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图片新闻 > 正文

江南城市无锡的教育性格

作者:姜 阳 发布时间:2015-09-10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新闻背景】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之首,明确提出了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大力促进教育公平等下一阶段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战略性目标和任务。而在此之前出台的国务院意见也明确指出,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性、长期性和艰巨性。

2014年1月16日,江苏省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批准了《无锡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条例》,这是国内首部关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并于2014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条例》包括总则、入学机会、办学条件、师资配置、学校管理、教育质量、经费保障、法律责任、附则共9章41条。该条例引起全国业内高度关注,也曾经一度引起百姓热议。大家担心,条例中的很多条款会不会成为纸上谈兵。

2014年12月底,由中国教育学会教育行政学专业委员会组织的市县政府统筹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讨会暨中国教育学会教育行政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学术年会在无锡召开,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达地区之一,无锡推动我国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践被业内称为一面旗帜,这面旗帜究竟在哪些方面具有示范意义?老百姓关心也担心的问题是否出现?地方立法对无锡义务教育均衡起到了怎样的价值?

———编者

驶向无锡的高铁上,同行的朋友发了条“将行至一座不显山露水的城市”的微信,不甚解。下车行走城中,于钢筋水泥掩盖处,仍可以发现江南水城的独特印记,灰砖白墙,碧水红灯,美得如同一幅画,安静不张扬。这才对朋友的话领悟一二。作为一个关注教育的人,少不了观察这城的教育。

(一)

打开无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时间表时,发现其速度之快,质量之高,有点出乎意料。“2008年,无锡全面启动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示范区创建;2009—2011年,连续投入30亿元加强改造188所相对薄弱学校;2010年,推动校长教师轮岗,五年内促进万名教师、百名校长的交流;2013年,所辖市(县)区全部通过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国家认定;2014年,全国首个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地方性法规———《无锡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条例》颁布并施行。”如此优秀的成绩单,让人觉得对于无锡教育,相逢恨晚。

行走在无锡城乡中小学间,不时听到一同来参观的来自全国各地教育局局长的赞叹。通过薄弱学校改造提升,无锡市90%以上学校达到省定现代化办学标准。江阴周庄实验小学,虽属镇级小学,建筑布局已经媲美甚至超越城市小学:池塘流水,芦苇轻摇,灰白交织的江南色,配上几缕朱红,格外美。抓硬件的同时,无锡教育还同时推进“校长教师交流”、“一校一品”校园特色建设,推进教育质量发展。东北塘中学,依据学校特点与自身积累,发展出“棒垒球”与“围棋”两大特色品牌,文武兼具,促素质发展;百年老校育红小学,让传统的纸版画和古文复活,在学生的手中焕发光彩。

(二)

无锡教育是开放的,与关注教育的市民时刻保持着互动联系。

时下最流行的传播方式“公共微信平台”,无锡教育早就办得有声有色。关注“无锡教育”,既能看到各级政策、招考资讯、教育新闻;更能发现与公众互动起来的“公开信”、“投票箱”。不止微信,今年12月,《无锡教育新视讯》在无锡公交移动电视上出现,为市民了解锡城教育发展提供方便快捷的新渠道。

只有获得百姓理解,人民满意,才能达到义务教育均衡的真正目的。这是所有无锡教育人的共识。无锡市委、市政府每年都会向社会公布“为民办实事”项目,并且在年末公开工作成果。“改造薄弱校”连续三年都被纳入项目中。有目标,才有动力;有关注,才有压力。向民众的坦诚公开和接受监督,换来的是自身发展的高质量和民众反馈的高满意度。

(三)

承载无锡教育发展的无锡教育人温和中见力量。推动义务教育均衡,总会存在阻力和不理解,他们选择突破和化解。

“清理教育乱象,给无锡教育发展一个安静的空间”是大家的心愿。首先是“公有民办”学校问题,曾一度影响无锡教育整个生态。截至2008年,无锡“校中校”问题得到彻底清理,为当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奠定了基础。接着是教师校长交流,这也一直是很多区域头疼的难题。2010年,无锡开始按照每年15%的教师比例推动轮岗交流。“城乡教师薪资水平一致”、“教师自由选择交流学校”、“绩效薪资外不允许随意增加其他薪资”等系列政策规定的出台,有效保障了教师校长交流的有序进行。五年内,全市组织15580名专任教师和608名校长的轮岗交流,无锡教育圈也因之营造出了一潭能够常更新、有生气的活水。

