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图片新闻 > 正文

江苏: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通过教育改变命运

作者:李月昭 发布时间:2015-09-10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江苏教育新闻网讯 (本网记者 李月昭)2014年,江苏省有89个县(市、区)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认定,仅有11个县(区)未通过认定,成为全国接受国家督导评估认定县最多的省份。

为推进这11个县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省、市、县(区)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去年11月中旬,省教育厅会同省政府督查办对尚未通过国家督导认定的11个县(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进行了省级督导。从省级督导情况看,11个县区所有学校办学条件都达到了省Ⅲ类以上标准,达到国家基本均衡要求。

今年4月,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将再次对我省盐城市亭湖区、响水县、滨海县等11个县(区)开展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督导评估,一旦通过“国检”,我省将有望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全覆盖。

过去一年我们取得了哪些工作成效,有哪些实质性的进展?近日,记者随同教育厅赴泗洪、连云港、阜宁多多地实地采访,一探究竟。

70亿元全面改善办学条件

“要让学校成为一个地方最美的建筑”

村小的孩子们在专注地练习书法

“这个学校这么干净,我的脚太脏了。”张涛涛局长从门卫处借了一块抹布,把鞋擦干净才进学校,这个细节让泗洪人民路小学教师李晓红至今难忘。

李晓红1999年从师范院校毕业,来到泗洪人民路小学教书,在她的印象中,当时的学校条件很差,每到下雨天,校园里满是泥泞,孩子们上学都要多带一双鞋,到班级门口换上。桌椅板凳都很破旧,电脑这样的“现代化教学设备”更是奇缺,每到赛课,李晓红都很窘迫,要向学校借电脑,“学校的电脑也很老旧,感觉自己真的要和时代脱节了。”

如今16年过去,学校办学条件日益改善,“电脑早就人手一台,机会也越来越多,市内、省内、省外地跑,感觉自己视野越来越开阔,教学思路也越来越活泛了。”去年2月,人民路小学搬到现在的新校区,面貌更是焕然一新,泗洪教育局局长张涛涛雨天来学校考察,竟不敢“贸然”落脚。

很多教师都和李晓红有过相同的经历,泗洪经济开发区小学的一位教师回忆,“以前一到下雨天,十天半个月都上不了体育课。”六年级学生刘洋说,学校以前又小又破,也没有音乐教室、电脑教室。现在每间教室里都有白板和电脑,学校还经常组织各种有意思的活动,上学期老师带着他们参观了工厂、部队、气象局这些地方,很是长了见识。“原来的学校只有现在的操场这么大,现在的操场和原来的学校一样大!”刘洋的妈妈在一边激动地补充。

“学校的前身是董沟小学,占地17亩,只有两栋教学楼,孩子们也没有什么活动场所;现在搬到了新校区,占地足足有61亩,各种教学设备活动设施可以说应有尽有吧。”开发区小学校长周云难掩欣喜,“刚搬过来的时候有电视台来采访,孩子们对着镜头大喊,‘我太喜欢我的学校了!’特别朴素特别真挚,是那种发自内心的高兴。”

“张局长”告诉记者,泗洪自2012年创建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以来,全县累计投入建设资金12.98亿元,新建了8所农村学校,对城区11所‘老、旧、破、小’学校进行了改造或新建,城乡学校教育装备全面提档升级。

“要让学校成为一个地方最美的建筑,成为孩子一生中到过的最美的地方。”是连云港海州区建宁小学校长吕恒莱的人生理想,背后,有政府为他的理想“买单”。海州区教育局副局长徐艳介绍,过去三年来,海州区先后投入4亿元用于校安工程,其中3亿投入了农村学校,“现在农村和城区学校基本达到一个样。”

省政府教育督导办公室主任赵桂丽告诉记者,近年来政府花了大力气投入基础教育建设,暂未通过认定的这11个县区近三年来用于改善义务教育办学条件的经费累计超过70亿元,平均每县区每年投入超过2亿元。赵桂丽举了一个例子,响水县今年一年的教育投入达到6.2亿元,相当于过去10年教育投入的总和。“从省级督导情况看,11个县区所有学校办学条件都达到了省Ⅲ类以上标准,达到国家基本均衡要求。”

积极探索、不断提升教育惠民满意度

家校互动增强信任,教师流动凸显公平

“爸爸,你昨天晚上睡得好不好?”

