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木匠”长成记
——第十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南京理工大学丁云广同学的成长故事
丁云广,1992年出生,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飞行器专业2011级本科生。他高中期间曾获得9项国家专利,大学四年,又获得13项国家专利,其中发明专利已授权6个,1项国防专利,发表1篇ISTP国际会议论文,被誉为“科研小怪才”。2013年9月,他两次获得南京理工大学校长奖章。2013年获得第九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提名奖(二十强)。2014年8月,他入选2014江苏好青年百人榜。2015年6月,在他即将毕业离校前,他获得第十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称号,为江苏省唯一一名获得者。
从曾经的爱拆装各种器械的熊孩子,到如今的科研小怪才,让我们一起听听他的成长故事。
“小木匠”出师
从2011年2月,丁云广第一次踏进校园参加自主招生考试特殊才能类面试的那时起,就吸引了太多的目光。用卡车拖来的装满了九个盒子的小发明,奇思妙想的设计,加上精湛的木工,让他获得了达安徽省一本线便可被南理工录取的优录资格,也让他收获了“小木匠”的称号。2011年9月,丁云广进入南理工南理工机械工程学院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学习,师从航空宇航专家周长省教授。
来到大学后,接触学习了机电类的知识,也有了更多的课余时间,“小木匠”找到了更大的平台施展拳脚。他的发明创造也由高中时代的纯机械型转向了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
如今,“小木匠”学成出师了。4年来,丁云广完善了多开门窗的设计,并动手发明了大型移动平台距离检测装置、临近空间飞行器、基于航模直升机的机械抓手、火箭弹控制翼作业控制装置、电网智能开关、输电线路断电应急供电/断电装置等13个设计。3年半的时间里,他获得了6项民用发明专利授权、1项国防专利,发表1篇ISTP国际会议论文。
丁云广是校园内的明星。除了是因为他获得的那一摞证书之外,还来自他的高出镜率——创新杯大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处处有他的身影。他对科研发明有着着魔般的喜好,被同学们称作科研“怪才”。军训一结束,他就找老师要实验室、申请科研经费,并隔三差五地就去学院、教务处、团委的负责老师那里打听申请进展。除了吃饭、睡觉、上课之外,他把所有时间都耗在实验室里,哪怕是寒暑假时间,他很少回家。他的宿舍别名“大丁百货”,各种传感器、样机、芯片、电路板随处可见。衣服口袋里也常揣着一把叮呤当啷的小零件。
小丁经常“跑经费、跑场地”的几个单位的负责老师很快对这个爱动脑更爱动手的孩子有了印象。为了鼓励他动手创新实践,学校学院给他创造宽松的环境和便利的条件。校团委给他支持了《自主式不间断协同巡逻警戒车组》、《球型机器人》这两个项目的科研经费,约2.8万元。机械工程学院也给他安排了专门的工作室——“丁云广工作室”。这是南理工首个由在校本科生名字命名的科研工作室。机械工程学院副书记兼副院长说,学校非常重视特殊类才能学生的培养,我们学院对于丁云广这位学生更是格外珍惜。丁云广同学入学伊始,学校上上下下就非常重视这位科研“小怪才”,校党委陈岩松副书记明确指示,对于专才,我们就要专门、专注地培养,要敢于“开小灶”。要求机械学院尽可能充分发掘其潜能,在指导老师、科研资源配备方面给予“特殊对待”。四年来,学院尽最大努力为其全面成长成才创造条件。2015年,丁云广同学成为唯一被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破格录取的学生,得以继续他的“创造梦”、“军工梦”。
