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教育新闻网讯 (通讯员 田天 焦政 蔡心轶)“有一种瘟疫,却是人人都会染上的,不论你逃到天涯海角,都避他不了。”——周伯通。
“《甄嬛传》中的鹂妃安陵容是一个毒理学专家,她应用可挥发化学物质,使许多嫔妃流产。”
这是“与癌争锋”科普文章的开篇语。这个系列的题目叫做《化疗的秘密》。
《“胃!你好么?“——警惕胃癌年轻化》、《痣:如何防患于未然》、《亲人患癌,家属该怎么办?》……用深入浅出的文字,将复杂的医学理论、百姓关心的肿瘤知识,变成了一篇篇通俗易懂的文章。引睛的标题、丰富的内容,这些全部都出自于公众微信号“与癌争锋”。
“与癌争锋”的自我介绍是:“一群肿瘤专科医师的理想集散地”,它的阅读量是28万。它为众多肿瘤医生实现理想、推广自己的临床发现、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生动良好的平台。而这个平台的搭建者是来自于南京医科大学鼓楼临床医学院2012级科研型硕士研究生,辛恺。
在运营非官方性质的“与癌争锋”博客和微信公众号同时,南京鼓楼医院肿瘤中心桌面版和移动版的科室网站、以及官方微信公众平台都由辛恺在运营维护。辛恺说:“做官方和非官方性质的这两个平台,主要是想充分利用身边的医疗资源,让医生们能够展示自己对于肿瘤预防、治疗的新理念、新想法,同时满足肿瘤患者及家属对专业医疗知识的渴求。”
缘起:打造面向社会的科普平台
“医生,我在化疗期间能吃什么?不能吃什么?”
“吃中药有用吗?”
“吃保健品有没有效果?”
这样的问题在辛恺跟着导师刘宝瑞主任门诊的时候,被不断的重复问到。“病人对于专业知识的渴求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辛恺举例说:“比如保健品的问题——从科学的角度来看,没有临床研究表明保健品对于肿瘤治疗会有效。因此站在患者的角度,我们会告诉病人,如果经济条件许可,可以购买一些,但大量投入金钱购买就没有必要了。”
然而有限的门诊时间里,医生不可能在这样短的时间内给他们进行一一讲解。鼓楼医院肿瘤中心医生们的门诊量,一般是半天50人左右。“在跟着主任全程接触病人们的时候,我发现很需要一个统一的平台回复他们,同时开展知识普及。”辛恺在实习的过程,也不断思考不断发现着:“其实,我们科室的医生们手头有很多典型病例,也有也很多很好的理念和想法,以前只是没有平台给大家分享。”
辛恺发现,虽然国内已有像“好大夫在线”这样的网站,但专科性网络宣传交流平台却比较少,针对癌症专业的博客、自媒体则更少。“像‘与癌共舞’论坛,比较侧重患者之间的交流。”辛恺说:“据我所知,国内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癌症开展科普和医患交流的媒体。”
“我从小学四年级开始接触电脑,那时候的电脑系统还是windows95。”扎实的计算机基础,软硬件的维护、C语言编程、桌面网站设计都是辛恺很早便掌握的技能。这些技能使得他打造“与癌争锋”各种网络平台的想法,成为可能。
建设:打造肿瘤中心全方位的网络平台
“让肿瘤成为历史。”
打开辛恺搭建的南京鼓楼医院肿瘤中心网站,就可以看到这样的网站口号。“这个口号来自美国德州M.D.Anderson肿瘤中心网站。”辛恺说:“making cancer history——这应该是全球从事肿瘤治疗研究的医务人员共同的心愿,我的导师刘宝瑞教授看到以后很有共鸣,就让我把这句话翻译成中文,放在我们自己科室的网站上。”
2014年,辛恺着手建设这一系列网站。由于自己平时的工作特别忙,只能利用晚上时间投入到网站的建立。全科室的人也都热火朝天筹备起来,档案整理、图片拍摄、文字撰写……一个集团队介绍、典型病例、疾病分类、特色技术、科研平台、专科护理为一体的为患者贴心服务,内容丰富充实且不断更新的官方网站南京鼓楼医院肿瘤中心面世。与之同时建立的还有“与癌争锋”订阅源、Wordpress独立博客、官微服务号,民微订阅号。这是由医院医生独立构建医疗传播平台的少数例子之一。
