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只沙漏,它放弃了流动,它想把时间固定在那一瞬……它是我十岁生日的礼物……我将它放在书箱的一角,在那里,它不会被颠来倒去;在那里,书籍与它一同老去;在那里,时间可以凝固……”这段感物伤怀、蕴含哲思的文字摘自一位文学少年的周记本。他名叫杨立德,目前就读于镇江市第一中学高二(13)班。每个星期,他都会情不自禁地挥笔写上三四篇周记,记录下学生时代的喜怒哀乐。他的才气得到了校长和老师们的赏识,近日,学校正准备将他的周记汇编成书,作为校本教材发给全校同学阅读。省青少年作家协会也准备将他吸纳为会员。
爱写“无用”的周记
杨立德是一个高高瘦瘦的男孩,鼻梁上架着黑框眼镜,一副文质彬彬的书生模样。才进高一时,在班主任兼语文老师张红霞眼里,“他在一群青春飞扬的同学中并不显得特别,只是交给他的任务,都会积极主动地去做,深黑的眼睛里有聪敏的光芒。”
接下来有两件事给张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是班会课上他讲单口相声,是相声名家的经典段子,但加入了自己的改编,把全班同学逗得前仰后合,而自己却完全不笑。他有一副低沉带磁性的好嗓子,更有出色的表现能力,有气场。二是他爱写周记,每次周记都很长,并且每次看他的周记,都会给老师带来惊喜。张老师说:“虽然他的字不好,细长的一条,像没长直的树,小而密,看上去不那么美观,但好在文字常给人惊喜,写童年回忆,写现在和过去的伙伴,写生活中寻常而又值得记忆的画面,文笔老练,文意生动,即使那么不算好看的字,每次都能让我兴味盎然地读下去,触动情思,写上一段较长的评语。”
考试期间不用写周记,但杨立德依然到时就把周记交上,说:“老师,我写好了,请您帮我看一下。”没有多长时间,他就把一本周记本写完了。那是一本厚厚的牛皮封面的笔记本,上面还有“丽景饭店”的字样,是别人送给他父母的。但他想写的文字实在太多了,再厚的笔记本也不经用,他成为唯一一个在高一时就换了三本周记本的学生。
写这些周记花费了杨立德不少时间。他的父亲并不理解儿子的行为,常说:“你把你宝贵的时间花在了这许多无用的文章上!”杨立德也曾想反驳,但终究没敢。他自嘲地说:“我们是学生,顺着家长说话,让他们出气也是我们的一大用处。”
不会写应试作文
杨立德坦承自己不会写应试作文。他喜欢天马行空地想象,无拘无束地发挥,但这常常让他在考试时吃亏。初三的一次考试时,70分的作文题他只得了5分。那次作文的题目是《诚信》,他写了一个“离奇”的故事:二战时德军准备枪毙一个间谍,该间谍在临刑前请求德军军官准许他回去处理家事,并保证会按时回来。结果德军军官居然答应了,而这个间谍后来也居然准时回来了。杨立德说这个故事并不是自己凭空捏造的,他至今仍想不通老师为什么只给了他这么点分数。
不过杨立德并不太在意这次失利,他认为文章主要是写给自己看的,是为了宣泄自己的情绪,而不是为了取悦别人,或者为了获得高分。他很感谢将自己引上写作之路的一位老师。那还是小学四年级时,父母给他在少年宫报了一个写作兴趣班。班里的作文指导老师姓仇,讲课生动形象,布置作文题目时总是先让孩子们七嘴八舌地畅所欲言一番,再放开手脚去写,不用去想跑没跑题。以前也和其他孩子一样,觉得作文没话可写的杨立德突然发现,原来自己心里有这么多话想表达出来,老师给了两张纸都不够写。
写作让杨立德的心思变得细腻而敏感,很多原本觉得微不足道的小事,也能使他产生灵感,写出一篇洋洋洒洒的文章。初中时,他带着MP3到公园里游玩,悠闲地坐在长凳上,陶醉在一首名为《故乡的原风景》的乐曲中。悠扬的音乐,抒发了曲作者对自然万物和山川土地的感怀,也触动了杨立德的心弦。回去后,他将这些思绪记录下来,写出了一篇题为《泛黄》的周记:“这是个金黄的季节,我坐在公园的长凳上想着。忽而看见两三个小学生,推推搡搡地走过去,眼前就忽而出现一片图景,是几个小学同学的面孔,然而却记不真切了。我惊异地发现,我的记忆,也正随着秋叶泛黄……”这篇周记得了一个“优”,让杨立德备受鼓舞。
随后,他又在一次省级作文大赛中获得了二等奖,获奖文章后来也在杂志上刊发了。说起文章的题目和内容,他有些不好意思地说:“叫《仓鼠明明和强强》,写的是与仓鼠为伴的童年,很幼稚。”这是他第一次将文章变成了铅字,写作兴趣越发浓厚,此后不时有作品在报刊上发表。
快乐的“小老鼠”
爱好写作的杨立德经常有很多奇思妙想。他的周记本花样百出,比如某一周,他署上了如抽象画般的个性签名,还把对个性签名进行解释的一段话写在周记本的封套里,在旁边用小字注明“请看里面”,然后要把周记本倒过来,把封套拉开些,才能看到一段细小的文字,解释他的个性签名是把自己姓名的首字母组合而成的。而下一周,他又用铅笔画了一幅自画像,有点像日本漫画里的侦探,但也确实像他自己。
还有一次,他在周记本旁绑上一支笔,张老师研究了半天,不知该怎么用。打开他的周记,张老师看到他在题目处用黑笔写着“隐形笔”,然后下面一片空白。这时张老师才明白,这是一篇隐形周记。“我找到笔上的开关,按下去灯果然亮了,发出一个小光圈,然后杨立德那熟悉的穿了隐形衣的字就泛着幽蓝的光出现了。虽然看得艰难,但这篇隐形文章仍然打动了我。”诸如此类从内容到形式都别出心裁的周记,让张老师发现了杨立德在写作上的天赋和兴趣。
除了写作外,绘画和听音乐是杨立德的另两大爱好。他从小学时就爱画火柴人,即使在学业繁忙的高中也没停下画笔。高一时,他在晚自习后用半小时时间画了三张书签,有2张是富有魔幻感的梦境景象,1张是颇具透视感的动漫人物。但他这些自以为得意的作品,在父母眼里一文不值,父母在他的书包里发现了这些书签后训斥他说:“画这些浪费时间和纸张的东西有什么用?你把学习搞好了比画几百张书签都强。”
听音乐则给杨立德带来了很多灵感。他的爸爸买了个MP3,却常被杨立德偷偷拿去用。一次,爸爸四处寻找MP3,却怎么也找不到。看着他一脸怒火,妈妈犹豫着说:“兴许是哪只小老鼠叼去了呢。”“胡说!家里怎会有老鼠!”爸爸生气地大喝。杨立德此时却悄悄窝在自己房间的一个小角落里,聆听着MP3里流淌的快乐音符,让灵感的火花在心头酝酿迸发。这时的他,就像只偷偷摸摸的小老鼠,愉快地享受着来之不易的美味大餐。
(原载于2014年第47期《江苏教育报·现代家长》)
编辑:汤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