不能只当个工匠 要当专家
聊起他做过的这些科技发明中哪件作品最得意时,丁云广没给出答案,却谈起了朋友圈热传的“三大错觉”——你们都不如我;明天我会做好这件事的;我将来会很优秀的。丁云广自嘲说,曾经的自己就经常会有三大错觉中的第一个:总觉得自己的设计就是最好的,别人的作品都不如自己。高中和大一时,总觉得自己的设计最精巧,没有任何瑕疵。只要有人提出作品中的不足,总是忍不住为自己辩解几句。可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自己总能发现这些作品还存在很多可以优化的环节。
现在的丁云广多了几分淡定和从容。他说,“我不能只当个工匠,我要当个专家。”这个动手实践能力的高手却一直崇尚“理论先行,实践第二。”丁云广说,只有透彻地理解了课堂知识,积累了多学科理论,才能完成高集成度、高水平的科技作品。
丁云广说,完整的理论体系在平时看起来没什么用,。但在实践环节,说不准什么时候就会用到。在学习数字电路和模拟电路知识的时候,有关“零漂”、“温漂”等知识点概念在书中都是一带而过。很多同学都觉得这个章节的知识不重要。对于不懂的概念也就不去深究是什么意思。但是当自己开始做“信号调整器”的科研项目中的信号放大电路时,才发现必须要用到书中的这些知识点了。在回炉温习了之后,丁云广调整了作品中的某个参数,信号调整器的精度得到了明显改善。
丁云广的课堂效率很高。他说在课上的时候,自己的眼睛是跟着粉笔的,脑子是跟着老师的声音的。每当课上有听不懂或者觉得和自己理解的意思有偏差的时候,丁云广总是爱较劲,和老师较劲,当堂进行课堂辩论。尽管辩论的结果十有八九是败下阵来,但小丁很喜欢在课堂辩论中败下来的感觉。恍然大悟是他对自己每节课的要求。
随着科研项目的深化,机械专业的专业知识显得不够用了。丁云广开始自己到书中找答案。他泡图书馆,图书馆内找不到的,他就求助于老师和学长。从大一下学期起,他大约借阅了400多本资料书,自学了计算机、电工电子类的《C++》、《C语言》、《电路设计》、《AVR》等课程。大一大二时,基础课较多,丁云广成绩一般,但大三大四专业课集中的时候,丁云广广泛的涉猎和扎实的基础立马显出成效,成绩跃居班级前列。
从单调的日子找寻简单的快乐
在丁云广眼中,科研是枯燥并快乐着的。
科技发明中有一些关键环节常常很久啃不下来。大一时候,丁云广好不容易申请下来的“球型机器人”项目在忙活了半年多之后,因为结构超重等多个原因搁置了。久攻不破、项目失败带来的不是沮丧。那一刻,丁云广首先想到的是今后在开始一个项目之前,必须更精确地位人员、知识结构、时间节点等各个环节做好预案。
在舍友吕博洋看来,丁云广具备了工科男的所有特征。不在教室就是在实验室,难得在宿舍呆一会儿,也爱趴着编程画图。宿舍里放的最多的除了随处可见的小零件,就是一摞摞的书。
丁云广有点儿“话痨”,但从不“推销”自己捣鼓的小发明。班上周晓卫说,和班上同学在一起的时候,丁云广很合群,爱闲聊,和大家一起聊热门话题,聊身边事。跑步和唱歌是丁云广每日的常规活动。丁云广每天晚上下课后都会到第二运动场上跑几圈。
丁云广的舍友们说,他们寝室最HIGH的时刻就是丁云广用歌声“熏陶”大家。有人说是熏陶,有人却说是“折磨”。舍友们说,丁云广歌唱得不怎么样,却十分热爱唱歌,尤其爱听爱唱六七十年代的老歌。丁云广说自己是个特别容易满足的人,是个会从生活的简单中寻找快乐的人,科研的枯燥并没有影响自己探寻科技奥秘的信心,生活中处处是美好,和朋友们侃大山、跑步出汗都是快乐的。
面对着柜子上的一项项参赛获奖的荣誉和一张张专利证书,这个高高瘦瘦的小伙子说,他最大的理想就是做一个安安静静的科研工作者。最爱的不是这些证书,爱的是那种一直在实验室内找问题、想办法和揭谜团的过程。每当攻克一个难关,解决一个技术难题时,就会觉得离自己的目标又近了一些。这个有梦、有爱的少年就这样走着,朝着他的梦想越走越近……
编辑:沈大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