早上十一点,阜师附小香港路校区,郭伟伟脸上挂着笑容从四(4)班走了出来,看得出她对这节数学课挺满意。

郭伟伟不是老师,用她的话来说,自己是“半个老师”,学校给每位家长安排了每个月至少两次的听课机会,她没事就跑来“蹭听”,“时间久了,班里40多个孩子每一个我都能叫出名字,感觉就像半个老师一样。我们还有个家长的QQ群,我听完课回去会在群里分享孩子们的表现,大家都很关心。”

在郭伟伟看来,学校能提供这样的机会很不容易,也说明学校的底气特别足,不怕家长“突击检查”。而据她观察,凡是自己去听的课,儿子都表现得特别积极,“对孩子是个激励,也让家长更加放心了。”

“任何家长,任何时间段都可以到任何一间学校的任何一间教室听课。”阜宁教育局长丁才林自豪地介绍,阜宁教育是开放的教育,平时孩子们的作息时间安排,作业量多少等等也都会请家长参与制订。

做人民满意的教育不是一句空话,只有这种交流沟通多了,人民的满意度才会越来越高。王芳是泗洪临淮小学一年级学生史静文的妈妈,老公跑长途运输,自己在镇计划办上班,工作很忙,情绪有时候也比较烦躁,“想关心孩子,但没时间关心,想管孩子,有时候又顾不上。”心里很是纠结,“既想让老师做一个好老师,又想让他们承担一部分父母的责任。”去年学校建议让孩子寄宿,王芳一开始有点担心,学校及时把孩子在校表现,包括伙食菜单都巨细无遗发到她手机上,“看到学校这么尽责,我也能安心工作了。”

而对父母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教育部门更加“走心”,泗洪临淮小学五年级的袁梦琦说自己经常可以在电脑上看见爸爸,学校为留守儿童专门开放了一间电脑教室,让他们可以和父母视频通话。接近午饭时间,袁梦琦还是舍不得放下耳机,不停地问爸爸吃得好不好,睡得怎么样——前天爸爸告诉她床太硬没睡好,让袁梦琦很不放心。

采访中,不难看出,家长们最关心的还是师资,师资不均衡,教育均衡无从谈起,人民满意无从谈起。在这一点上,江苏走在前面,早在2010年,就在示范区推动教师轮岗制,按照每年不低于专任教师总数15%、骨干教师按照每年不低于骨干教师总数15%的比例进行交流,如今,教师流动早已成为江苏教育新常态。

丁才林给记者分享了一个小故事,2011年,县里抓阄决定教师流动去处的时候,一位副县长的亲妹妹抽中了偏远的农村学校,妹妹希望哥哥帮她想想办法,但抓阄是公开透明的,副县长爱莫能助。

教师们的想法也在慢慢发生转变,从一开始的种种担心,到现在逐渐坦然接受,一方面缘于为人师表的责任和担当,另一方面也得益于长效的成长呵护和利益保障机制。各地都将流动经历和职称评聘挂钩,对交流出去的教师都有一定的经济补贴,淮安清浦区委书记周青分析,“如何赢得大多数老师支持,是教育均衡改革成功的关键。”在前期5个月调研基础上,全区建立了翔实的教师数据库,具体操作时充分考虑到每位老师的家庭成员、身体状况、农村经历等实际情况。

