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图片新闻 > 正文

朱彩云:不恋都市恋小岛

作者:唐守伦 发布时间:2015-09-09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常言说,凤凰栖高枝。被群众誉为从驼城飞来的“金凤凰”——朱彩云,却恋上了镇江市丹徒区境内被长江水环抱的小岛,像铁锚一样扎根江岛的教育事业。

那是16年前的盛夏,从西安外语学院毕业的朱彩云,婉谢亲友帮她在家乡安排工作的好意,告别驼城——陕西榆林的父老乡亲,追随相恋4年的陕西同乡恋人,来到镇江市丹徒区高桥中学担任英语教师。

高桥镇为长江下游一冲击沙洲,距今约830余年历史,后因镇内一座拱形石桥取名高桥。从元初始为海门长江口外开沙,后海门东移便顺江成洲,称之“世外桃源”。

第一次坐轮渡的朱彩云,望着眼前滚滚东流的长江水,心中充满了遐想,眼前不时地出现想像中的校园美景。半个小时后,当摩托车把她送到高桥中学时,展现在眼前的却是另一番景象:学校的操场上长满了半人高的草,真是名副其实的“草场”;教室是破烂不堪,霉气冲天;宿舍墙面满是青苔,睡的是网格状架子床。她的脸上写满了失望的神情,怀疑到错了地方:“这里就是‘世外桃源’——高桥吗?”

是的,这里就是高桥,就是她将工作和生活的地方,就是她充满期待的教学阵地,就是她如花似霞的青春驿站。

夜晚,在家乡很少见到蚊子的朱彩云,饱受了蚊子的轮番进攻;老鼠不时地出没,横冲直撞;卫生间里,时常有蜈蚣、蛇出没,吓得连门也不敢出。

但不出门也不得“安宁”。6月初,笔者见到朱彩云时,她饶有趣味地告诉我一件趣事——第一次见到龙虾的情景:那天,她正在洗衣服,突然不知从哪里掉下一只龙虾,正好砸在洗衣盆里,此前,她从未见过龙虾的“尊荣”。看到龙虾张牙舞爪的样子,一时不知所措,吓得冷汗直冒。如今,品尝龙吓的美味时,她还是心有余悸。

朱彩云家乡的城雕是前行的骆驼,耳濡目染让她从小就记住了骆驼的两种精神:一是,相信沙漠的那边是绿洲;二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向希望的绿洲。这两种精神早已成为她前行的坚强动力。

透过学生们一双双对知识无限渴望的眼睛,想起地方、教育局领导来慰问她时的殷切期望,感受高桥群众和学校领导无微不至的关心,她很快就克服了生活条件艰苦、语言不通、饮食与气候不适应等困难,站在农村中学的三尺讲台上,挑起了初一两个班英语教学的重任。

开学后的第一个早自习,朱彩云带着学生读完生单词后就让大家自己读,许同学却低着头,坐在位子上不出声,她走过去问他原因,他难为情地说:“我不会读。”

“不要紧,我一个一个教你读。”她边安慰,边带着他一遍遍地读。以后的课堂上,她格外关注许同学的英语学习,他也学得很用心,英语成绩一步步地提高。他专门给朱彩云老师写了一封情真意切的感谢信,表达内心的感激之情。

与每一名孩子交知心朋友,处处关心爱护孩子,让孩子品尝到爱的滋味。朱彩云所带班英语成绩直线上升,名列全校全区前茅。

隔江千里远。高桥中学与朱彩云的丈夫所在的省大港中学隔着长江,平时工作忙,见上一面也不容易。结婚后,为了相互间有个照应,她向组织申请将丈夫调入高桥中学,这让担心朱彩云会飞离小岛的人们大跌眼镜:因为不少老师都想法调出小岛,她反而把丈夫调进来。

婚后不久,朱彩云的孩子出世了,夫妻俩一合计,取名为草草,寓意像小草一样顽强地生长。在孩子最需要父爱、母爱的时候,为了不影响教学工作,先后将孩子托付给当地的两位老人照顾,这样的生活一直持续到孩子上了幼儿园。而岛上的孩子大多数是由家人一手带大的,这也让草草成了小岛上众人熟悉的“名人”, 承受着周末才能回家与父母团聚的痛苦。

这期间,朱彩云倾注满腔真情点燃了一个个学生的激情之火。

得知高桥中学举行英语演讲比赛的消息,大家踊跃报名。经过挑选,朱彩云决定让学习成绩较差、口头表达能力较强的两位同学参加。

然而,班里的同学却议论纷纷:“让他们参加比赛,我们班一定输定了!”

“同学们,我们要相信他俩,一定能取得好成绩。”朱彩云在班上鼓励说。看到老师如此信任他俩,这两名同学激动地说:“我们一定尽最大努力,不让大家失望。”经过朱彩云的悉心指导和他俩的不懈努力,终于分别夺得演讲比赛的第一、三名。

类似的事情真是举不胜数。前年4月下旬的一个周末,朱老师和其他几位任课教师来到家境贫寒的李同学家里家访。当时,李同学的英语是最薄弱的学科,朱彩云想方设法地帮助他,可是,总是激发不了他学习英语的热情。朱老师想走进李同学的心里,深入地谈一次心。

不巧的是,朱彩云在上他家门口的台阶时,左脚踝严重扭伤,整只脚立即肿得像馒头一样,痛得汗珠不停地从头上落下。同事们劝她赶快上医院治疗,但她这次家访对李同学来说十分重要,忍痛迈进的他的家门。

这一切,被李同学和家长看在眼里,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我一定全力学好英语,以全新的面貌去冲刺中考。”从那以后,李同学像换了一个人似地学习英语,以优异的成绩考取省大港中学。

这些年,朱彩云教过的学生多次在各级各类竞赛中获奖,有的还获得全国一等奖。与朱彩云一起进校的5名老师,其中1名是高桥本地人,都先后离开了高桥中学。但她还是一如既往地奉献在高桥中学的讲台上,原本字正腔圆的普通话里不时出现地道的高桥方言,成为当地一对老人的“干女儿”,光荣地当选“丹徒区人大代表”。

人们真难想像,朱彩云对高桥这个小岛爱得如此深,都打心眼里钦佩、赞美她,她先后被授予丹徒区“青年教师标兵”、 “教学能手” 、“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 、“市中青年骨干教师”等荣誉称号,成为丹徒区目前唯一的英语学科带头人。多篇论文在国家级、省级刊物发表或获奖。

每逢佳节倍思亲。远离家乡的朱彩云,如今过节时更能享受到高桥人民的殷殷深情:当地群众初一吃圆子、二月八吃馄饨、清明节吃蒿蒿茧、端午吃粽子等,都不忘给她送上一份。此时,她的心里乐开了花!这不正是朱彩云融入高桥的见证吗?这不正是朱彩云扎根江岛的不竭源泉吗?

编辑:汤雯

责任编辑:刘北洋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