳的团队中有40多个在校学生,每年经她指导毕业的研究生有10多个。在学生眼里,王沛芳就是一枝绽放的玫瑰,是严师更是益友。
虽然面相柔弱,但是王沛芳在学业、科研方面,却是“严”字当头,如带刺的玫瑰。曾经有不少学生由于学习和实验态度不端正而被她批评得哭过,但毕业的时候,学生也会抱着她哭,感谢她的严格要求,让他们对学术、对真理心怀敬畏,也更加懂得应该怎样做人、做事。在生活上,王沛芳又宛如邻家姐姐般,给人以细微的关怀和帮助。用她的一个博士生的话说:“王老师就像她的研究对象——大自然的湖泊、河流一样,虽然内心情感丰富,但是外表平静,让人很容易接近。”
除了面对面指导,王沛芳时常通过团队内部QQ群、电子邮件、短信等方式了解同学们的想法,并与之交流。一位研究生说:“往往是我们晚上9点多发送文章或实验方案给她,第二天就能在邮箱中看到回信了,而时间显示她常常帮我们改论文改到夜里一两点。”
正因为这样,王沛芳的学生谈及她,除了学术上的钦佩,还有对她师德的称赞和感激。也因为如此,她的科研团队不仅是“科研先进团队”,更是“科研幸福团队”。研究生杨迪至今还记得,2012年6月的一个深夜,在他突发疾病被送往省人民医院抢救,王老师不顾妊娠反应强烈,从30公里外的家中赶到医院探视。还有一位本科生,曾被王老师默默资助生活费数年,一直都不知道是谁在帮她,这是王沛芳委托学院党委悄悄进行的。在王沛芳看来,毫无保留地指导学生的学业是她的责任,而让学生感受到团队的温暖,更好地成长、成才是她最大的幸福。
迄今为止,王沛芳指导及协助指导的已毕业博士和硕士研究生达30余人,大学本科毕业生8届,培养了一大批科技人才。他们有的工作在国家环保、水利行业的管理部门,直接参与制定政策,管理和保护着我国的湖水环境;有的工作在基层单位,为每家每户、每个企业或者每个城市的水污染控制做着自己的贡献。王沛芳说:“我希望你们每个人都是优秀的,都能为我国的水环境保护贡献一份力量。”
编辑:汤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