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藏31年,社区服务14年
南医大老校友佩戴12块勋章回到母校
他说:我想把这些勋章别在母校的校旗上
江苏教育新闻网讯 (通讯员 陈思宇 蔡心轶)“一共12块勋章,本来想把20多块都带来,但是很重。”今天,南京医科大学校庆80周年现场,来了一位满身别满各种勋章的校友。
“最重要的是全国优秀党员的金质奖章。有人开玩笑给我估价,价值6万块。2000年获得的。全国仅50名。”
“这块是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
“这块是全国孝星。”
“这块是上海世博会志愿者的奖章。”
他叫叶如陵,今年74岁,自从1959级进入南京医科大学医学系就读之后,医学事业就渗透到叶如陵的人生中,逾半个世纪的生活,都是在和病人打交道。上世纪70年代初,他响应号召,支援西藏医疗卫生事业长达31年;从西藏退休回到北京,他拒绝了多家医院的高薪聘请,又扎根到基层志愿服务工作中。他是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卫生系统先进个人、第四届首都道德模范。
“母校80岁。我毕业50年,和雷锋同岁。”在现场,叶老这样介绍自己,他说:“感谢母校培养了我,我想要把这些奖章别在校旗上。”
“援藏是我自己的选择,西藏是我的第二故乡”
“有他在,我们就放心了,他是我们的保护神!”这是社区老人们对叶如陵的评价。而在近半个世纪之中,这也是许多藏区脑外科患者的心声。
1964年从南医毕业后,叶如陵被分配到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从事整形外科工作。时至今日,这里仍是全国医学专业学生最梦寐以求的去处之一。1970年,中央发出了“最高学府也要支援边疆”的号召,30岁的叶如陵带着新婚妻子毫不犹豫地加入中央医疗队,告别了北京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奔赴西藏,奉献了全部青春。
初入海拔5200米的煤矿,他由于缺氧,血色素一度高达23.9克,接近常人的2倍,眼睛充血,嘴唇青紫,呼吸困难,晚上不能平卧。
艰苦的自然条件让同来的20多人在完成3年的援藏期限后陆续返京,“西藏当时确实缺医少药,我们这样的大学生在北京很多,在西藏太少,西藏更需要我们。”这样的需要,让他再次选择留在西藏,这一留就是31年。
由于西藏山路险峻,车祸频发,而当时西藏的脑外科几乎是空白,甚至没有一个脑外科医生,使得很多在交通事故中受伤的患者不能得到及时的救治,车祸死亡率非常高。于是,他决心转行脑外科,开始是自学,后来又被派到上海瑞金医院进修一年,此后他回藏着手成立了脑外科小组,开创了西藏脑外科事业,让藏民享受到了更好的医疗服务。
同行眼中,叶如陵是一个为了事业肯拼命又能萃取出智慧的人。援藏期间,他自学脑外科,成为西藏第一位神经外科医生;在西藏自治区第一人民医院担任院长,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在拉萨建立了迄今西藏地方上唯一一所“三级甲等医院”;组建“西藏医学院”,利用内地资源优势,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办法,为藏区培养一批批民族医生和医科大学生;推动“高原医学”学科建设,著书立说填补了西藏没有神经外科的空白……
在他的建议下,西藏卫生厅成立了干部保健处,他是第一任处长,曾任过四年当时在西藏工作的胡锦涛同志的保健医师。
在与西藏艰苦环境抗争的31年中,叶老从一个满腔热血的大学毕业青年成长为藏区知名的主任医师、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被评为卫生系统全国先进工作者。
60岁,叶如陵退休,离开西藏。临行前,藏区人民政府给他颁发了荣誉证书,表彰他长期援藏的献身精神和对西藏建设做出的杰出贡献。得知叶老要离开的消息,医院全体藏、汉族医务人员和许多自发赶来的病友簇拥而来,给叶如陵献上近百条洁白的哈达。
“社区更需要我”
2000年,叶老退休回到北京后,多家大医院聘请他出山。然而,当叶老看到社区里的医疗条件和大医院相距甚远、老人们求医问药十分不便时,他又一次作出了这样的决定:“像我这样的人,在医院里太多,而在社区里太少,社区更需要我。”在社区,叶老开始无偿给大家看病。
为了当好“社区医疗志愿者”,叶如陵又给自己找了顶“官帽”——西坝河西里社区党委委员、第四党支部书记。“官帽”是叶如陵自己争来的,为的是更好地为社区居民服务;“官帽”也是社区老百姓“送”的,为的是感谢叶如陵为大家辛苦义诊。
