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图片新闻 > 正文

响应“一带一路” 扬大实践团重走丝绸之路(图)

作者:徐玥 发布时间:2015-09-10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江苏教育新闻网讯 (通讯员 徐玥)一年筹备,二十四天征程,二十二个地点,五个省,十二个人——这是扬州大学重走丝绸之路实践团。一缕丝绸,串起千年历史,也串起了扬州大学一群学子的实践梦想。

“一带一路”点亮实践梦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亚信峰会上提出,中国将同各国一道,加快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

2014年8月,扬州大学数科院学生王元发决定组织一场重走丝绸之路的征程。

提到重走丝绸之路的想法由来时,王元发坦诚,习总书记的号召是他实践梦想的起点,同年他看到北京一所高校的丝绸之路实践活动,这条新丝路上不仅仅呈现着“个人梦”,更连接“中国梦”与“世界梦”。

王元发是一名甘肃人,丝绸之路甘肃境内分为两段。而近两年“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快速推进,也推动着甘肃经济的发展,作为一名甘肃人,他更向往去探究这条“黄金之路”是如何从经济、文化等多方面推动中西部发展,乃至对中国的战略安全、经济安全以及国际关系的影响。

于是,这场实践在他心中生根发芽。

“一心一意” 造就实践路

2014年8月开始,王元发开始在扬州大学招募重走丝绸之路的队员。“开始十分受欢迎,但是了解到其中的路程后,退了不少同学。”王元发坦诚,不少同学一开始都是冲着对丝绸之路的向往来的,大多数人不了解丝绸之路究竟是什么,也不知道什么是“一带一路”战略,还有的一听到费用、旅程、历时都退缩了。

和旅游一样,去丝绸之路遗址上玩一下?不少人是这么看待重走丝绸之路的,但王元发却做了严密的行程规划,细致到每一天,每一地点做那些调研、参观那个博物馆、住宿哪家旅店,个人费用明细。

“我们队员都认真研读了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首部《重走丝绸之路》图书,期间也请教过我们学校相关教授。”王元发认为团队还有许多考虑不足,但是在出发前一定会认真准备每一个细节。“我们不希望被误解我们的社会实践是简单的旅游,我们将真正去了解‘一带一路’究竟是如何推动中西部发展等各方面问题。”

最后,在2015年1月,经过面试筛选,团队确定了12名队员,他们来自扬州大学各个学院,愿意吃苦,不怕艰辛,王元发相信他们的征程将会意义非凡。

“一心一梦” 这边风景独好

“7月18日,第四天,我们去了西安城北的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炙热的阳光烘烤着那片今天看似荒凉的土地,队员们走在滚烫的沙石上,心里各自有着或深或浅的抱怨,可是素不知土地下埋藏的‘文化苦旅’。”这一段话摘自王元发的实践日志。

2015年7月13日,扬州大学重走丝绸之路实践团正式出征。开始几天的兴奋已经消去,队员们在洛阳博物馆、大小雁塔、龙门石窟等各个景点忙的不是拍照留念,而是分发调查问卷,随机采访路人对丝绸之路的看法,只有在火车或者汽车旅途上,他们可以得空休息。

王元发告诉记者,他们在常常在旅途上遇到对他们十分感兴趣的游人,与他们一起探讨对丝绸之路的体会。最让他难忘的是,在河南的崤函古道,偶遇一名当地退休高中教师,热心陪同他们走完崤函古道石壕段遗址,一路上为他们讲解古代建筑文化以及保护文化遗址等相关问题。

“我们虽然没有太多心思慢下了去欣赏这些美景,但我们却也看到了丝绸之路上独特的人文风采,风土人情是最美的风景。”陌生人的关心与支持也激励着团队继续前行,去感受古人幽深而又绵长的智慧。

队员们发放调查问卷,采访路人。

编辑:汤雯

责任编辑:刘北洋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