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个孩子,自小学三年级起,他利用每个寒暑假,把自己的同学和好友组织起来,创立了56个“心灵驿站”,给假期中“无助和孤独”的留守儿童带去温暖和关爱。他和小伙伴们邀请法制人员举办普法和安全讲座,组织留守儿童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如读书、做游戏、到社区表演节目、参加社会实践等,让大家学会关爱、共同进步。
这个孩子名叫郑昊冉,是徐州市黄山外国语学校初三学生。在第二届江苏省“美德少年”评选表彰活动中,郑昊冉被评为“十大美德少年标兵”。这样一位美德少年的出现,有身边环境的推动,也离不开父母在他成长过程中的引导。
从小做力所能及的事
15岁的郑昊冉,身高已经将近180cm了,他很阳光,喜欢打篮球。“得了这个荣誉,心里还是很高兴的。我希望以后开办更多的‘心灵驿站’,帮助更多的人。”郑昊冉“经营”这56个“心灵驿站”已经有6年了,谁也没有想到他能坚持这么长时间。
“心灵驿站”成立于郑昊冉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依托这个平台,郑昊冉帮助了很多人。“我最大的愿望是尽最大的力量去帮助别人,让他们走出心理阴影,更开心地去面对生活和学习。”郑昊冉说。一次,得知徐州市铜山区大许镇一位初一学生母亲病重,家庭十分困难,他便和“心灵驿站”的同学们带着学习、生活用品等到该同学家中,与他一起联欢,和他做朋友。“其实也没什么,只要是能想到的事情,而且又能做到的,我都会去帮助他们。”
郑昊冉的母亲王芳告诉记者,她和丈夫从小就放手让郑昊冉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孩子也自然而然地表现出“能干”的品质。王芳说,在上小学的时候,孩子的自主性就得以发掘。郑昊冉和别的孩子不太一样,父母让他去帮老人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他一定会去做,并且总是做得井井有条。
经过长期锻炼,郑昊冉变得稳重而成熟。他每两周会从学校回家看望外婆一次。“平时都在学校吃住,也没法帮外婆干活,所以回去的时候,会帮外婆拖地、洗衣服。我还会炒菜,番茄鸡蛋、绿豆芽、土豆丝都是我的拿手好菜。”郑昊冉笑着说。
久而久之,郑昊冉“能干”的品质得到了小伙伴的认可,使他成为孩子们心目中的“老大”。因此,郑昊冉组织小伙伴们做事情从来不用费什么口舌。从小学三年级开始,他打理的“心灵驿站”像模像样——无论是邀请专家,还是组织大家给孤儿院送温暖,郑昊冉的表现可圈可点。
在父母的鼓励下,郑昊冉做好事的劲头越来越足,也慢慢磨砺出了优秀的品质,助人为乐的思想也在心中扎下了根。王芳告诉记者,在小学五年级时,郑昊冉给她讲了一个故事,让她很感动。当时郑昊冉说:“我们邻居家有位76岁的老人,这个老人和他的一众子女为一非亲非故的93岁老人送终,他这么做的原因只是因为这位93岁的老人曾是自家的保姆。妈妈,我以后也要像这家人一样,有一颗感恩的心。”
当好引导孩子的“参谋”
郑昊冉不只是说说而已,一直以来他也是那样做的。一次,郑昊冉的手破了,同班的一位同学从家中专门给他捎了一块创可贴。没过1个月,这位同学因下楼不慎骨折,郑昊冉和“心灵驿站”的小伙伴们,硬是背着他上下楼2个月,直至他痊愈为止。
如今孩子已经有了自我判断能力,这同王芳以及丈夫的悉心引导是分不开的。王芳认为,“在孩子的成长中,家长要多给予引导,适时给予赞赏并当好参谋和榜样。”作为妈妈,王芳十分注重孩子的身心健康。她认为,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正处于生理和心理上的断乳期,家长要洞察秋毫,从孩子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去留意观察,及时纠正孩子成长中出现的偏差,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让孩子朝着健康、良性的方向发展。
“一件事让我印象很深。”王芳说,“在‘心灵驿站’活动中,一个小朋友是孤儿,家境拮据,平时显得很小气。日久天长,郑昊冉也和其他小朋友一样,对他有点鄙视。”看到儿子萌生了这种心态,王芳就找了一个好机会,找了一个很安静的场所,细心地和儿子聊天。她告诉儿子:“这个孩子因为是孤儿,性格逐步变成这样是有原因的。她还告诉儿子,这个孩子现在的行为举止,其实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你们恰恰不能鄙视他,要团结小伙伴,帮扶他,与他交朋友……”
通过母亲的教育,郑昊冉认识到了自己心态上的问题,他妥善地处理好了自己同这位孤儿的关系,并让同学和朋友们都去关心他。
虽然上初中时郑昊冉寄宿在学校,但是他碰到事情仍然保持着和母亲的沟通和联系。郑昊冉说:“‘心灵驿站’的事情我通常自己就能解决,平时碰到解决不了的事情,我会打电话给妈妈,听听她的意见,但在尊重她的想法同时,还是会有自己的主见。”
不以成年人的眼光看孩子
谈到这么多年来对孩子的培养,王芳的总结是:“我们不可以用成年人的眼光看待孩子,也不可以用自己的少年时期与他比较,要与时俱进,从孩子本身及现实社会环境出发,找到一种适合自己孩子发展的道路。”
郑昊冉花了很多时间去帮助他人,王芳并没有干涉,也没有站在成年人的立场上去担忧孩子的成绩会因此受到影响。
郑昊冉的同学张子航和曹猛告诉记者,郑昊冉成绩优秀,懂得维护大家的利益,乐于帮助其他同学,从郑昊冉身上,他们学到了很多东西。
在班主任张金灿眼中,郑昊冉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孩子。“他是班长,班里有62个学生,这些学生父母多数都在外地工作。刚上初一时,很多学生特别想家,他就给大家做心理辅导,安慰大家,同学们的心理状态稳定了,学习成绩自然也提高了。”
王芳认同孩子做的事情,并没有觉得这些事情会耗费大量时间,影响孩子的成长。她觉得,孩子先成人,然后才能成才,“这样,孩子无论学习达到何种地步,都是最优秀的。”
郑昊冉自己也认为,平时做公益、帮助他人,不会影响到自己学习,“把时间安排好就行了,而且帮助别人会收获到很多喜悦。”
在被问到自己有什么心愿时,郑昊冉说:“我希望身边的人都能找到更好的生活和学习方式,希望身边每一个人都开心快乐。如果他们需要我,我会伸出自己的援手。”
郑昊冉的愿望还要花更多的时间去完成,而作为一个母亲,王芳把孩子培养成人的心愿基本上已经达成了。
(原载于2014年12月30日《江苏教育报·现代家长》)
编辑:汤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