目前,江苏多地都在试点“区管校用”,成立区教师管理中心,建立编随人转、岗随人动的教师交流机制,让教师身份从“学校人”向“系统人”转变。在试点过程中,主要引导、支持优秀教师由城镇向农村、由超编学校向缺编学校、由优质学校向薄弱学校的正向流动。

射阳县临海农场学校5年级学生李成浩,原本在县里的小学念书,去年暑假,他和爸爸妈妈一起参加了临海农场学校的夏令营活动,全家人都产生了回家读书的念头。今年春季学期,他如愿转学。

素质教育持续升温

“小学科”的逆袭

临淮小学的留守儿童在拼贴贝壳画

用心编织着手中的渔网

泗洪临淮小学距离洪泽湖只有500米,前身是一所水上学校。由于地处湖区,学生大都是渔民子弟,全家以水上捕捞和养殖为生。这几年螃蟹养殖大幅滑坡,很多渔民只好外出打工,孩子们被无奈地留了下来,成了留守儿童。

课余之际,数学老师魏昌军教给这些留守儿童一门特别的手艺——制作渔具。一开始是最简单的黄鳝篓子,然后是方篮,最难的是编织渔网。他指着一个男生手中的渔网,骄傲地向记者介绍,“这个成本8块,能卖11块,一个孩子一天的劳动成果有3块钱的利润。”

魏昌军是渔民出身,学校要开手工课,他主动请缨,“孩子们感兴趣啊,平时一个劲地看书学习也觉得疲劳,不如换换脑子。”他知道孩子们将来可能不会再做渔民了,孩子们的父母很多也已经不再是渔民了,教孩子制作渔具,是希望孩子们体会自食其力的快乐,同时他还在心里暗暗希望孩子们无论走出多远,也能记住渔家的传统和风俗。

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如何让农村孩子,让留守儿童享受同样的素质教育?江苏很多地方都在积极思考,如何利用乡村的资源推进素质教育,让孩子们记住乡愁。临淮小学的美术教师张旭说,学校的活动一直都和大湖特色融合起来,比如孩子们做美劳,材料都是从湖边捡来的,“贝壳要多少有多少。”每天下午90多个留守儿童齐刷刷跑去兴趣班,到了吃饭时间他们都不舍得去,说老师再让我画一会儿吧。

提及素质教育,教育系统的一位相关负责人认为,“没有音体美的规范教育,孩子就不会有人生的自信。”近年来,我省在推行音体美的规范教育上不遗余力,记者所到之处,即便最偏远的乡村小学,音乐教室、美术教室、塑胶跑道等也都一应俱全。据了解,过去三年中,我省新建470多片塑胶化场地,使近百万农村孩子告别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两脚泥”的历史,今年,这个数字还会攀升到650片以上。

针对音体美师资短缺的问题,各地也积极作为,逐渐增加音体美教师的比重,连云港海州区近两年新招聘的中小学教师中,音、体、美教师占了25%,淮安等地同时加大了对音体美兼职老师的培训力度,“把非专业的变成专业的,这是我们首先能够做的,而且效果是比较快的。”

连云港海州区建宁小学校长吕恒莱是一名“罕见”的体育特级教师,他很感谢政府给了“小学科”教师发展的平台,自己也对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孜孜以求。“诚信教育”是学校的标识,语文教师滕步红在学校工作十几年了,前些年学校栽了一棵柿子树,每到秋天硕果累累,“一开始我还很担心,可是到了深秋,我留心看了,满树柿子一个不少,自然地落到了泥土中,看起来特别美,我想是人心美了,环境才会更美。”

在无锡锡山高中,每天一节体育课雷打不动。学生每天的体育锻炼时间都在1小时以上,连即将迎来高考的高三年级学生也不例外。“他们的体育课一直要上到5月下旬。”校长唐江澎说,自己最大的愿望就是这所学校的孩子们,能在高中3年养成天天锻炼的好习惯并使其成为生命常态,“这会让他们受益终生。”

编辑:李月昭

责任编辑:刘北洋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