不久,鼓楼医院肿瘤中心网站就被医院认可并被收入医院网站目录,同时辛恺还进行搜索引擎优化,现在在百度、搜狗网页上输入“南京肿瘤”或者“南京鼓楼医院肿瘤中心”,网站链接就在第1页的靠前位置。
运营:打造全科室、全行业的供稿模式
“歌手姚贝娜在与乳腺癌抗争了三年多后离开。歌手阿桑、演员李婷、复旦大学教师于娟等青年女性的病逝,使人们越来越关注青年女性的乳腺癌。安吉丽娜朱莉因携带乳腺癌高风险基因而选择切除双侧乳腺,也引起了公众对于乳腺癌预防的关注……”这是一篇题今年1月份,“与癌争锋”推送的一篇题为《年轻乳腺癌的那些事》的文章。
紧跟时事热点话题,生动阐释肿瘤问题,“与癌争锋”推送的文章几乎都是由从事肿瘤专业的医生们撰写,内容面向患者,开展肿瘤知识的解读和普及。
“刘宝瑞主任亲自为‘与癌争锋’写稿,介绍胰腺癌的全新治疗模式。”辛恺介绍,胰腺癌号称“癌中之王”,目前找不到一种单一的高效治疗方法,也没有标准的综合治疗模式。“所以在《胰腺癌精品专题解读:现状、困惑、希望》这篇文章中,刘宝瑞主任通过六个版块,清楚介绍了综合放疗、化疗和生物免疫治疗结合的‘个体化整合治疗模式’,希望走出一条务实有效的治疗途径。”
“他是个因材施教的好老师,在我的临床和科研任务完成后,时间和精力许可的条件下,他非常鼓励和支持我建设科室网站和‘与癌争锋’宣传平台。”建设期间,刘主任还对页面设计、栏目设置、版面风格都给出了很多指导。
建成之初,面临“稿荒”,刘主任发动科室医生积极写稿。“现在,科室同事为‘与癌争锋’投稿已成常态。”辛恺说,稿件来源也扩展到了其他医院的相关科室。“大家都是业余时间写稿,无偿劳动,热情很高。”
特色:打造可读性高、科普性强、话题性足的科普新形式
化疗在人们的心目中,被描绘成类似于山海经中的怪兽,上化疗,就像是上酷刑。化疗被黑的最厉害的一种说法是:癌症病人化疗比不化疗,死的更快。针对大众对化疗的误读,科室的李茹恬医生化名“蠲语”,在“与癌争锋”上发表了《化疗的秘密》系列文章,大受欢迎。
“她很喜欢文学,喜欢写东西。金庸小说、赵本山小品、甄嬛传,是她科普文章中的‘常客’。”辛恺说:“我们需要这样的作者,既有专业知识背景,又有能力对转而又知识做出通俗化的解读,说服患者,良好沟通。”
《舌尖上的中国》掀起美食热潮,“吃货”一时间成了流行词。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就可以放纵自己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当你饥肠辘辘而后大快朵颐的时候,烟雾缭绕的烧烤伴着啤酒豪饮的时候,你是不是该问一声:“胃,你好么?”这是“与癌争锋”上由市第二医院张全安主任发表的《警惕胃癌年轻化》。
除了科普文章,“与癌争锋”也上传一些经典病例解读。晚期胃癌肝转移是国际治疗难点,传统治疗方法是采用全身静脉化疗,该59岁病患采用“口服+静脉+腹腔灌注三途径化疗方案”,治疗后复查未查见肿瘤病灶,患者在治疗6周期后接近完全缓解。这是魏嘉医师授权“与癌争锋”独家发布的病例。
“这些成果相对专业,而且都是英文的,面向大众传播,大家都是把这些文章翻译成中文,慷慨地分享其中的核心技术。”辛恺说:“这些病例,既可以给同行们提供借鉴,也能为患有相同疾病的患者提供了解病情和治疗方法的渠道。”
可以说,“与癌争锋”真正做到了可读性高、科普性强、话题性足,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面向患者,面向社会,解读肿瘤专业,普及医学知识。
“选择学医,选择肿瘤学为专业方向,是因为家庭的原因。”辛恺告诉记者,高中的时候,母亲因为肺癌离世,这让他决定从事这个“与癌争锋”的职业。如今,南京鼓楼医院肿瘤中心和“与癌争锋”的网络平台如此有声有色,辛恺的实习生活也丰富充实。在“与癌争锋”的事业上,建网站、门诊、治疗,辛恺正做着他所想所说所努力的事:“我们是想给患者传达这样一句话:我们和你们在一起。”
编辑:汤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