教育公平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追求过程,实现“人人享有良好教育”需要努力,需要坚持。无锡教育人深知这一点,2014年,无锡市政府出台全国首个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地方性法规《无锡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条例》,业界指出,该举措为促进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构建了长效机制。

向他们问起义务教育均衡的那些事儿。说到困难,他们很坦诚,公办学校100%向外来务工子女开放,承担着17万外地孩子在无锡接受好教育的重量,财政难,但必须坚持。因为好的政策支持,教师成为无锡当地颇有吸引力的职业,教师质量越来越高了。

想必无锡教育也给无锡这个温婉的城市打下了烙印。

无锡探索

无锡市教育局局长 陆卫东

党政领导、统筹推动,区域全面整体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工作关联度大、涉及部门多,必须依靠党委、政府的强力推动。从2008年开始,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关于全面启动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示范区创建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快推进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的意见》,并在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30多份政策文件中,明确各地政府和市各相关部门推进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的工作责任,列入对市(县)区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政绩考核的范畴,真正做到目标明确、步调统一,上下联动、狠抓落实。各市(县)区政府都建立了由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工作班子,制定工作规划,明确年度工作目标,集中人力、财力、物力,扎扎实实从基础最薄弱、矛盾最突出、群众满意度最低的环节抓起,提升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同时,市政府专门制定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示范区建设指标体系、评估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和达成要求,根据指标要求和达成进度,有针对性地开展督导评估,推动了创建工作扎实开展。

坚持提谷齐峰。我们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是削峰填谷,在低水平上缩小差距,而是提谷齐峰,拉长短板,追求高水平、高质量的均衡,实现在发展中促均衡、在均衡中促发展。在工作中,坚持把重点放在改造提升相对薄弱学校上,从2009年起,市委、市政府连续三年把改造提升60所义务教育相对薄弱学校纳入“为民办实事”项目,每年安排1000万元引导资金,重点推动相对薄弱学校硬件建设。2009—2011年,全市共投入30亿元改造加强了188所相对薄弱学校,实现了相对薄弱学校在办学场地、教学用房、设施设备、校园环境等方面的全面改善。同时,抓好学校布局优化调整,按照学校数量恰当、区域布局合理、办学效益较高原则,合理确定义务教育学校数量、布点,凡新建学校一律按照省、市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办学条件标准建设,对办学条件不达标的学校采取调整撤并、迁建、改扩建等办法使其限期达标。

推动校长、教师交流。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难点在于师资力量的均衡配置。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成效,根本上取决于校长、教师队伍的均衡配置和整体提升。从2010年开始,大力推动校长教师轮岗交流,每年按照不低于专任教师总数15%和不低于骨干教师总数15%的比例,推动公办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轮岗交流。与此同时,大力推动严格按照编制标准配齐学校专任教师,推行公办教师“县管校用”,逐步做到城乡之间、校际之间中高级职称教师比例、骨干教师比例大致相当;对于骨干教师配置不足的学校,通过交流、培养、引进等途径增加骨干教师数量,凡新增骨干教师,优先安排到这类学校任教。

着力优化教育生态环境。坚持以深化改革创新为动力,着力破除教育发展中的一些制度性障碍,化解群众关心的教育热点难题。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全面清理“公有民办”学校,彻底解决了“校中校”问题,义务教育办学秩序得到优化。坚持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严格执行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政策,严禁任何学校采取考试方式选拔学生。发挥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带动作用,推进公办学校多种形式合作办学,组建市级初中学校发展共同体,鼓励各地通过组建教育共同体、集团化办学、对口帮扶等方式扶持相对薄弱学校,提高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办学由生源竞争向质量竞争、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保障弱势群体教育权利。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无锡外来务工人员及其随带子女数量不断增加,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成为各级政府的重要责任。无锡市委、市政府对这项工作高度重视,将其作为实施免费义务教育的同等保障范畴,作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任务,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无锡市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坚持“两为主”原则,以常住人口为基准科学规划学校布局,建立入学预报名制度,规范入学申请程序,加强入学接纳统筹,确保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应纳尽纳。目前,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充分发挥接纳主渠道作用,公办学校100%向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开放,全市非本市户籍义务教育适龄入学儿童超过17万人,在公办学校就读的比例稳定在90%以上,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得到良好保障。

编辑:周灵

责任编辑:刘北洋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