起初,没有固定的场所,他就让社区居民来自己家里看病,家里的电话也成了邻里们的24小时“健康热线”。不管白天夜晚,只要社区居民找他看病,他总是不厌其烦、有求必应,时间长了,甚至还有河北、黑龙江等地的病人慕名打来电话咨询。看到社区里有的老人被虚假宣传的保健品骗了不少钱,他就自编教材、制作幻灯片,每当社区组织活动,他都会申请10分钟时间,为百姓讲解常见病、普及医疗卫生常识,久而久之竟办成了社区“健康大课堂”。
2007年,北京市朝阳区红十字会为叶如陵所在的社区提供了一辆房车。在街道工委的鼓励下,叶如陵成立了“叶如陵团队工作室”,每周固定时间为社区居民量血压、测血糖,讲解医院的诊断书,几乎风雨无阻。房车也被社区居民亲切地称为“爱心小屋”。
“老人们去大医院看病太不方便,一大早就得起来排队挂号,有些问题在社区就可以解决。有了这个爱心小屋后老人们经常找我咨询,量血压,把化验单拿给我看,节省了很多时间。”
一天夜里,社区的冯玉梅老人突发病状,儿女不在家,情急之下她拨通了叶老的“热线”。接到电话,叶老马上赶来急救,病情稳定后及时将老人送到医院。“他救了我一命。”冯老太太感激涕零。
“孝星”的由来
说道全国孝星的奖牌,叶老介绍说,在社区建设爱心小屋。专业也随之改变,从专科医生变成了一个全科医生。特别是服务很多空巢老人。他帮助他们看病,子女不在身边的,帮她们洗澡、照顾生活,直到送终。评奖主办方对他的评价是:这是一种“大孝”。
“爱心、知识、奉献和坚持,这是我想送给学弟学妹的八个字。”叶如陵说:“做好医生,首先要做好人。”
“雷锋和我是同龄人,我给自己的要求是扎扎实实学雷锋。我的入党申请中给自己这样提要求:多做好事,少做错事,不做坏事。忠诚于党。”叶老这样坚持了几十年。
“我是医生,也是老百姓。两边我都有体会的。”在谈到当前的医患关系,他说,老百姓看病都喜欢涌到大医院,医生累,患者也很烦。“而我建立爱心小屋的作用之一,就是医院在社区的一种延续,医院做不了的事情,我帮忙做。CT、化验单……老百姓看不懂的,弄不明白的,我给他们详细解读。”
记者问道:“您最愿意别人怎样称呼您?”
“党员志愿者!”叶老想都没想。党员、志愿者,两个词,标注了他的人生。
“那时候正好赶上三年自然灾害,学生们饿得全身浮肿,老师对我们都特别好,有一年不准考试,不准复习,上完课就让我们回宿舍躺着保存体力。”忆及在我校读书的过往,叶老依旧历历在目,“家里至今还放着一本南医当年出的解剖书,纸张比现在老百姓用的卫生纸还要薄,我如今仍会时不时拿出来看看,回忆当年的艰苦岁月。”
“我今年已经74岁了,但我没有忘记我是南医的学子。是南医教会了我如何做一个好医生和如何做一个好人。作为一名医生,要活到老学到老,一心为患者考虑。”叶老感慨道,“‘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的金质奖章和其他15枚奖章应该别在南医的校旗上。”
“下午我就走啦,只能在学校待半天。回去我还要上课。”如今,叶老几乎没有空闲的时候。2006年起,他被北京市朝阳区红十字会卫生救护培训中心聘为首席讲师,从零开始学习电脑技术,自己制作幻灯片课件,为机关、学校、社区、企事业单位培训了大批急救员;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他组建了一支平均年龄68岁的社区“首都治安志愿者”队伍,每天在街道社区站岗巡逻14小时,直至残奥会结束;2010年,体检全部合格的叶如陵作为北京参博志愿者为上海世博会服务长达半个月,是年龄最大的一位志愿者;如今,来自中央财经大学、煤炭总医院等单位的年轻志愿者纷纷慕名而来,拜老叶为师……他被中共中央、国务院评为“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先进个人”、2008年北京十大志愿者、中国红十字会“志愿者之星”、北京社区志愿者之星、2009年首都十大道德模范候选人,还获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身边雷锋”、“最美北京人标兵”等荣誉称号,2013年当选第四届首都道德模范。
“我觉得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我的价值观就是有爱心、有知识、有奉献精神,还有就是坚持。我自己的书屋叫做‘舍得书屋’。我认为,有舍才有得,有奉献才有收获。作为一个70多岁的人,别人还需要你,那是什么感觉?是一种很幸福的感觉。”
编辑:李月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